大道至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e333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识和把握新高考的独特性并制定出高质高效的备考策略,我们必须秉持“大道至简”的原则,用一种更科学的思维视点切入,方能透视高考语文。

一、全局思维


  在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全局的战略思维永远都是制胜的法宝。而高考也是这样一场战斗,尤其是作为高三的备考老师们。我们只有善于把握高考变革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日常的备考过程中,我们就能做到事无巨细,了然于胸。
  毋庸置疑,“新时代”的这个背景对接的就是新高考的“时政性”,这里的“时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那么,“新时代”意味着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点重要启示:第一,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努力呈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第二,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会发现,2017-2019新高考试题正不遗余力地演绎着“新时代”的特征,力求充分突出“新时代”背景下展现现代中国的新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从2017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选文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到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选文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从2017年全国卷Ⅱ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刘毅的《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到2018年全国卷Ⅰ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吴月辉的《“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再从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用‘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让外国友人秒懂中国”;到201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国‘世纪宝宝’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与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再到2019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中实用类文本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两篇文章,我们的高考卷都在不遗余力地表现着我们的“新时代”的时政性特点。
  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分明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新时代气息。因此,我们要做到广泛阅读时政新闻,了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深刻领会时代精神,解读时政内涵,树立鲜明立场;研读优秀时评文章,学习观点方法,多元解读时事。这就是我们说的全局思维。

二、辯证思维


  相较于过去,2018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极具创见性的新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其中提到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可以说是新课标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在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一章中又一次突出强调训练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和要求:
  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1.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
  2.增强科学性和深刻性;
  3.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事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5.分析理解、多元解读、培养思辨的能力。
  新课标中如此突出强调逻辑思辨这种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并要求高中语文学习将它单独当成一个任务群来完成,很显然,是将其作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在2019年新高考的考试大纲中也能找到相应阐释。
  考查逻辑思辨思维能力的高考题,在我们新高考中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从2017年开始看,多套全国卷的作文题都提出考查思辨能力的要求。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有很强的思辨性。针对材料内容,需要开启三种思辨模式:因果思维,对比思维,逆向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直接决定他们的作文层次。
  论述类文阅读的第三小题都是对文本逻辑关系的一种思维能力的考查,常见的有条件、因果、递进、从属、并列、主次、表里、目的、转折、假设等等。而常见的设错类型为:强加因果、转折倒置、条件混淆、目的倒置等等。而高考题对学生的“由果溯因逻辑推断”思辨能力的考查尤为热衷。

三、历史思维


  前面提到的高考“时政性”特征中,专门讲到我们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事实上,它并不是割裂于历史和过去的。所以,这个“时政性”更注重考查学生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辩证思考的能力。时代的新变革与过去的老传统之间已经呈现出辩证承继的关系,我们既要学会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又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变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9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2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3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4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5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综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从题目中看到的是一个时间纵轴的竖向延伸,这道题注重考查学生展现自己对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代观和青年奋斗观。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去联想、体会、反思……
  再看近三年全国卷的小说阅读选文:从鲁迅的《理水》到阿城的《赵一曼女士》,充分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穿越。尤其是《理水》一文,需要学生讨论“故事”与“新编”的深意,指向的就是历史与现实的承继和变革,故为新用、古为今思,表述的正是对高考卷重视历史思维的重要体现。

四、对立统一思维


  对立统一思维又称为矛盾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思维模式。2019亚信峰会的主题: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可谓当今世界最智慧的世界发展理念。“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和谐相处的最好解决方案。因为这个多元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矛盾对立又时时必须统一共存的矛盾体。浓缩凝结在高考题中,许多典型的题目分明彰显着这一智慧哲思的魅力。
  2018年全國卷Ⅲ中文学类文本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是一道考查学生对立统一思维能力的阅读鉴赏题。很明显,出题人的设想是希望考查学生对于“科学”与“幻想”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回答这道题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思维品质——懂得事物的对立统一原则。具体体现在这道题上,就表述为“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这对矛盾对立却又相互统一的逻辑关系。最后结合小说主题,分析出科幻小说就是通过科学与幻想的结合,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五、创新性思维


  2018新课标提出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理念。无论是“实践性”,还是转变学习方式,都是要求未来的语文学习能不断创新。“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在许多创新题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例,就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变化。自2017年起,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就发生了重大变革:不仅继2016年之后取消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模式,而且直接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取代了传记类文本阅读。不过,2018年的全国卷试题的创新才是真正将这种特殊文本测试的科学性展现出来。
  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这道题真正做到了联通三篇非连续性的材料,识别文本主题,并分析、比较造成不同材料主题、观点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的精髓。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人民日报》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则强调了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则是从日本立场上写中国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对于这一点,考生如果不经过严谨科学的训练,是很难准确作答的。
  我们有理由推断,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未来会选择跨媒介、多样化材料出题,比如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等,还有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的时代性、实用性、生活化特征也会更为突出。
  研究高考备考策略,我们应该随时更新知识,更新方式,了解新变化,把握新动向。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气质性格之谓也。”(苗勇军《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其中“师生故事”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有故事,才想去聆听,因为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重。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用英语发表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做了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
议论文的写作,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学子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如何在字字珠玑中呈现深具的文学功底与文化底蕴,则是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  而议论文写作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无非就是“鲜活”二字。所谓鲜活,就是新鲜灵动,不落窠臼;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本真,写出纯情,写得褪尽浮华,写得回归自然。  一、素材选择的“鲜活”:丰富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  品经典如品人生百味。  不仅是中国人笔下的经典是这样,全人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跳脱文本,让其思维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好体现;如何把握课堂中出现的动态学情,如何利用教学中的动态资源,让课堂教学生成别样的风景,这些都是课堂走向深入的一个表现。在执教《望海潮》时,我以课前和课中的动态学情为生成点,虽是常态课,却也充满风景。在此,笔者以如下三个学习环节为例,对教学过程展开深入的思考。   一、因势利导,缘“诵”入文   (课前两分钟,学生自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立意,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通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不少理论家用意脉解读中国诗词作品,已有了众多成果。本文将意脉解读法应用于现代散文的立意探究中,尝试开辟意脉阅读法在散文“立意”探究上的应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需要抓住每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进行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真我阅读。笔者以章回体小说中“重复”的特点,巧妙切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探索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重复;《西游记》;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作为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整部作品中多
自从市教科院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本人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探索课堂教改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包
现下许多人,受西洋文化或陋习影响过深,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十之九弃之如敝屣。间有欲皓首穷经以为治业者,又常常标新立异,剑走偏锋,故出奇兵,炫鬻取胜。此种做法,正如沙滩建屋,风吹即倒,焉有生存之价值?也有一知半解者,却抱了收藏前辈先贤的态度,而真正于学问和艺术,却时常欠郑重或忠实,这对于真正的鉴赏,无关肢节痛痒,亦无法沁入作品的灵魂深处。  试举两例: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作品中,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思维缜密、论证严整,风格气势磅礴、雄肆壮美。在此,笔者试图从本文虚词运用的角度,对《过秦论》进行初步的细读分析。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力图从文本本身出发,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一下《过秦论》的艺术成就,并论述该文在中国文学写作中的历史地位。   一、文言政论散文阅读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高考语文形势下,写作的要求在不断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以成人的视角来思考和反省成长过程,突出社会和体制的种种弊端。  一、巧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