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借钱消费的背后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因激素的起伏而产生较大的变化与波动。如何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平稳度过青春期,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本栏目将用真实的案例、客观的讲解,阐述青春期心理知识,让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般的借钱消费多是因为在青春期之前没有完成心理上的“同一性”,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差距太大,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欲望、达到心理上的和谐,才会产生在借钱消费等外在条件刺激中找到身份认同感的现象。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找回自我。一个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和快乐。

心理困扰:一上学就烦躁不安


  林超(化名)是个高中男孩,即将迎来自己的18岁。然而,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却已经接受了两年多心理治疗。第一次是在高一时,那时刚入学,林超就总往家里打电话,说不想去上学。只要待在家里,就平安无事,什么症状也没有。但一说上学,就唉声叹气、烦躁不安,甚至还会大发脾气。
  父母只好带林超去综合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却没检查出什么问题。无奈之下,又带他去心理医院治疗,先被诊断为轻度抑郁,后被诊断为焦虑症、躁狂症,再后来又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吃了药却不见疗效,继而开始了住院治疗。于是,在高一下学期,林超第一次住进心理病房。第一次住院治疗持续了20多天,随后他休学一段时间,第二年开始重读高一。
  可是,重读高一不久,林超旧病复发。父母没有办法,再次带林超看心理医生,继而吃药治疗,不见好转后,第二次住进了心理病房,这次住院又是20多天。随后又是休学一段时间,今年才开始读高二。高二开学不久,让人担心的事又发生了,林超再次旧病复发。这次他的父母意识到,吃药、住院好像都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于是,辗转联系到我,想试试心理辅导。
  于是,临近期中考试的一天,我接待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来访。林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白净文弱,很有礼貌,也很有求助愿望。在具体了解了上述情况后,我问林超:“你自己觉得吃药和住院管用吗?”林超摇了摇头:“好像不管用。其实,我特别想找人说说心里话,感觉找到您总算找对了……”

心理探究:不敢告人的秘密


  我听出了林超的话外之音,于是我们开始了单独的对话沟通。经过初步交流,我明显感觉到,林超的悟性很好。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后,林超表现出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我特别迷茫,我很想改变现在这种状态。我最近又有十几天没去上学,照前两年的情况又该住院了。可是我知道,住院并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以前看心理医生,都没有机会单独说话,今天我把心中的秘密都说给您吧!”
  我鼓励地说:“感谢你的信任。那你说说看,为什么不上学呢?”
  “第一是怕考试。以前,我常常是前三名,后来,担心自己考不好……”我正准备就如何正确对待考试进行心理疏导,林超紧接着又说:“其实,跟您实话实说吧,最重要的还不是怕考试,是怕钱不够……”听闻此言,我有些不大明白:“怕考试,老师还能理解,什么叫‘怕钱不够’?你身为学生,难道父母不为你支付生活费吗?”
  林超完全消除了顾虑:“除了家长该花的钱,平时我自己还要偷偷花很多钱,平均每月差不多要多花1000多元,少的时候也要几百元……”我感到惊讶和疑惑:“这些钱从哪里来?”林超好像交代犯罪过程一样:“都是我和网上的朋友借来的,因为我总是买什么东西都想要最好的,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用。开始是几十元钱,后来慢慢胆子大起来,一百多,二三百……到现在差不多借了2年了。”我语气不重却掩不住震惊:“可这跟你不去上学有什么关系呢?”
  “我每个月要借很多钱才能满足自己,可是每次都不敢多借。这近千元钱我得费很多心思才能借到手,然后等到下个月再慢慢还。如果我去上学,就没有那么多时间联系网友……”
  “所以你经常不去上学?”看林超追悔地点头,我问:“那为什么不继续借下去了?”林超痛苦得要哭了:“我把网上的朋友借了个遍,最近没有人肯借给我钱了,而且我还钱的速度追不上借钱的,越积越多,我怕朋友们报警把我抓起来。”“这就是你说‘特别想改变现状’的意思?”林超激动地回答:“老师,我一定能改变,您相信我!”我肯定地说:“老师丝毫不怀疑你的决心,但是要改变,得先看清根源在哪里。请你先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然后我们再来一起想办法,好吗?”

心理解析:母亲培育贪欲的种子


  至此显而易见,林超并没有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心病”,这个心病不过是疯狂的贪婪,是无限膨胀的欲望。这并非吃药、住院治疗能解决的。之所以盲目吃药住院,从父母方面说,是因为缺少心理健康知识,不擅于读懂孩子的心;从孩子方面说,则是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把“病”当成了心理避难所,让自己恐慌不安的心暂时得到安慰。
  與林超交流完之后,我向林超父母说明了他的情况,知道了孩子不上学背后不敢告人的秘密,夫妻二人如闻霹雳,惊得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林超母亲激动地说:“他借的钱都花在哪儿了?”我说:“这暂且不论,现在最需要弄清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林超父亲抢过话来:“这都是他妈妈惯的!”
  林超母亲眼圈红了:“是啊,都怪我!我4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看着林超母亲的泪像决堤的河水,听着她诉说自己幼年丧母的种种,我递过纸巾:“所以,您要把自己缺少的母爱加倍还给孩子?”她一面擦泪,一面反思说:“没错,我觉得自己从小缺少母爱,就想让我的孩子得到最多的母爱。所以,孩子从小要什么我都给他最好的。”
  “比如……”
  “比如,孩子想吃肉,我就做一锅肉让孩子吃。比如,孩子学骑车,有三百多块钱的,有五百多块钱的,我就给孩子买五百多块钱的。孩子也养成了习惯,买什么东西都要名牌的。没想到,孩子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到后来就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了……谁知道,孩子居然养成了四处借钱的坏习惯,都是我害了孩子啊!”   至此,林超问题的病源找到了。人都有一颗贪心,或者说,人的心里都一颗贪欲的种子。人首先就是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让贪欲无限制膨胀。这是家庭教育应有的内涵,也是父母应尽的职责。然而,林超的母亲由于母爱缺失,形成了心理补偿情结,为了平复自己因缺少母爱而失衡的心理,便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加倍的母爱。
  这种过度的母爱,不但没有理性地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欲望,反而毫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欲求。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母亲几乎每天都在亲手浇灌培育着孩子心中贪欲的种子。终于,孩子心中这颗种子疯狂地生长起来,并难以抑制。林超就是这样走上了不断借钱的“滚雪球”之路。

心理对策:控制欲望,找回自己


  看著林超父母悔恨的表情和林超求助的眼神,我讲了一个故事——
  传说泰国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发现寺院周围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杂乱无章。于是,索提那克不时地去修剪一棵灌木,最后它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一天,寺院来了一位客人,他向法师请教:“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拿来一把剪刀,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形的那棵。法师把剪刀交给客人:“只要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刀,走向一丛灌木剪了起来……3个月过去了,他来过好多次,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当这只“鸟”完全成形之后,法师对他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不可能指望它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欲望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故事刚刚讲完,林超便心领神会:“我明白了,我的欲望就像一颗正在生长的树,不能完全砍掉它,而是要控制它并把它修剪成理想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我的人生目标。我也知道,这不能都怪妈妈,我要对自己负责,从现在就开始行动!”我们首次握手:“老师相信你的决心!”林超站起来说:“老师,我今天回去就把借过钱的朋友名单和借钱金额写出来。”
  为了把决心变成行动,我们还讨论了具体方法。第一,林超说想先去补习班上课。这样既能提高成绩,又有助于约束自己,转移注意力。第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加油,每天都做个小结,每坚持一天都要记录下来。第三,为了增强动力,我们约定每周电话沟通一次。最后,谈到所借的钱如何还清,林超表示,这笔钱数目不小,他准备先请父母代为偿还,等到他可以自己赚钱的时候,再还给父母。
  听了我的故事和儿子的话,林超父母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表示一定要从改变自己做起,帮助孩子“战胜”欲望。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帮助孩子逐步戒除借钱的瘾;第二步,促进孩子回学校上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此,一是不要让孩子待在家里,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家门,开始补课;二是在满足孩子合理要求的同时,监督孩子控制欲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理想;三是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哪怕是小小的改进,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四是不要拿过去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旧事重提,要坚信孩子会重新改好。最后,林超把手机当面交给父母,表达了深深的悔意和决心。临别之际,我和林超第二次握手,我感受到了他内心萌生起来的力量。
  送走林超一家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以林超为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般的借钱消费多是因为在青春期之前没有完成心理上的“同一性”,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差距太大,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欲望、达到心理上的和谐,才会产生在借钱消费等外在条件刺激中找到身份认同感的现象。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找回自我。一个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努力,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和快乐。
  编辑 鲍琦
其他文献
项目名:Ibarrel智能小桶工作流程  垃圾桶是城市中重要的基础环卫设施,也是室内保持清洁的必备小物,然而由于它过于常见及普通,并没有人过多注意。而经过几名学生的设计制作,使它具备了一项极其特殊的功能,曾令很多专业的科技老师思考了很久都没有实现,并且在以往国内重量级的青少年科创竞赛平台上也没有过成功的先例。  这项功能便是——自动接物。  设计者为智能小桶实现了app远程控制、肢体控制以及自动接
在2018年的英雄联盟S8比赛中,拳头官方新增了总决赛MVP的奖杯,奖励给决赛中对队伍胜利作出最大贡献的选手。  今年,官方会继续对全球总决赛MVP的归属人选以及获胜者的选拔方式等内容做出一些改良。MVP(Most Valuable Player)奖项的颁发是为了表彰那些在全球总决赛中为队伍夺冠做出最大贡献的选手。历届的获奖者包括Mata(2014年)、Marin(2015年)、Faker(201
基本信息  中文名:《2020春天纪事》  语 言:普通话  类 型:纪录片  导 演:刘鸿彦  集 数:4集  首播时间:2020年9月8日  2020年2月3日,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之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率先推出系列短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短小精悍的影像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积极抗疫的个人故事,传递了乐观的精神与积极的信念。  2020年9月,影视剧纪录片中心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人的生长速度约为前一时期的两倍,是由儿童向性成熟期过渡的重要阶段。  青春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智力发展。进入青春期后,不论男孩、女孩,其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多变化,比如女孩开始来月经,体脂开始积累,比原来增加至少17%;男孩开始变声,出现遗精现象,骨骼增长加快等。这一时期应注意以下营养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勤奋好学,少年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的成长经历,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他优秀品德的养成,对青少年成长有亲切且深远的启迪作用。《大鸾——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故事》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故事。乳名大鸾寄予志存高远的期望  很多人都知道周恩来的名字,但应该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的乳名——大鸾。我们通过课本和读物知道周恩来
谈到比利时,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奥黛丽·赫本、《丁丁历险记》、蓝精灵、萨克斯风、薯条、各种啤酒和精美的巧克力,但是这个国家的內容远远比这些还要丰富。  比利时是一幅展开的画卷:古城堡、现代都市、自然风光……应有尽有。要领略比利时的风采,需要一点耐心慢慢走遍,每一处都会给你惊喜。布鲁塞尔  大多数人知道布鲁塞尔,是因为《丁丁历险记》,它的作者来自比利时。漫画的主人公丁丁是一名比利时记者,前额上方翘起一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在此次事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此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落实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最近,“寻本溯源——牛宝义传统书法研习社首届临帖展”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开展。牛宝义传统书法研习社以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书法艺术为目标,旨在通过传统方式授课和精准训练,实现学员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书写水平的同步提高。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精神自信。在璨若星河的世界文化艺术宝藏中,中国书法以其悠久深远的文化血脉传承、神奇曼妙的象形文字视觉艺术,格外耀眼夺
刘梦扬——闪亮的日子  我很幸运,在十几岁的年龄种下了很多闪亮的记忆。比我优秀的人太多,谈不上经验分享;我想把我的青春讲给你们听,希望我们都能享受这些平凡而美好的日子。  雪,一片一片藏进眼睛里,被我们偷偷传递。数学课上到一半,班主任竟然放我们去操场,裹着冰碴儿的雪球直接按进脖子里有多爽?那时候躲着,现在倒想试一试,这是高一的第一场雪……好多欢声笑语后来都揉进了奇奇怪怪的梦里,我想念那些年的千百种
有一本书叫《柳林风声》,这是一部讲述美丽家园的文学经典。它被权威杂志社评为“一个世纪来改变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名作,被英国书店巨人誉为“最能代表二十世纪的一百本图书”之一。  百余年来,这本书无数次的被拿起,或是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前,伴着炉火噼啪的静谧与安详,大声、大段的诵读;或是一个人守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默默地与它共度长夜。经典的童话,值得不断演绎。这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被美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