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增强内蒙古经济发展活力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走过了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GDP由全国第24位上升至第15位,位居中游,人均GDP由第16位前移至第5位,走进全国前列,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突破。但同时,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不争的现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内蒙古城市经济和农村牧区经济之间的“割裂式并存”状态,二者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发展水平难以看齐,发展能力千差万别。
  “郡县治,天下安”。内蒙古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紧扣跨越发展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推进和特色发展的关系、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的关系,着重突出县域经济在全局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充分体现了县域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牧区统筹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12年,内蒙古80个旗县(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0.1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域34个;超50亿元的县域64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达到519.5亿元,与2007年的163.8亿元相比,增长了3.2倍,占全区的33.46%,其中:超1亿元的县域有74个,超5亿元的县域有29个。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内蒙古有17个旗县(市)名列其中。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中内蒙古有4个旗县(市),前50强中有13个旗县;准格尔旗排名第1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3位、鄂托克旗排名第9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0位。此外,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分别跻身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列第12位和第29位。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012年的12.72:58.97:28.31。 同时,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80个县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到64.34%,拉动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继续得到巩固。企业数量占全区企业总数超过96%,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5%。
  3.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2012年,内蒙古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5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8262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41个,分别占80个旗县的33.7%和51%。80个旗县有43个旗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42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占80个旗县的53.7%和52.5%。
  4.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增大城镇产业集聚,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12年,80个旗县(市)城镇人口达到631.2万人,城镇化率为36.3%,其中:有44个旗县城镇化率超过全区县域平均水平,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分别占80个旗县的55%和32.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能力较弱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内蒙古仅有2个县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虽然在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占有17个名额,但整体县域经济欠发达现状仍然突出。此次参与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主要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内蒙古80个县域上述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125.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61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95元。进一步分析,内蒙古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26.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8.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2.34%。不难看出,尽管内蒙古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排在全国中列,人均生产总值更是进入全国前列,但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并没有明显的跨越,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资源要素流通不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
  内蒙古县域经济虽然发展快,但经济构成主要以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形成经济规模狭小、生产要素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的发展状况。首先,县域基础设施对县域资源要素流动的承载力不足。长期以来,县域的基础设施薄弱,尽管经济发展需求增大,但是80个县域所辖的10214个嘎查村中,仍有5566个没有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为45.5%,2012年全区行政村通宽带率仅为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造成了交通闭塞、物流不畅、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市场的形成。其次,县域资源流通空间狭窄。在县域发展战略上,很多县域局限于从县域内规划产业和城镇布局,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交流的半径过于短小,县域与外围的资源要素交换不顺畅。再次,县域资源吸附力不强。县域自身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优化不够,社会服务不到位,吸引和容纳县域外资源的能力不大,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流通量不大,资源要素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内蒙古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超过20%的有26个,最高的达到47%。在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又造成县域资源要素粗放式使用,经济效益不高。资源要素的趋利性流向,必然导致县域资源要素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向发达地区转移。   3.农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生产大县仍然贫弱
  内蒙古县域的农牧业大县与全国的农牧业大县一样,都是一些产粮和畜产品大县,同时也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都具有经济结构不优、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的共同特征。虽然农牧业大县肩负着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应的国家责任,而农牧业比较效益偏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近十年间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型结构,所提供的大多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农畜产品,故大多数农牧业大县的农畜产品只具有数量优势,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不仅是GDP弱县、财政穷县,而且大多数农牧业大县也不是农牧业强县。2011年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共计57个旗县,其中国贫旗县31个,区贫旗县26个。从粮食生产规模看,内蒙古粮食产量前十名的旗县中,有国贫旗县4个,区贫旗县3个,占到70%,在2012年受到国务院表彰的9个粮食生产先进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可以看出,伴随着内蒙古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没有停滞,但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贫困仍是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现状的明显特征。产粮大县的前十位人均GDP为全区人均水平的63.12%,人均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4.6%。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力相形见绌,由此带来的最显见的结果就是生活在贫困地区居民的钱袋子不鼓。2012年,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域有33个,占43.4%,收入后十位旗县的平均收入只有3464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45.5.65%。在地方财政窘迫的背景下,职工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在产粮大县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约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77%。
  4.贫困面广量大,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2011年国家和自治区调整了扶贫标准,农民上调66.67%,牧民上调72.22%,按照这一标准,全区的贫困人口为266.6万人,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20.34%。与此同时,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共计57个旗县,占全区除市辖区以外旗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71.5%。其中:国贫旗县31个,占38.75%,区贫旗县26个,占32.75%。在全区旗县人口排名前十位中,5个旗县是国贫,1个是区贫,占60%,人口总数达到266.72万人,与全区贫困人口数相当。
  5.县域改革滞后,基层政府职能不适应现实需求
  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期,县域政府的管理职能仍不完善,一是行政管理转型滞后。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过多,特别是习惯于直接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较弱。二是县域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仍大包大揽行政事务,不仅使公共服务的能力退化,而且造成县域财政负担过重、县域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三是县域政绩评价机制滞后。没有形成正确的县乡干部评价观念,没有以是否创造了财富、为老百姓办实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县乡干部的标准,而是以GDP为核心管理干部和考察业绩,制约县域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基层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县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夯实县域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县域政府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权力却越来越小;财权事权和管理权的不匹配使县域政府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造成管理职能虚化,难以保障县域发展的需求。
  二、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是内蒙古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具有广褒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80个县域国土面积占内蒙古国土面积的98.25%;700多万公顷耕地几乎都在县域;草原面积占71.5%;林地面积占79.5%。80个县域中,只有4个县域没有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总量约占全区的72.6%,有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1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亿吨。
  (二)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指标
  2012年,80个县域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的62.7%,其中:第一产业占88.14%;第二产业占65.46%,其中:工业占64.34%;第三产业占51.52%;实现投资总额占67.43%。同时,具有扩大消费的潜在能力。80个县域人口占内蒙古总人口的69.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38.07%。
  (三)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在县域
  内蒙古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61.2%,因此,内蒙古也成为国家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唯一省区,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生态地位。
  (四)县域经济必将支撑内蒙古再创辉煌的发展蓝图
  内蒙古党委提出了“8337” 发展思路,并出台了指导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对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到2017年,80个旗县市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其中50个以上旗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2-3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旗县市区。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上述明显变化就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而实现“四化”的着力点必然落在县域发展上。
  三、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 依靠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内源型发展理论是旨在寻求从地区内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地区发展的理论。内源型发展理论主张一个地区能否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从区域内部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源型增长的发展轨道。内源型发展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现实发展实践的反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和生活迅速得到发展和改善,人口以及资本不断向城市集聚,与乡镇及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内源型发展理论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对于欠发达地区,应采取适宜大多数欠发达经济推进发展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达到“联系效应”。作为欠发达经济,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应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把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己任,其次应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具有战略意义和“前向联系”较大的产业部门,促进其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同步,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三) 以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体系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产业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集群内企业依赖于集团特点,具有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优势。所以,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状态的地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的经济而言,改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是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
  (四) 以制度创新减少发展成本
  不断创新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规范交易秩序、节约交易成本,增强交易主体间的信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制度把劳动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生产和交易所保障的范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特别是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取得可持续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制度上的变革,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GDP得到了大幅增长,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求快,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促进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其培育成规模大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转变。
  (三)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要跳出县域、放眼全国,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区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县域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把目光放在GDP规模的大小上,还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认真落实“8337”发展思路,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把促进产业培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培强壮大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产业;推进绿色农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要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以强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跨越的第一战略,扎实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驻园区发展。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要素,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把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招商引资是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是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各级园区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实施园区专题产业链招商,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引导和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和投资客商营造文明开放、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使内蒙古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和投资热土。
  (四)把统筹城乡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要紧紧围绕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质量和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重点的层次分明、特色显著、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按照“放宽城镇户籍、同享城乡待遇、自愿有偿转变、分类协调推进”的原则,完善城乡互为支撑的发展体系,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梯度转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信息网)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其他文献
一、2013年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区内外经济环境,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缓中趋稳态势。  一是农牧业丰收已成定局。从农业方面看,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产量525亿斤,增产19.3亿斤。从畜牧业来看,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1819.8万头(只),增长4.9%。当前肉类价格持续高
对温江、金堂周边农村居民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方面进行调查,通过数据整理,重点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征集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运用内部控制外部化提出解决对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对菊苣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3种抗旱性不同的菊苣(航天诱变选育新品系PA-82、PA-43和其原始品种普那菊苣CK)在不同干旱胁迫
据美国克利夫兰的产业研究机构弗里多尼亚(Freedonia)集团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世界白炭黑需求将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将达280万t。
福田大排量发动机和变速器两大核心部件均需要外购,侵占了其大部分利润。其中中重型商用车0%以上的发动机采购自潍柴动力。2013年福田中重卡销售12.7万辆,同比增长33%,高于行
2013年以来,受国内市场需求疲弱,制造业不振,以及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等影响,我区经济增长持续减速下行.但随着全区上下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发力,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
在润滑油产品的技术服务过程中,设备故障的诊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设备用了某品牌的油品后发生故障,一般有三方面原因:润滑油质量、设备质量、操作责任。如何公正合理地判定责
迫于同时开发重负荷柴油机油PC-11和乘用车汽油机油GF-6两个新发动机油规格的压力,润滑油和添加剂生产商希望这两个规格发布的期限可以再放宽一些。、2014年6月12日,PC-11规格
研究冷热挤压、热挤压后停放时间和二次硫化对牵引杆球铰椭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挤压、热挤压后停放和二次硫化对产品椭圆度有改善作用,并且热挤压后停放时间越长,改善作
以社会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北京城乡一体化的特点和企业的介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社会责任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国有企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