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编导看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特点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各代舞蹈编导的创作作品与思想进行研究,对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出每一时代的创作特点,旨在了解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与不同舞蹈文化的形成,为今后中国舞蹈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舞蹈編导;时代特点;中国舞蹈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走过70年的光阴岁月,在此期间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也在稳步进行之中,这离不开为中国舞蹈事业做出贡献的各代舞蹈编导们。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舞蹈编导们则可划分为五代。第一阶段共包含两代编导家,分别是第一代以吴晓邦、戴爱莲为代表的先驱舞蹈家与第二代以贾作光、舒巧、梁伦、李承祥为代表的奠基编导家;第二阶段是第三代以蒋华轩、苏时进、华超为代表的时代激进编导家;第三阶段是第四代以张继钢、王枚、陈维亚、金星为代表的当今中坚力量舞蹈家;第四阶段则是第五代以佟睿睿、韩真、周莉亚、张云峰为代表的新生代编导家。鉴于舞蹈编导们的创作往往不仅是个人自我意识的体现,而是与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有很大联系,同期的编导家们总会留下同样的不同程度的时代印记,因此本文试图从各代舞蹈编导的作品出发,探究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各时期的发展特点。
  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
  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舞蹈事业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舞蹈艺术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被提上了日程,并且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重视,舞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当家做主站起来的一种生动的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舞蹈编导家们做出了一系列的实践,使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舞蹈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建国前期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民族民间舞占据了舞蹈发展的半壁江山,实则这是新秧歌运动和边疆音乐大会的延续与发展。1953年戴爱莲编创的《荷花舞》,采用流行在我国陇东陕北一带秧歌舞中的小场子“莲花灯”这一民间形式来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共同的期许,希望祖国美好世界和平。1953 年贾作光编创的《鄂尔多斯》,采用源于喇嘛舞蒙古民间舞与内蒙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来表现蒙古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表现其对生活的无限热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庆祝新中国成立由戴爱莲、胡沙编创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其中运用了众多民间舞形式,采用了民间花鼓灯、陕北腰鼓、东北秧歌等形式,并且以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舞蹈为基础,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继承发展,来表现各族人民的精神状态与生活风貌。
  (二)中国舞剧的创作探索
  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艺术各方面的发展处于一个勇于探索、励志创新的阶段,受到各种不同舞蹈文化的影响,中国编导们开始探索中国舞剧的发展,涉及题材广,内容丰富,形式多变。1950年在吴晓邦顾问的指导下编创《和平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舞剧,也是运用芭蕾模式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但由于运用了过多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与服饰妆化,使得这部作品并不符合当时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但它仍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57年舞剧《宝莲灯》是在京剧大师李少春和前苏联芭蕾编导大师查普林联合指导下完成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的初建成型,是中国舞剧民族化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在此之后以中国丰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大小小舞剧逐渐问世。1959年舒巧参与编创的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为题材的舞剧《小刀会》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戏曲剧目的选材,进行史实现实类题材舞剧的的创作,开阔了中国舞剧创作视野,十分具有启迪作用,使中国舞剧进一步向前迈进。
  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1976年10月,我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并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这一方针政策的提出为中国舞蹈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忽如一夜如春风来,舞蹈文化意识随着春风也开始慢慢苏醒,被压抑已久的舞蹈事业全面复苏,舞蹈编导们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使得这时期的舞蹈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缅怀英雄,对历史的感悟反思
  随着舞蹈文化意识的慢慢苏醒,舞蹈编导们开始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同时也饱含着对前期强加给艺术精神枷锁的痛惜之情,大量缅怀英烈的舞蹈作品被创作,同时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军旅题材作品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蒋华轩编创的双人舞《刑场上的婚礼》首次用爱情题材来表现革命,用浪漫的方式演绎把爱情与生命献给革命的伟大情怀。同时期,苏时进创编的作品《再见吧!妈妈》表现了在自卫反击战中年轻战士为保卫国家而勇敢献身的精神,同时这部作品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使得中国舞蹈界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现代舞,为下一时期舞蹈发展做铺垫。1986年8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举办了建军以来第一届全军舞蹈比赛,其中《八女投江》《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二)中国古典舞的重返古风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欧阳予倩先生创建的,发展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出现了分歧,具体体现在对中国古典舞定位问题的讨论。1979年赵之洵等人编创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中国舞剧的一次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一次探索,以唐代丝绸之路为背景,赞颂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从壁画、古籍等不同史料中获取创作思路,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戏曲模式,这种掘古创新为中国古代舞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并且在此剧后创立了“敦煌舞”这一舞种。1985年孙颖先生创编的舞剧《铜雀伎》以汉代汉画像砖石上“盘鼓舞”的形象为素材创编的,这部作品,侧重于把握一个时代的艺术气质与艺术风骨。1972年8月台湾舞蹈家刘凤学首次赴韩考察中国宋朝时期传至韩国的儒家舞蹈以及韩国于十五世纪仿儒家舞蹈所创的宗庙舞蹈,创作了《神曲》《投壶戏》等古典舞作品。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也进一步地影响到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封闭的国门日渐开放,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中国文化環境也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进程之中。舞蹈编导们对西方文化的追逐与对本土文化的留恋,使得这一时期中国舞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潮流:
  (一)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
  在这一时期,西方现代舞开始真正地进入中国,使得现代舞作为独立的舞种在中国被正式确立,中国编导开始进行一系列现代舞的探索与尝试。1994年王枚参与编创的《问世》进行了第一次公演,这次的演出具有历史性意义,这是中国首都北京的第一个正式的现代舞团的正式公演。后续,王枚创编了《我心中的钗头凤》《也许是要飞翔》等大胆独特强烈的现代舞作品。1996年7月金星编创了现代舞《向日葵》,1998年金星又推出了新作《贵妃醉‘久’》。高艳津子也编创了《三更雨·愿》等一系列现代舞作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现代舞经历的是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的过程。
  (二)土地文化的留恋不舍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在各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探寻与怀念,随处可听见“寻根”二字,因此民族与乡土之情是张继刚编导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方向。张继钢的一系列作品《俺从黄河来》《女儿河》《黄土黄》《一个扭秧歌的人》等等,带着浓厚的民族情怀与乡土气息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化千年文明下的坚韧厚重的土地力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留念与坚持成为了中国舞蹈创作中一股坚定的力量。
  四、二十一世纪以来
  这一时期是随着二十一世纪来临而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经历了复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之后,中国舞蹈迎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时期。中国舞蹈编导开放的心态、自信的态度使得中国舞蹈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多种文化的汇涌融合
  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复杂融合的铺垫下,中国舞蹈之中出现了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使中国舞蹈编导没有拘泥于以往的程式模式,而是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形象,但随着创新尺度的不断突破,也出现了各舞蹈之间界定模糊的现象。2000年佟睿睿编创的作品《扇舞丹青》既是中国古典舞元素与西方现代舞编创观的融合,又是中国舞蹈文化与中国书法文化的融合。2001年张云峰编创的作品《风吟》也是一次类似的尝试。2002年靳苗苗的作品《老伴》是山东秧歌与大量具象生活动作的融合。2001年万玛尖措创编的《出走》则是蒙古传统舞蹈语汇与现代舞的融合。
  (二)回归现实的真情表达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舞蹈进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2006年胡锦涛同志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紧密联系群众,为舞蹈创作指明了方向。2014年习近平同志也指出要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因此舞蹈编导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人民的生活。2006年周莉亚创编的《进城》,2007年王珂创编的《父亲》《阿婆的幸福时光》,韩真创编的《我等你》,这些作品贴近人民生活,跳出了人民舞蹈。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诉求,并且不再盲目地追求标新立异,不再单纯地运用编导技法,而是真切感受真实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情感。
  五、结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中,各代舞蹈编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政策方针下,秉持民族基脉与各自独特的价值审美追求,形成了中国舞蹈各时期的不同特点。当今新生代舞蹈编导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扎根人民生活世界,创作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冯双白.中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赵容芳.论中国新生代舞蹈编导创作特点[J].戏剧之家,2017(12).
  [3]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其他文献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德国音乐家,他的作品一贯以出众的复调手法著称,为复调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勃兰登堡协奏曲》(Bra
摘 要:文章通过对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几个典型作品的单一调性线条、多调性呈示方式的分析,进一步明确近现代音乐中调性的具体形态,使人们在对近现代调性音乐有新认识的同时,也为音乐创作中的调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巴托克;《小宇宙》;调式;调性形态  贝拉·巴托克是20世纪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以及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丰富多样,可称之为近代音乐史中最有成就的音
美术教育除了传授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发挥着本学科的教育特点,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和行为发生改变.美术教育能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旺盛
我女儿燕七是个特立独行的人.rn有一次,燕七在超市买东西,排队结账时,她前面的一位中年妇女钱不够,很尴尬,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燕七递过去一张50元,说:阿姨,您用吧.“阿姨”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任何社会性研究不变的主题。儿童与社会的良性协调是最基础的环节。作为儿童中的特殊分子———流浪儿童,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
当今,旅游业的圈式发展已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因此,对旅游圈有关理论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旅游圈的概念、内涵、核心内容、特点、形成机制、本质属性
目的:探究多模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微出血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我院经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确诊为134例缺血性脑卒中微出血患者,对其进行多模态磁共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高职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高职英语教
对Reynolds应力模型(RSM)在数值模拟热分层流场方面进行了优化,即在Reynolds应力方程和湍动能耗散方程的基础上加入标量通量方程和温度扰动方程,使原来的7方程成为了11方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