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火灾”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交流的时候向对方发出的信息是经过编码的,特别是在异性之间的交流:我说的和你听到的并不一致,你所理解的根本就不是我要表达的。下面就来看看一对夫妇就穿衣服的问题是如何交流的。
  妻子说:“我没有什么可穿的了。”(確切的意思是她没有什么新衣服可穿了。)
  丈夫说:“我没有什么可穿的了。”(确切的意思是他没有干净的衣服可穿了。)
  当然,这并不算是严重的冲突,但从他们的话语——“没什么可穿”中就可以看出: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觉处理问题。
  就在几天前,我在电脑前工作,隔壁房间开着收音机,听起来似乎是正在播放一个脱口秀的节目,声音嘈杂,影响我工作。于是,我对莎拉大声喊道:“你听到了吗?”没有回应。我又大声吼道:“你听到了吗?”仍然没有回应。我再次提高嗓门大叫:“你在听收音机吗?”“我一直想听,可是你老大喊大叫,害得我没法听清楚!”莎拉大声回答道。
  这不仅仅是关掉收音机的小事,也并非一次小误会那么简单。妻子很苦恼,因为她认为丈夫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故而开始感觉丈夫不爱自己,甚至责备丈夫。然而此时,丈夫也觉得很委屈,他会引用所有丈夫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我怎么做,都不合你的意。”丈夫感觉自己没受到尊重,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责。如果夫妻双方不知道如何及时扑灭这次误解之火,它将会迅速发展成危及婚姻的“火灾”。
  (摘自《幸福婚姻的秘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其他文献
道光十二年(1832年),湘阴穷小子左宗棠入赘湘潭名门周家为婿。婚后,为给左宗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妻子周诒端耐心说服长辈,分居西屋,另立小家。大喜过望的左宗棠提笔撰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从道光十三年(1833年)开始,知书达理的周诒端不惜举全家之力,支持左宗棠赴京应试。  左宗棠为赶考和谋生经常在外,周诒端深知出门在外的孤寂,便作《渔村夕照图》一幅:一叶轻
期刊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与秘鲁作家略萨都是当代拉美文坛的泰斗、诺贝尔奖获得者。30多年来,原本亲如兄弟的他们却将对方视作仇敌。  1968年,略萨认识了美丽的瑞典女孩丹娜,居然抛下妻子和刚出生半年的孩子,和丹娜私奔到了瑞典。略萨的妻子帕特里西娅不肯离婚,她找到马尔克斯,恳请他劝略萨回来。马尔克斯答应尽力帮忙。然而,马尔克斯的劝说没有效果,偏执的略萨一遇到爱情,就变成了疯子。  帕特里西娅伤心欲绝
期刊
《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很好地表达出,在封建制度下,皇帝对国家的绝对主宰地位。纵然如此,在清朝以前,皇帝们为了存私房钱,都会设一个私密的小金库。  汉朝时,国家规定的税目繁多,有田赋、人头税、关税、酒税等。汉朝律例规定,3~14岁的小孩每年要交23文人头税。对于许多穷人而言,这是一笔很大的钱。因为交不起人头税,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被掐死了。而这23文钱里,有2
期刊
窗外飞扬着今年的第一场雪,转眼又是冬天了。去年的冬天,正是我出发的日子。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地球最南端海洋中的那一片陌生的土地,我在那里停留了58天。现在,它已经远在天边,成了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的一座孤岛,犹如封存在琥珀中的一只美丽的昆虫。  荒岛上的58个昼夜是足够寂寞的。那些天里,我最经常做的事是在屋里穿好羽绒服,戴好毛线帽,揣上防雪盲的墨镜和防紫外线的黑色面罩,走到楼下客厅,从长椅下的一排长统雨
期刊
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时候我只是觉得,饿着肚子,就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就不能好好地做事情了。现在,我慢慢意识到这句话的妙处,按时吃饭,惦记自己的每一顿饭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  三年前我查出长了恶性肿瘤,第一反应是这下真的完蛋了,可能会死。那天有点冷,我穿着棉衣,浑身发凉。对于在外地的人来说,生病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确诊之后我去找我最好的朋友,向她们平静地说
期刊
某天,我去一位老友家做客。她有個伶俐、可爱的小女儿,见我进门,哒哒哒地跑去给我冲了杯咖啡,有模有样地端上来:“小姨,喝咖啡。”  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还没说话,她妈妈就开口了。  “皎皎,你怎么没先问问小姨要喝什么饮料呀?”  “不用问啊,每次小姨来都是喝咖啡的嘛!”皎皎歪着头,笑眯眯地说。  “小姨最近查出有点儿心律不齐,你就不要帮她端咖啡啦。皎皎帮忙,给小姨换一杯橙汁好不好?”  小姑娘似懂非
期刊
我和一个移民時间超过30年的朋友聊天。他说起20世纪80年代,他和妻子每年春节临近时便摆摊卖桃花。那时,中餐馆的洗碗工一个月的税前工资为六七百元。夫妻两个人辛苦一个星期,半夜驾车到东湾的山区砍桃树枝,然后载到旧金山的唐人街卖给办年货的同胞,赚五千元以上。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砍人家土地上的桃树枝,不花一个子儿,主人不但爽快地应允,还给予祝福,这对于刚踏上美国土地的、英语结结巴巴的新移民来说谈何容易。
期刊
在以前住的那幢大厦里,我常碰到一对老夫妇。你很难对这两个老人没有印象,他俩像两棵行走的圣诞树,每次出现都穿得五颜六色,非常耀眼。  有一次,我跟朋友说起这对老夫妇,才知道她原来也认识他俩。我们听说老先生经营着小生意,颇有积蓄,夫妇俩早就退休,最大的嗜好是穿衣打扮。在他们身上,你从来不会看到黑、白、灰这些单调的顏色,有时是男的嫩绿,女的桃红,有时是男的鲜黄,女的粉橙。从这些颜色中,你可以看到他们有多
期刊
一对经过十年爱情长跑的青年男女打算结婚。非常不幸的是,在这件事情办成之前,两人突然遭遇车祸,双双上了天堂。他们生前爱得死去活来,尽管上了天堂,仍然想在一起,于是懇求上帝,希望上帝准许他们在天堂结婚。  上帝思考良久,最后悠悠地说:“你们真想结婚的话,必须等待。”  两人遵从上帝的嘱咐,开始等待,谁知这一等竟然等了100年。  终于有一天,上帝派天使过来请他们。  结婚仪式和地球上的一模一样。在牧师
期刊
1958年从札幌医科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我在附属医院当了整形外科医生。在这十多年里,我动辄就挨前辈训斥。在感叹自己没本事的同时,我也一点点地磨炼出了医生应有的医术。  当时,我的教授是位意气风发的优秀医生。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满时爱在手术当中对下属的医务人员发牢骚。他发牢骚并不是出于恶意,也不是在教训人,只是有唠叨的毛病。他常常說“动作太慢”“赶紧拿好”“你在看哪儿呢”,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