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越魔镜,安东尼布朗的世界”英国巡回展,目前来到了威尔士首府的卡迪夫博物馆。安东尼布朗,这位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大奖和英国格林威奖等荣誉的插画家,已成为全球绘本的票房保证。而此次展览,由致力于打造儿童文学世界的“七个故事(seven stories)”博物馆策划,对其从1976年至今30余年的职业生涯进行回顾,展出超过30本绘本中的插画,展览宣传“让孩子和家庭进入安东尼书中的世界”。由儿童文学博物馆打造的插画家的展览,会有怎样不一样的创意呢?
走进博物馆,左侧的楼梯口站立着安东尼书中最有名的主人公“猩猩威利”,据说书中这性格有些古怪的形象就是以艺术家本人为原型所创。抬眼望去二楼大幅的威利海报指引着参观者走向展厅。爬上楼梯,一条约三米的展览长廊两边都贴着威利系列图画,头顶深蓝色的背景上灯光闪烁,仿佛神秘的星空。入口的海报上写着“不要相信第一眼,永远看两次。”这是提示安东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作品,其超现实主义特质和幽默情趣往往表现在细节中,细致地观察,观展过程将变得更有趣味。这也为安东尼的作品带来了如此评论,“孩子们会喜欢上这本书并从中受益——但也许不会像成人那么多”。
一面镜子出现在长廊入口,呼应了展览主题“穿越魔镜”。值得一提的是,《穿越魔镜》是安东尼布朗的第一本手绘作品,颇具超现实主义风格,情节少,空白多。然而就像许多声名显赫的成功者一样,安东尼布朗最初的尝试并不被人认可,这本书出版以后读者寥寥。策展人以这个名称命名,可谓别有深意。穿越了魔镜之后,如今已享誉世界的安东尼布朗,将在这次展览中带给我们何种惊喜呢?
展览的展厅不算很大,进门后前方两道展墙分别展出“威利街”和“金刚主题”的原始插画,中央展厅依此分成两部分。安东尼布朗笔下的猩猩毛发清晰,笔触细腻,精致的画面得益于他早年在曼彻斯特皇家医院绘制人体结构图的经验;而精致的背景则可以归溯到他当年设计贺卡时的积累。绕过墙壁来到另一侧,左侧插画作品上方,悬挂着画中的晾晒衣物,右边竖立着真是的大邮筒,写着“写信给威利”。对面墙壁上,则是威利系列插画和一些安东尼布朗对家庭绘本的思考文字。
展墙上的注释随处可见,有的是对画面寓意的讲解,有的是互动式的提问。在《大猩猩》绘本系列里,有一对有趣的作品组合。第一张的早餐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冰蓝色,冷色调暗示着主人公汉娜的忧伤;而在第二张的下午茶中,大量红色和黄色的运用,则表达着喜悦。早餐的图片中由几何线条构成,墙纸和地板也都充满了类似元素,这暗示着汉娜在家里的生活,单调局限,而汉娜爸爸举着的报纸仿佛母女之间难以逾越的隔膜;而下午茶场景则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状和有意思的纹理,桌子上美食和大猩猩喜庆的领结、微笑的表情赋予图片快乐、积极的氛围。这组作品旁边注释着:你注意到画面中的色彩了吗?哪一个人物更像你?
展厅各个角落都有沙发、坐垫,随意摆放的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供家长和孩子阅读。这些构图利落,色彩鲜明的插画很受孩子们喜欢,家长也能跟他们愉快互动。跟严肃的展览不一样,整个展厅更像是一个家庭游乐的童话乐园,供一家人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半天。
展厅左侧的两个小房间是“家庭乐园”,布置着沙发,衣架上挂着睡衣,前方的小电视播放着安东尼的录像,墙上除了安东尼的画,还有他和家人的照片,正像是普通人家里的客厅。小孩子蜷缩在沙发上看录像,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舒服。
展厅右侧的房间入口处摆放着一只关在笼中的猩猩,这也是绘本《大猩猩》里的插画实物。旁边的墙壁则是《穿越魔镜》里的实物布景,钻进隧道,参观者除了能看到绘本中的森林,还可以随意试穿墙上还挂着的两件插画中小女孩角色的红外套,一位带着三个孩子前来参观的妈妈说,自己很喜欢绘画,虽然第一次知道安东尼布朗,但对他作品的色彩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颇为吸引。“他的作品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不只是小孩。”她指着《走进森林》绘本中小女孩走入森林的场景说,“看那个树的形状和阴影,把画面气氛营造得好紧张啊。”
聚集最多人的地方是进门右侧的角落——“形状游戏”区。形状游戏是安东尼布朗发明的游戏。一张张白纸上用黑色的线条画着同样的不规则形状,孩子们则天马行空地在原有形状上添枝加叶,用线条和色彩创造出不同的作品。墙上贴满了充满想象力的成品,马,小女孩,鸟,鱼,爸爸的脸……这些完全不一样的创意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形状引发。安东尼在展览注释中表示,这个“形状游戏”对自己的作品会带来许多启发,这也将会是他继续一生的游戏。
在随机采访的几个家庭里,孩子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家长们也大都不熟悉安东尼布朗,但是随着展厅的提示,他们发挥想象力理解作品的意义。即使理解并不到位,又有什么关系呢,《大猩猩》这本在欧洲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通过描写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女孩和大猩猩的故事,对亲子关系的讨论。
整个展览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对每个家庭敞开怀抱。作品中虽讨论了家庭关系,但展览中却没有说教。激发孩子创造力,为家庭提供一个体验童话的场所,就是安东尼这次办展的目的,这也是该展览的匠心之处。而对于安东尼的绘本来说,这也是一次极好的体验式营销。
走进博物馆,左侧的楼梯口站立着安东尼书中最有名的主人公“猩猩威利”,据说书中这性格有些古怪的形象就是以艺术家本人为原型所创。抬眼望去二楼大幅的威利海报指引着参观者走向展厅。爬上楼梯,一条约三米的展览长廊两边都贴着威利系列图画,头顶深蓝色的背景上灯光闪烁,仿佛神秘的星空。入口的海报上写着“不要相信第一眼,永远看两次。”这是提示安东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作品,其超现实主义特质和幽默情趣往往表现在细节中,细致地观察,观展过程将变得更有趣味。这也为安东尼的作品带来了如此评论,“孩子们会喜欢上这本书并从中受益——但也许不会像成人那么多”。
一面镜子出现在长廊入口,呼应了展览主题“穿越魔镜”。值得一提的是,《穿越魔镜》是安东尼布朗的第一本手绘作品,颇具超现实主义风格,情节少,空白多。然而就像许多声名显赫的成功者一样,安东尼布朗最初的尝试并不被人认可,这本书出版以后读者寥寥。策展人以这个名称命名,可谓别有深意。穿越了魔镜之后,如今已享誉世界的安东尼布朗,将在这次展览中带给我们何种惊喜呢?
展览的展厅不算很大,进门后前方两道展墙分别展出“威利街”和“金刚主题”的原始插画,中央展厅依此分成两部分。安东尼布朗笔下的猩猩毛发清晰,笔触细腻,精致的画面得益于他早年在曼彻斯特皇家医院绘制人体结构图的经验;而精致的背景则可以归溯到他当年设计贺卡时的积累。绕过墙壁来到另一侧,左侧插画作品上方,悬挂着画中的晾晒衣物,右边竖立着真是的大邮筒,写着“写信给威利”。对面墙壁上,则是威利系列插画和一些安东尼布朗对家庭绘本的思考文字。
展墙上的注释随处可见,有的是对画面寓意的讲解,有的是互动式的提问。在《大猩猩》绘本系列里,有一对有趣的作品组合。第一张的早餐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冰蓝色,冷色调暗示着主人公汉娜的忧伤;而在第二张的下午茶中,大量红色和黄色的运用,则表达着喜悦。早餐的图片中由几何线条构成,墙纸和地板也都充满了类似元素,这暗示着汉娜在家里的生活,单调局限,而汉娜爸爸举着的报纸仿佛母女之间难以逾越的隔膜;而下午茶场景则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状和有意思的纹理,桌子上美食和大猩猩喜庆的领结、微笑的表情赋予图片快乐、积极的氛围。这组作品旁边注释着:你注意到画面中的色彩了吗?哪一个人物更像你?
展厅各个角落都有沙发、坐垫,随意摆放的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供家长和孩子阅读。这些构图利落,色彩鲜明的插画很受孩子们喜欢,家长也能跟他们愉快互动。跟严肃的展览不一样,整个展厅更像是一个家庭游乐的童话乐园,供一家人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半天。
展厅左侧的两个小房间是“家庭乐园”,布置着沙发,衣架上挂着睡衣,前方的小电视播放着安东尼的录像,墙上除了安东尼的画,还有他和家人的照片,正像是普通人家里的客厅。小孩子蜷缩在沙发上看录像,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舒服。
展厅右侧的房间入口处摆放着一只关在笼中的猩猩,这也是绘本《大猩猩》里的插画实物。旁边的墙壁则是《穿越魔镜》里的实物布景,钻进隧道,参观者除了能看到绘本中的森林,还可以随意试穿墙上还挂着的两件插画中小女孩角色的红外套,一位带着三个孩子前来参观的妈妈说,自己很喜欢绘画,虽然第一次知道安东尼布朗,但对他作品的色彩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颇为吸引。“他的作品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不只是小孩。”她指着《走进森林》绘本中小女孩走入森林的场景说,“看那个树的形状和阴影,把画面气氛营造得好紧张啊。”
聚集最多人的地方是进门右侧的角落——“形状游戏”区。形状游戏是安东尼布朗发明的游戏。一张张白纸上用黑色的线条画着同样的不规则形状,孩子们则天马行空地在原有形状上添枝加叶,用线条和色彩创造出不同的作品。墙上贴满了充满想象力的成品,马,小女孩,鸟,鱼,爸爸的脸……这些完全不一样的创意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形状引发。安东尼在展览注释中表示,这个“形状游戏”对自己的作品会带来许多启发,这也将会是他继续一生的游戏。
在随机采访的几个家庭里,孩子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家长们也大都不熟悉安东尼布朗,但是随着展厅的提示,他们发挥想象力理解作品的意义。即使理解并不到位,又有什么关系呢,《大猩猩》这本在欧洲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通过描写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女孩和大猩猩的故事,对亲子关系的讨论。
整个展览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对每个家庭敞开怀抱。作品中虽讨论了家庭关系,但展览中却没有说教。激发孩子创造力,为家庭提供一个体验童话的场所,就是安东尼这次办展的目的,这也是该展览的匠心之处。而对于安东尼的绘本来说,这也是一次极好的体验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