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国,父母从小教育孩子,一是教会自立,二是进行“善良教育”,培养爱心。但是,放眼中国,如果夸赞学生“善良”,家长就会摇头:“不好,不好,善良的孩子吃亏。"善良成了“傻缺”,叫人痛心!如此现状是在警醒大家:我们的教育体系是缺失了应有的“善良教育”。具体而言,即是缺乏对中小学生进行博爱、同情、宽容等的品质教育。培育健康向上的孩童,正如浇养一棵小树,要以善良为根茎、正直为树干、丰富的情感为生机勃勃的枝叶,然后助成参天大树。甚至可以说,让学生拥有善良之心和善良之行是把他们培养成人和成材的首要任务。那么,怎么开展“善良教育”、培养善良之人呢?
听善良故事,被誉为“故事医生”的苏珊·佩罗说:“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人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人说,一个感性的故事胜于一千个抽象的大道理。对孩子来说,好的故事是通往心灵的幽径,它似缕缕清风,轻轻吹拂着他们稚嫩的心灵,以它独特微妙的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感知方式和心灵结构。借助故事的力量,让善良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到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从历史故事到身边的生活故事,我们可抓住孩子渴望倾听故事的心向,把握时机,在教育中呈现故事,适时穿插,开展“善良教育”。
常规性的分享。在学校里,老师有许多与孩子们共度的时光。在这大把时间里,安排3-5分钟,作为故事分享时间,那么,就会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彩不少。如故事《小孩的心》讲的是,有位单身女子刚搬家,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一天晚上,忽然停电,女子只好自己点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给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道:“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故事虽短,却打动人心。善良像一盏明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这是一份与孩子们共享的美好,不是灌输或强迫,只有善良的率性传播和相互感染。
针对性的启示。孩子们犯错是常有的事,老师或说教,或训斥,但收效甚微。有时过分地深挖小不端行为的根源,效果恰恰适得其反。适时讲述小故事,可以启发他们,促其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培养善良之心。
主題性的重陶。的确,好故事、好作品可以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心灵路标,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经久不衰的经典故事,需要传颂,需要分享,学校里的小小故事会、故事演讲比赛,也是打开故事宝盒的极好方式。以“善良”为主题的故事演讲活动,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孔融让梨》、《七色花》……或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在相互聆听中,爱和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师生就在这样的故事里被感动、被教育一一而感动、感悟本身就是我们善良心灵的天然品质。
要让孩子们将善良当做一种习惯坚持下去,我们要格外注意引导他们的善良行为。只要发现孩子有善意举动,我们就要及时表扬,要让他们知道其行为之于别人的积极意义。同时,更要创造机会,让善良之举伴随他们的成长。这样,孩子间的善良温暖之情就会常流,他们就会常怀善心,常行善事。
善良教育鼓励、认可、引导的善良行为应该既是一种情感表达又是一种理性展现。如今做善良的人可算是艰难而颇具风险。言外之意。善良是容易受到情感的误导变成软弱、无知、受欺负。其实善良行为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一个人能否做出善良行为,理性的价值判断是前提,是否具备完善的情感感受力是关键。
因此,善良教育在实践中既要注重道德理性的培养,又要强调道德情感的熏陶;既要明确善恶标准,又要接受并在一定范围内包容人性中的阴暗面。总之,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既具有明确导向又相对宽松的道德成长环境。(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
听善良故事,被誉为“故事医生”的苏珊·佩罗说:“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人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故事就像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人说,一个感性的故事胜于一千个抽象的大道理。对孩子来说,好的故事是通往心灵的幽径,它似缕缕清风,轻轻吹拂着他们稚嫩的心灵,以它独特微妙的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感知方式和心灵结构。借助故事的力量,让善良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到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从历史故事到身边的生活故事,我们可抓住孩子渴望倾听故事的心向,把握时机,在教育中呈现故事,适时穿插,开展“善良教育”。
常规性的分享。在学校里,老师有许多与孩子们共度的时光。在这大把时间里,安排3-5分钟,作为故事分享时间,那么,就会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彩不少。如故事《小孩的心》讲的是,有位单身女子刚搬家,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一天晚上,忽然停电,女子只好自己点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给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于是,对孩子吼道:“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故事虽短,却打动人心。善良像一盏明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这是一份与孩子们共享的美好,不是灌输或强迫,只有善良的率性传播和相互感染。
针对性的启示。孩子们犯错是常有的事,老师或说教,或训斥,但收效甚微。有时过分地深挖小不端行为的根源,效果恰恰适得其反。适时讲述小故事,可以启发他们,促其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培养善良之心。
主題性的重陶。的确,好故事、好作品可以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心灵路标,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经久不衰的经典故事,需要传颂,需要分享,学校里的小小故事会、故事演讲比赛,也是打开故事宝盒的极好方式。以“善良”为主题的故事演讲活动,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孔融让梨》、《七色花》……或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在相互聆听中,爱和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师生就在这样的故事里被感动、被教育一一而感动、感悟本身就是我们善良心灵的天然品质。
要让孩子们将善良当做一种习惯坚持下去,我们要格外注意引导他们的善良行为。只要发现孩子有善意举动,我们就要及时表扬,要让他们知道其行为之于别人的积极意义。同时,更要创造机会,让善良之举伴随他们的成长。这样,孩子间的善良温暖之情就会常流,他们就会常怀善心,常行善事。
善良教育鼓励、认可、引导的善良行为应该既是一种情感表达又是一种理性展现。如今做善良的人可算是艰难而颇具风险。言外之意。善良是容易受到情感的误导变成软弱、无知、受欺负。其实善良行为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一个人能否做出善良行为,理性的价值判断是前提,是否具备完善的情感感受力是关键。
因此,善良教育在实践中既要注重道德理性的培养,又要强调道德情感的熏陶;既要明确善恶标准,又要接受并在一定范围内包容人性中的阴暗面。总之,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既具有明确导向又相对宽松的道德成长环境。(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