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微生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问题导向教学(PBL)方法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教学效果及意义。以中国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临床系学生24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采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整合,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为传统病原生物学课程。2组由相同教师授课,采用期末考试和教学效果自评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期末考试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例分析题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O.01)。2种学生的自评调
其他文献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L5菌株液体发酵产果胶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桔皮粉、米糠及硫酸铵的添加量分别为4.85%、5.89%、0.97%,摇瓶初始pH为6.
在食用菌实际生产中发现1株对栽培袋中致病菌木霉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命名为B10,通过菌体拮抗试验、发酵上清液拮抗试验,结果表明B10对木霉29菌体拮抗抑菌圈32.3 mm,拮抗
通过刚果红染色法和DNS分光光度法对6种芽胞杆菌分泌胞外纤维素酶进行筛选,再通过管碟法测试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得到1株芽胞杆菌(菌株编号为X-02)酶活达182.5 U/mL,而且对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是寻找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天然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关注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生物学功能。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教育教学的飞跃提供了平台,更对教师提出了挑战。结合黑龙江东方学院《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对如何合理利用现
从污泥中筛选出1株对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A)具有降解活力的细菌DSL09,该菌株对PLA的乳化液、粉末及薄膜都具有降解作用。通过形态学、16SrDNA比对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
对不同样品中的真菌进行了L-精氨酸高产菌株的筛选,从红曲米中分离出1株高产L-精氨酸茼株红曲霉H13,其初始发酵液中L-精氨酸产量为1.67g/L。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液体发酵进行研究
通过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30%~80%(NH3)2SO3盐析、Sepharose CL-6B凝胶过滤层析和Mono Q HR5/5阴离子交换层析,从毁灭枉孢菌培养液中部分纯化出一种能够水解人参皂苷Rb,的β-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沼泽生红冬孢酵母生长和产类胡萝卜素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最适培养条件为葡萄糖40 g/L,牛肉膏10 g/L,酵母膏10 g/L,NaCl 10 g/L,MgSO4.7H2O 0.1 g
空心莲子草是我国2003年公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植物的入侵机制,采集湖北咸宁、仙桃和武汉三地的土样,采用土壤脂肪酸甲酯谱图分析的方法探讨该植物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