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回指的动态分析观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回指研究强调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同指关系,把同指看作一个“必要条件”,采用“向左”的分析取向,视回指为一种静态的篇章衔接和连贯手段,忽略了回指语具有主题重构、概念转移、回指模糊等异质异构特征。基于回指语的这些特征,本文通过探讨演化回指、概述回指和抽象实体回指,旨在对回指的释义过程进行动态分析。
  关键词:篇章回指 同指 动态分析观
  一、引言
  回指(anaphora)作为语篇中最为重要的衔接手段之一,是构建句法关系、语义关联和概念联通的重要纽带。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回指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回指进行了研究,如:Halliday & Hasan(1976)、Ariel(1990,1994)、许余龙(2004)、王军(2007)等。回指研究经历了从形式到功能、语义的转换,以及从句内回指到篇章回指的转换。(姜望琪,2006:33)
  回指关系中的核心概念是“同指”(coreference),也就是“回指语所指的对象应该和先行词所指的对象是同一的”(高卫东,2008:1)。受到回指语基本含义的影响,传统的回指研究一般视同指为“必要条件”,采用“向左”的基本取向,把先行语视为静态的等待被寻找到的成分,回指释义的主要任务是探析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语义关联,为回指语找到该成分。正如徐赳赳(2005:195)所说,“现在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作者/说者是如何使用同指这种语言手段,读者/听者是如何在语境中寻找到先行词的”。
  随着回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同指”的看法发生了变化。Dahl & Hellman(1995:79)认为,“同指关系应该被视作(回指中的)一种特例”。Levinson(1987:379)认为,由于回指语自身的语义特征是模糊的,因此回指语往往没有独立的所指对象。Ariel(1990)指出,回指从本质上讲是两个语言形式对应的概念实体之间的指称关系,因此回指具有认知心理属性。Cornish(1986)则认为,回指语的语义具有衰减的特征。以上研究的共同点在于把回指看作一个动态操作的过程。回指语的使用表明一个新的语篇所指的产生,即语言成分或概念是如何“向右”发展,实现篇章的衔接和连贯的。这种动态观把先行语看作新语篇所指释义基础的必需条件,但回指语和先行语不一定必须构成同指关系。本文以回指的概念转移、主题重构、模糊回指等特征为出发点,结合几种特殊形式的回指来探讨回指的动态分析观。
  二、回指的动态特征
  传统的回指研究把“同指”视为“必要条件”,强调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指同关系,忽略了回指语的概念转移、主题重构、回指模糊性以及回指语和先行语在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内容上的异制异构特征。
  (一)概念转移
  王军、高明强(2009:92)认为,回指研究应该视“概念匹配为基础、回指释义为手段、概念转移为目的”,因此,从受话人的视角看,同指关系的基本功能是概念转移。概念转移就是在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下,以概念匹配为基础,回指语得到释义,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转移到回指语的位置,为篇章话语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基础。例如:
  (1)A cat jumped out of the bush. was very cute.(王军、高明强,2009:94)
  例(1)中先行语“A cat”所有的语义属性和回指语“The animal”的部分语义属性有概念上的匹配关系,这种匹配关系将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实现了联通。由于回指语中的上位词“The animal”比先行语“A cat”蕴含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回指语在促成概念联通的同时,还扩大了指称对象“猫”(已知信息)的内涵,增加了“猫这类动物都很机灵”(未知信息),将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转移到回指语,从而确保了篇章话语“向右”推进,向前发展。
  (二)主题重构
  主题性被认为是篇章回指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许余龙,2005;王军,2007)。姜望琪(2006:38)认为,“一个篇章之所以成为篇章,是因为它有一个主题”。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视角,研究者往往对主题有不同的理解。Brown & Yule(1983:70)指出,“主题是一个话语分析中使用最频繁却未加以解释的术语”。许余龙(2004:40)认为,主题是指“在一个句子(或小句)中由一个名词性词语表达的实体,该实体为该句所讨论的对象”。虽然研究者们对主题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主题是理解回指释义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回指观认为,回指释义任务的完成意味着释义过程的终止。而回指的动态分析观则认为,回指释义过程是整个回指篇章过程的一个阶段,回指语的主题重构才是回指过程的完成。回指语的主题重构是与先行语的对应而言,只要回指语和先行语的主题出现了不一致,就意味着回指语出现了主题重构。例如:
  (2)A stranger came to the door,and pressed the bell. waited for a while.(高卫东,2008:157)
  回指的动态分析观认为,回指语的主题重构基于先行语但不受制于先行语的动态选择过程。例(2)中的回指语“The man”和先行语“The stranger”语言形式表达不同,表达的语义内容也不相同。“The man”并不仅仅是对“A stranger”所指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增加了诸如“男性”“成年人”“单数”这些新的语义信息。也就是说,从动态分析的角度而言,回指语“The man”对先行语“The stranger”所表达的主题进行了重构。
  (三)模糊回指
  语言本身和认知主体都会造成语言的模糊性。李文戈、武柏珍(2004:84)指出,“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回指语的模糊性特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高卫东(2008:2)认为,“重复和模糊是回指的两大特征”。模糊回指往往通过使用语义空泛的代词形式(如:it,them,he)和有定描述语(如:The+NP)的形式,同时传达已知信息以及包括先行语和语境整合后的新信息。在一个篇章回指中,当回指语和先行语的所指对象属于异指(disjoint reference)或受话人必须经过推理才能确认先行语的所指对象时,就产生了模糊回指。例如:   (3)A letter was awaiting Sherlock Holmes. was crumbled, was half off and indicated that it had been sent the day before.(Charolles,1993:312)
  例(3)中的回指语“The envelope”“the stamp”和“the postmark”没有直接与先行语构成同指关系,但却可以通过语义扩散激活、语用推理与先行语“A letter”建立起一种间接回指的关联。这种间接回指关联使得回指语出现了一定的模糊性。
  三、回指的动态分析
  在回指关系中,最理想的状态是无标记形式(unmarked form),即回指语和先行语两个认知域从形式到内容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叠合。例如:
  (4)老李上次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从来没在目前提起过这事。
  (5)Here comes a bus… is very crowded.(王军、高明强,2009:94)
  上述两例的回指语分别使用了专有名词,如例(4)中的“老李”和有定描述,如例(5)中的“The bus”。由于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在篇章中的抗干扰能力最强,且能实现较大信息量与最全面匹配关系的叠合,回指语找到真正先行语的可能性最大,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理想回指形式。然而,如前所述,同指不过是回指关系中的特例。在篇章处理中,回指关系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回指的理想形式往往无法真正实现。下面拟从几个特殊的回指形式来进一步分析回指的动态分析过程。
  (一)演化回指
  Korzen(2011:3)指出,演化回指(evolving anaphora)是介于同指(即直接回指)和联想回指(亦称间接回指)之间的一种状态,是篇章回指的一种特殊现象。例如:
  (6)The compactor crushed a VW.A huge crane then moved to a railcar.(Asher,2000:142).
  例(6)中的回指语和先行语的所指对象不同,因为“it”所指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演化(evolved),指代的不是一辆可以正常使用的大众车(VW),而是一辆已经被压路机压碎了的大众车。在对演化回指进行分析时,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分析结论。以Halliday & Hasan(1976:2)和Brown & Yule(1983:202)的经典例子来分析说明:
  (7)Wash and core six cooking apples.Put into a fireproof dish.
  (8)Kill an active,plump chicken.Prepare for the oven,cut into four pieces and roast with thyme for 1 hour.
  Halliday & Hasan(1976)认为,例(7)中的回指语“them”和先行语“six cooking apples”是同指关系,这是基于语篇衔接和连贯视角的相对静态分析观。Brown & Yule(1983)从真值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例(7)中的“them”与“six cooking apples”所指不同,例(8)中的每一个“it”都与“an active,plump chicken”的所指有所不同。这是用动态分析观的视角来考察代词的真正所指。虽然这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为什么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使用相同的代词来指称不同的实体?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借助所指的划分和前面已经论述过的回指的主题性来理解。通常认为“所指”有两种形式:“形式所指”和“语义所指”(包括“一般所指”和“实际所指”)。以例(8)来分析,“形式所指”是语言层面上的先行语“chicken”,与回指语“it”构成功能语言学意义上的衔接关系。“一般所指”是指与先行语“chicken”直接对应(或由“chicken”激活)的关于“chicken”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三个“it”的“实际所指”对象围绕一个核心主题“chicken”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新主题,因此三个“it”的“实际所指”对象都不相同。Moeschler(1996:1)指出,“演化回指既是一个指称问题,也是一个时间与变化的问题”(转引自王军,2012:81)。简而言之,只要回指语和先行语的所指对象经历了时间上的变化即被认为是演化回指。如下面例(9)中的第一个“I”是出生时的“I”,第二个“I”是经历了时间变化的“I”,显然与第一个“I”的实际所指不一样。
  (9)I was born in London and have lived here all my life.(高原,2003:33)
  用相同的代词来指称不同的实体还可以借助Geach(1962)提出的惰性代词(pronoun of laziness)的概念来理解。在一个篇章中,有时为了避免与前面提到的名词性词组重合,代词会被借用。例如:
  (10)The man who gave his paycheck to his wife was wiser than the man who gave to his mistress.
  例(10)中的先行语“his paycheck”与代词“it”的一般所指对象是不一样的。不过代词“it”可以与“his paycheck”实现性和数的匹配,因此先行语“his paycheck”表达的概念可以被转移到回指语的位置,从而实现句子的衔接和连贯。
  (二)概述回指   法国篇章分析家Michel Charolles(2002:19)发现,概述回指的指称对象是对前文的一个思想或事件的总结,它重在概述前面的信息,而不是重提前面的某一个词,因此不能被简单地归入名词回指或代词回指。回指语常常会借助一个在前文中未留下任何语言形式标记的抽象名词来完成重提(王秀丽,2012:301)。例如:
  (11)法国足球队打败了巴西队,让他们成了世界冠军。
  (12)To avoid being found as a freshman,I kept my ears open and my mouth shut.With in mind,I raised my head,squared my shoulders and set out to my dorm.(周小涛、王军,2014:31)
  例(11)和(12)中的先行语都是完整的小句。两例中的回指语对先行语表征的概念、思想或者事件进行了抽象概述,然后借助一个全新的抽象名词来完成回指(如例(11)中的“这场胜利”和例(12)中的“that thought”),都是对整个上句的整合认知,属于典型的概述回指。
  由于回指语和先行语在本质上并不对称,因此概述回指在句法范畴上是公开异质。但是先行语和回指语两者同属一个语义范畴,因此概述回指衔接的上下文语义范畴具有同质性。回指语明示的语义是对先行语隐含语义的一种复述重构,但不是简单的同义词反复。这种复杂的回指关系有可能改变语篇的推进方向,是一种建立在后台认知之上的手段(王秀丽,2012:304)。针对概述回指的这些特征,下面将围绕概述回指的预设语用功能和意向构建来对概述回指进行动态分析。
  与回指通过回指语来重复和激活先前的主题不同的是,概述回指需要创造性地从前述主题中概括出一个主题并对其展开论述。回指语通常采用话题性强的“this/that(这/那)+抽象名词”的短语形式,既预设了前述事件在时空边界的结束,又用抽象名词来表达一个无时空边界的抽象概念。如例(11)中,概述回指将一个具体事件的描述(“法国足球队打败了巴西队”)转化为抽象概括(“这场胜利“)。“这场胜利”不仅预设了先行概念的表述已经完结,所指对象的身份已经得到了确立和认同,还预设了下文语篇中一个新话题的展开。
  概述回指还具有“意向构建”功能。也就是说,指称语言的选择不仅受指称功能的限制,还需要满足说话人主动构建其思想感情的需要。例如:
  (13)How often do we compliment people on how well they look,or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for gifts,when we don’t really mean it?Surely, are harmless and well intended,a necessary social lubricant.
  (14)更令罗茜没想到的是,在火车上碰到的这三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不仅都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竟然还被分到了一个班,同一个寝室。面对,四个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女孩惊喜极了……(周小涛、王军,2014:33)
  梁鲁晋(2008:96)指出,“通过使用不同的回指手段,作者寻求与读者共同的信仰、态度、一致性、思想的赞同和支持。”如例(13)和(14)中的回指语“these nice lines”和“这份天赐的缘分”虽然受制于先行语的指称内容,但通过加入主观评价的词语“nice”和“天赐”,预设了说话人隐含的态度和评判,从而与读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就认知层面而言,概述回指通过对前述概念重新进行加工和整合,增加了新信息,回指语相对于先行语不仅发生了“向右”的概念推进,还具有概念转移的动态特征。
  (三)抽象实体回指
  Asher(1993)最早提出抽象实体回指的概念。抽象实体回指就是先行语为抽象实体的回指(刘东虹,2009:1)。抽象实体的先行语通常是一个命题、概念、事实或事件(王军,2015:9)。例如:
  (15)John does not believe that Mary is treating him fairly.But Fred is certain of .(Asher 1993:226)
  (16)Every Swiss farmer who owns a donkey beats it.But is not true of an Austrian farmer and any donkey he owns.(周小涛、王军,2014:32)
  (17)Mary was fired. surprised me.
  (18)Mary was fired. happened last week.(王军,2014:31)
  与前面的概述回指的先行内容大多是具有时空性和容易被感知的具体发生的事件不同,抽象实体回指的先行语多表达的是命题,如例(15);概念,如例(16);事实,如例(17);事件,如例(18)。这些纯抽象实体无时空性,无缘由,不易被感知(熊学亮等,2007:75)。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来看,抽象实体回指可以通过“类型压制”(type coercion)完成回指释义过程。例(17)和(18)中的回指语都是“that”,但是在不同的语境压制下,“that”的所指对象发生了改变,分别成为前述话语“Mary was fired”所表达的事实和事件。由此可见,回指语主题是一个在先行语基础上重新构建的一个新主题,既包括了已知信息,又含有新信息,起到了改变篇章主题发展方向的作用。
  四、结语
  回指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回指观把回指关系看成静态的篇章衔接和连贯手段,主要聚焦于先行语的主题性和可及性,采用“向左”的分析取向,旨在为先行语和回指语寻求“同指”关系,随着回指释义任务的终止而完成篇章分析。本文在传统回指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向右”的分析取向,分析了几种特殊回指的动态分析过程。通过对回指的概念转移、主题重构、模糊回指等特征的探讨,指出静态是相对的,动态是绝对的,回指释义的动态分析应被视作回指关系理解的常态,从而为回指释义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Ariel,M.Accessing Noun Phrase Antecedent[M].London:
  Routledge,1990.
  [2]Ariel,M.Interpreting Anaphoric Expressions:A co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4,(30).
  [3]Asher,Nicholas.Events,Facts,Propositions,and
  Evolutive Anaphora[A].In J.Higginbotham,F.Pianesi &A.C.Varzi.Speaking of Event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Brown,G.&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Charolles,M.Associative anaphora and its interpretation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311-326.
  [6]Charolles.M.La eéférence et les expressions
  référentielles en francais[M].Paris:Ophrys,2002.
  [7]Cornish,F.Anaphoric Relations in English and French:
  A Discourse Perspective[M].London:Croom Helm,1986.
  [8]Dahl,Osten & C.Hellman.What happens when we use an
  anaphora?[N].In Presentation at the XVth Scandinavian Conference of Linguistics Oslo,Norway,1995.
  [9]Geach,P.T.Reference and Generality[M].Ithaca:
  University of Cornell Press,1962.
  [10]Korzen,Iorn & Buch-Kromann,Matthias.Anaphoric
  Relations in the Copenhagen Dependency Treebanks[OL]. http://www.Linguistics.rub.de/bla/beyondsem2011/korzen_final.pdf.
  [11]Lev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379-434.
  [12]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8.
  [13]高原.照应词的认知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14]姜望琪.篇章与回指[J].外语学刊,2006,(4):33-40.
  [15]李文戈,武柏珍.翻译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
  2004,(3):84-87.
  [16]刘东虹.议论文体中的抽象实体回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9.
  [17]梁鲁晋.语篇中回指的功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18]王军.主题性:整体回指关系体现出的一种篇章属性[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7,(7):6-8.
  [19]王军,高明强.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
  究的新思路[J].外语学刊,2009(5):92-96.
  [20]王军.从演化指称看指同关系[J].外语学刊,2012,(1):
  79-83.
  [21]王军.回指的主题重构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14(6):
  29-34.
  [22]王军.模糊回指的体现形式与语篇功能[J].外文研究,2015,
  (1):7-12.
  [23]王秀丽.篇章分析中的概述回指[J].当代语言学,2012,
  (3):301-305.
  [24]熊学良,刘东虹.论证文中抽象实体的回指研究[J].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7,(1):75-79.
  [25]徐赳赳.现代汉语联想回指分析[J].中国语文,2005,(3):
  195-204.
  [26]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4.
  [27]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
  [J].当代语言学,2005,(2):122-131.
  [28]周小涛,王军.认知语用视域下的概述回指分析[J].外语研
  究,2014,(1):31-35.
  (杨春梅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401120)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改善沈阳建筑大学留学生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效果,从留学生、教师、教材和课堂组织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留学生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
城郊农业是面向城市、工矿,直接为工业化、城市化服务的商品农业。它主要解决城市居民的“菜蓝子”问题,为城市提供大量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关系到大小城市千家万户的日
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认为,网络媒体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
<正> 当前,随着揭批“法轮功”斗争的深入,笔者就人们容易混淆的气功与“伪气功”作以剖析,以供参考。一、气功的历史起源气功在我国是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几千年来,它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社会重
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美术专业系科中的必修课程。在对美术整体的发展和交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教学,能更好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情况,了
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基于这一点,我们进行了初中地理课兴趣教学的尝试性研究。
当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道德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化时期,对青年一代影响尤为深广。因此加强青年的道德建设极为重要。本文试从青年价值观的嬗变来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