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8月,都是中国出版业最热闹的月份。
广东的南国书香节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更是已有21年历史,影响越来越大。虽然活动期间蜂拥入场的读书盛况并不是城市生活的常态,但这类一年一度的图书展览活动,还是能够反映出人们对阅读价值的理解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
今年,南国书香节的年度主题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类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中,政治色彩、产业诉求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导向明显的口号,终于开始让位于这类更接近文化活动价值本源的倡导,而回归本源或许才是文化繁荣的真正开始。
读书,正在成为广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8月21日,为期一周的201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琶洲展馆闭幕。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字,本届书香节总入场185万人次,销售收入5500万元,这样的参与规模,称得上是城市生活中的一大节日。
经过21年发展,南国书香节已成为全国同类书展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书展之一,“多年艰辛努力使得南国书香节如今已成为广东人的一场文化盛宴。”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委员、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肖开林说。
广东这个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度被很多人视为文化沙漠的地方,到今天早已成了中国社会全民阅读氛围最浓郁的地区。201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广东省居民阅读调查报告》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广东省居民对阅读重要性有着极高的认知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东省居民对阅读重要性认知的选择比例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8.9%)5.2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 2011年广东省18~70周岁城乡居民的综合阅读率较全国平均水平(77.6%)高出了13.5个百分点,其中,广州市各媒介综合阅读率高达9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广东居民人均阅读图书超过10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书香节期间,在琶洲展馆,从白发老者到懵懂孩童,扶老携幼逛书展的情形比比皆是。在这个传统出版业日渐式微的时代,读者的热情让很多参展的出版人感动不已。
这两年,尽管出版行业受到数字化的严重冲击,但广东出版行业依然保持上升的势头。“主要得益于广东逐渐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朱仲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建设文化强省,通过南国书香节等品牌活动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分级阅读、精阅读、深阅读,引导市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点好书、交点好友、做点好事、说点好话,市民保持阅读习惯,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版就肯定有市场。”
“过去,南国书香节是单一的图书活动,以出版商参与为主,侧重追求图书销售。而现在,更加突出打造文化氛围,培育读者。” 肖开林也认为,图书销售的方式必须转型,只有引导群众,让读书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出版行业的正确出路。
“人家是三十而立,我很可怜,我一开始做学问就过了而立之年。我是33岁考上研究生的,所以我是而立后又而立。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还是做不到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只好‘七十而思’了。”8月16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我国著名史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南国书香节的演讲,引起公众的共鸣,不少人发出“活到老,学到老”的感慨。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形容读书于个体的意义:阅读是为了活着。而中国人更熟悉的,怕是宋人黄庭坚说的:“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不同的论述有着迥异的时代背景,但即使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流通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层面,更为精细,也更为豁达,对于社会的理解则比别人多一些通透。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国民的整体阅读能力则更被视为是民族文化底蕴和长期发展潜力的根本基础。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在阅读相关历史时,记者发现,当年的惨败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做过许多反思,也有不少人前往日本深入调研,去寻求一个超级大国输给一个一贯被瞧不起的岛国的原因。在很多人留下的著述中,都认为中国人识字率太低,导致知识无法普及,成为近代贫弱的一个主因。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对比是,日本的下女、车夫都能看书读报,所以国家才强。
阅读如此重要,以至于以阅读率下降和阅读习惯退化为代表的世界性的阅读危机,带给人们的忧虑感显得格外沉重。从10年前开始,美国人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关于“阅读危机”(Reading at Risk)的调查报告,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数字来表达,美国人正在远离书籍和文学作品,接近电视和电子媒体,阅读理解的技能也在大踏步退化。
类似的调查在全世界都被展开,而得出的结论则几乎一样,不同的只是严峻程度而已。中国的情形每年都在最严峻之列。按理说,随着教育普及的目标日渐完成,中国人的识字率空前提升,读书看报在技术上早就不是问题了,但阅读却仍是稀见的行为。一个有着几千年重视文教传统的民族,为什么会这样?学者们给出了众多原因,其中比较普遍的,一是归咎于现代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读书被视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而不再是一种精神活动;第二则与中国过去30年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广东的决策者很早就意识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南国书香节就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工程。历经21年深耕,无论是参展规模、销售额、进场人数,还是影响力、辐射力,南国书香节都已成为全国同类书展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展之一。
根据最新公布的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开展“2013年广东省全民阅读体系建设”课题调研结果,南国书香节公众满意度超过80分,65.2%的受访者留下“品种丰富齐全”的印象, 31.9%的受访者赞赏“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郁”,78.72%的受访者认为南国书香节等活动促进了广东全民阅读建设。
在朱仲南看来,举办书香节长远意义还是要引领形成学习型社会,为新时期广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青少年是社会的基础,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为书香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书香社会充满活力,不断层。”
一直以来,南国书香节对于培育青少年阅读习惯都花费了很多心思。今年更专设了5000平方米的少儿馆, 举办 “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活动,开设青少年阅读馆、亲子阁、南方分级阅读……一系列为青少年和少儿量身定制的展馆,也成为今年南国书香节的“重头戏”。
这些坚持多年的举措如今都收到了良好效果。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抽样调查,广东省儿童人均阅读图书数量连年上升,2011年达到6.44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人的阅读水准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但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青年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则是不可忽视的。
在各类读书调查中,大多是以纸质书为主要调查对象,数字阅读日益普及的因素并没有被充分重视。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介时代的来临,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明显增强,内容更具个性,渠道更加多元,阅读需求也从传统图书转移到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等新型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
南国书香节期间,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将读书比作吃饭,“特别有营养的自己不大乐意吃,有一些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又不大有营养。读书也是这样,有的书特别好但是读起来困难一点、枯燥一点,就要耐心地读。”
阎崇年认为,快餐文化也有有利的一面,人们利用手机、iPad等随时能获取信息,不用费事地去查,这些信息大多是知识碎片,对增加知识有好处,但对提高文化、激励智慧又有局限。
电子阅读带给人类读书活动的变化是忧是喜,多有争论。但无论如何,迎合了现代人多种心理需求的数字阅读空前普及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也将掀起人类阅读史上又一次文化变革与解放的狂潮。对于培育书香社会,建设一个学习型国家的文化重任而言,阅读史上的这次重大变革,是一个挑战,但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把握得当,真正的文化大繁荣或能更快到来。
广东的南国书香节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更是已有21年历史,影响越来越大。虽然活动期间蜂拥入场的读书盛况并不是城市生活的常态,但这类一年一度的图书展览活动,还是能够反映出人们对阅读价值的理解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
今年,南国书香节的年度主题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类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中,政治色彩、产业诉求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导向明显的口号,终于开始让位于这类更接近文化活动价值本源的倡导,而回归本源或许才是文化繁荣的真正开始。
读书,正在成为广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全民阅读回归南粤
8月21日,为期一周的201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琶洲展馆闭幕。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字,本届书香节总入场185万人次,销售收入5500万元,这样的参与规模,称得上是城市生活中的一大节日。
经过21年发展,南国书香节已成为全国同类书展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书展之一,“多年艰辛努力使得南国书香节如今已成为广东人的一场文化盛宴。”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委员、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肖开林说。
广东这个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度被很多人视为文化沙漠的地方,到今天早已成了中国社会全民阅读氛围最浓郁的地区。201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广东省居民阅读调查报告》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广东省居民对阅读重要性有着极高的认知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东省居民对阅读重要性认知的选择比例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8.9%)5.2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 2011年广东省18~70周岁城乡居民的综合阅读率较全国平均水平(77.6%)高出了13.5个百分点,其中,广州市各媒介综合阅读率高达9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广东居民人均阅读图书超过10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书香节期间,在琶洲展馆,从白发老者到懵懂孩童,扶老携幼逛书展的情形比比皆是。在这个传统出版业日渐式微的时代,读者的热情让很多参展的出版人感动不已。
这两年,尽管出版行业受到数字化的严重冲击,但广东出版行业依然保持上升的势头。“主要得益于广东逐渐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朱仲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建设文化强省,通过南国书香节等品牌活动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分级阅读、精阅读、深阅读,引导市民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点好书、交点好友、做点好事、说点好话,市民保持阅读习惯,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版就肯定有市场。”
“过去,南国书香节是单一的图书活动,以出版商参与为主,侧重追求图书销售。而现在,更加突出打造文化氛围,培育读者。” 肖开林也认为,图书销售的方式必须转型,只有引导群众,让读书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出版行业的正确出路。
推动学习型社会
“人家是三十而立,我很可怜,我一开始做学问就过了而立之年。我是33岁考上研究生的,所以我是而立后又而立。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还是做不到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只好‘七十而思’了。”8月16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我国著名史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南国书香节的演讲,引起公众的共鸣,不少人发出“活到老,学到老”的感慨。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形容读书于个体的意义:阅读是为了活着。而中国人更熟悉的,怕是宋人黄庭坚说的:“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不同的论述有着迥异的时代背景,但即使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流通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层面,更为精细,也更为豁达,对于社会的理解则比别人多一些通透。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国民的整体阅读能力则更被视为是民族文化底蕴和长期发展潜力的根本基础。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在阅读相关历史时,记者发现,当年的惨败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做过许多反思,也有不少人前往日本深入调研,去寻求一个超级大国输给一个一贯被瞧不起的岛国的原因。在很多人留下的著述中,都认为中国人识字率太低,导致知识无法普及,成为近代贫弱的一个主因。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对比是,日本的下女、车夫都能看书读报,所以国家才强。
阅读如此重要,以至于以阅读率下降和阅读习惯退化为代表的世界性的阅读危机,带给人们的忧虑感显得格外沉重。从10年前开始,美国人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关于“阅读危机”(Reading at Risk)的调查报告,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数字来表达,美国人正在远离书籍和文学作品,接近电视和电子媒体,阅读理解的技能也在大踏步退化。
类似的调查在全世界都被展开,而得出的结论则几乎一样,不同的只是严峻程度而已。中国的情形每年都在最严峻之列。按理说,随着教育普及的目标日渐完成,中国人的识字率空前提升,读书看报在技术上早就不是问题了,但阅读却仍是稀见的行为。一个有着几千年重视文教传统的民族,为什么会这样?学者们给出了众多原因,其中比较普遍的,一是归咎于现代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读书被视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而不再是一种精神活动;第二则与中国过去30年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广东的决策者很早就意识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南国书香节就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工程。历经21年深耕,无论是参展规模、销售额、进场人数,还是影响力、辐射力,南国书香节都已成为全国同类书展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展之一。
根据最新公布的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开展“2013年广东省全民阅读体系建设”课题调研结果,南国书香节公众满意度超过80分,65.2%的受访者留下“品种丰富齐全”的印象, 31.9%的受访者赞赏“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郁”,78.72%的受访者认为南国书香节等活动促进了广东全民阅读建设。
电子阅读新趋势
在朱仲南看来,举办书香节长远意义还是要引领形成学习型社会,为新时期广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青少年是社会的基础,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为书香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书香社会充满活力,不断层。”
一直以来,南国书香节对于培育青少年阅读习惯都花费了很多心思。今年更专设了5000平方米的少儿馆, 举办 “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活动,开设青少年阅读馆、亲子阁、南方分级阅读……一系列为青少年和少儿量身定制的展馆,也成为今年南国书香节的“重头戏”。

这些坚持多年的举措如今都收到了良好效果。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抽样调查,广东省儿童人均阅读图书数量连年上升,2011年达到6.44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人的阅读水准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但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青年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则是不可忽视的。
在各类读书调查中,大多是以纸质书为主要调查对象,数字阅读日益普及的因素并没有被充分重视。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介时代的来临,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明显增强,内容更具个性,渠道更加多元,阅读需求也从传统图书转移到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等新型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
南国书香节期间,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在与读者的互动中,将读书比作吃饭,“特别有营养的自己不大乐意吃,有一些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又不大有营养。读书也是这样,有的书特别好但是读起来困难一点、枯燥一点,就要耐心地读。”
阎崇年认为,快餐文化也有有利的一面,人们利用手机、iPad等随时能获取信息,不用费事地去查,这些信息大多是知识碎片,对增加知识有好处,但对提高文化、激励智慧又有局限。
电子阅读带给人类读书活动的变化是忧是喜,多有争论。但无论如何,迎合了现代人多种心理需求的数字阅读空前普及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也将掀起人类阅读史上又一次文化变革与解放的狂潮。对于培育书香社会,建设一个学习型国家的文化重任而言,阅读史上的这次重大变革,是一个挑战,但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把握得当,真正的文化大繁荣或能更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