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续写老校新篇章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宜昌,提起位于中心城区、长江之滨的西陵区学院街小学,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西陵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职工和仁人志士,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
  走进学院街小学的校史馆和薪火廊,仿佛走进它102年的“前世今生”,会发现这所以“行知文化”为文脉的学校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高光的瞬间。
  解放前,这里曾是宜昌革命的摇篮
  学院街小学的前身是宜昌县立二小,首届校长是郭新柔。根据史料记载,郭新柔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散尽家财筹办学校,一腔热血投身革命。1928年被国民党当局杀害,而他也是宜昌城区第一个牺牲的中共党员。
  1937年秋,宜昌县立二小更名为学院街小学,校址文庙坝,第三任校长张世定(张一之)上任。学校共有13个班,600多名学生,30名教师,是当时宜昌规模较大的小学之一。
  从学小毕业又回到学校任教的张一之,深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学校”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校高年级大力推行抗战教育。他亲自创作了学院街小学校歌《争取胜利》,成立了“儿童剧团”“抗战剧团”,让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学习目的明确,那就是为了抗日救国。学校宣传队下乡宣传抗日,每到一处均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短短一年的时间,学院街小学的党员已经发展到十多人。
  在此期间,一批名人曾先后在这里留下足迹——冯玉祥曾在学院街小学的广场上作过抗战演讲;陶行知曾在学院街小学的广场上作过抗战演讲;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亲自指挥过当时学院街小学教师合唱团的演唱;著名电影演员白杨,曾应当时宜昌抗战剧团和学院街小学的联合邀请,在宜昌公演话剧……
  五育并举,力促学生全面发展
  60年代,学校开始在学生中组建优抚活动小组,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当时,全校共有60多个优抚小组,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班班都有优抚对象,周周都有活动计划。从最开始的做煤球、挑水,到后来的表演节目、打扫卫生。优抚活动一直坚持到九十年代初,从未间断过。
  30多年间,全校参加过优抚活动的人达数万人,受优抚的军烈属、老红军和荣誉军人达数千人次,中央、省、媒体曾多次报道学校拥军优属活动的事迹和经验。学校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双拥先进集体,曾先后六次获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的“双拥先进单位”殊荣。
  1981年,从宜昌师范学校体育班毕业的胡兰萍,被分到学院街小学任体育老师,不久又担任大队辅导员。
  85届校友郑蓉告诉记者,她们一家四口,其中有三人都毕业于学小。她说,“小时候最喜欢过星期四,因为每逢周四,我们都会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军烈属的家里,帮老人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给他们表演节目,正是从那时起,助人为乐的公益心便开始在心底萌芽。如今,一双儿女在自己和学校的影响下,也从事公益事业多年,女儿罗清芸被评为“全国最美中学生”,儿子罗钦策也多次被评为市级美德少年、优秀少先队员。
  红色传承,学校建成宜昌首个少年军校
  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军属越来越年轻化,需要学生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传承红色教育?正是基于此,1991年,学校在全市率先创办了少年军校。1994年,被全国少年军校总校命名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
  少年强则国强,从小抓好教育,就等于抓住了强国之本。而只有把本我的需要和社会的责任、国家的意识、民族的情怀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93届校友吴敏现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委书记,她专门为学校90年校庆活动录制了一首歌曲《阳光路上》,表达了她对学校美好的祝福。她说,“还记得自己三年级时,参加了学校的少年军校。在这段时间里,自己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和同学们集体住宿、第一次站军姿、第一次走正步……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第一次’,铸就了今天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自己。
  知行合一,小班化教育续写老校辉煌
  2003年4月,与西陵区献福路小学合并,学校迁址献福路20号,保留学院街小学校名。后来又经过环城北路小学、自立路小学两次拆迁合并,形成目前的教学规模。
  2012年,现任校长彭玉芳走马上任。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宝贵的校史资源,在传承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同时,以“行知文化”为统领,以“求真博爱,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以“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为目标的小班化教育愿景,着力打造“国防教育、小班化教育”双特突出的教育现代化品牌学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2014年,通过科学控制班额,学校在小班化背景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切实转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式,建设“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现代课堂。如今,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平均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
  2016年,学校被西陵区教育局确定为西陵区教科院课改实验学校,聚力“三基地”建设,即把学校建成全区现代学校管理的示范基地、最新教学改革成果的孵化基地、师生幸福成长的栖息之地。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少年军校的创新与发展”、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课题、省级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市级重点课题“小班化教育与实践研究”等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等级。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先进单位,宜昌市文明单位,宜昌市国防教育基地学校,宜昌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包罗万象,灿若星河。传统文化犹如民族血脉,生生不息。圆周率、地动仪、兵法中医、诗词曲赋……祖国创造了太多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可时至今日,许多传统被遗忘甚至丢失,经典像是一尊模样姣好的雕像,存于角落的镶金柜里,逐渐无人问津。何以继承传统,将昨日成就书写成今日辉煌?  第一步,或许便是心存敬畏,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现代、古代,以一字之分划开了时代,但是内核相互贯穿。传统文化如同
佛经中有一句话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意思就是说只要每天都努力、进步一点点,那么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个一直努力的人也终会有所成就。  每当有人说自己虽然付出了努力但一无所成时,都会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做借口安慰自己,但事实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内行或是外行,不过是有的“外行”总是有着逆水行舟的勇气,在选择了前行的方向之后就一往无前、永不言弃;而有的“外行”憧憬和向往的卻永远只是那个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那么不如选择沉默。但我认为,语言的交流碰撞是一把双刃剑,它或许能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结果,也可能带来一场风波。  常言道,沉默是金。但是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迫切程度不同,因而难免产生分歧,于是便针对不同的目的展开辩论。辩论是为了统一认识,然而有人沉默的原因是“無法让对方认可自
江南地区,有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北方的小满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也开始灌浆,但还未完全饱满。不知你是否观察过,初夏田间,微热,清风拂过,总有阵阵隐约的香气,放眼望去,满目青绿,生机盎然。小滿的景致,不似春季娇嫩柔和,也不似秋季金色绚烂,它有自己独特的韵致,虽未成熟,但却留有完满的空间,蓄势待发的活力,引起人无限憧憬。  小满,是将满未满,是只差一步的不完美,而这种状态,既是现实生活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病痛纏身时写的感叹,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有别样的意味。  只是,就算抑强扶弱、热忱随和的鲁迅先生,也偶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的疏离,大部分人类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漠不关心、置若罔闻的悲剧。殊不知,对别人的灾难失去警惕,当自己遇到相同困境时,也会束手无策。就如同哭声,当远方的哭声像婴啼时,嘹亮且有力,但人
周国平先生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然,没有传承的文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快就会被历史长河冲刷湮没。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的使命。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见证了中国的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历经千年风雨,她仍能辉煌浩荡,得益于一批批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敦煌儿女”。“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风华正茂
虽然文艺复兴的年月已久远,但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冲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更涌现出一批杰出大家,其中,伽利略便是我最敬重的一位。  出身名门的伽利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7岁时,意气风发的他踏进了比萨大学。有主见,善思考的他并没有盲从听信教授们的信条,而是自制仪器进行试验以验证所谓的权威。但他这一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做法并没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如是说。纵观历史,造就时代者,大多青年也,而时代也成就了无数有志青年。其实,时代与青年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有志青年的时代,亦如同失去鲜花和青草的大自然,显得死气沉沉;而青年本就是依托于时代的概念,网络上习惯用“00后”、“90后”代表如今的青年,也说明青年是无法离开时代而单独存在的,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青年。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时代往往
窗外的风裹挟着雨点砸碎在灰白的窗檐上,尖锐而急促的喇叭声仿佛要将这灰蒙的天空撕裂。从何时起,这城市日日夜夜车水马龙,行人只是匆匆,大家裹挟在奔涌向前的浪潮里,谁人还记得凭栏听雨的闲趣,谁人又遗失了悠长缱绻的幸福?  我顿住削尖又磨平的铅笔,透过层层雨雾向外眺望,仿佛瞧见了我曾无比珍视的过去,重拾了差点被我弄丢的惬意和甜蜜……  你可见过老上海的弄堂?可知那朴素的弄堂,曾承载了我童年的全部回忆。  
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否有这样一些瞬间,它让你感到世间的温暖,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纯良,让你不禁感叹:“这样,真好!”  我的心思早放在窗外的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上了,后悔早上出门时没听妈妈的话,带一把粗伞骨的大伞。终于熬到了下课,外面已是倾盆大雨,我抱紧自己的书包,撑开伞,闯入雨幕中。狂风不断进攻着我弱小的雨伞,把它吹得东倒西歪,时而干脆把它撂翻,豆大的雨珠也狂烈地砸在了我的身上。暴雨滂沱,天地一片白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