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改革也全面发展。学困生作为小学教学的特殊群体,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出发,对学困生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1引言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包括学困生。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为例,多数学生由于心理原因、教育行为等原因,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学困生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探讨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
2.1学困生主要表现
以我校学生为例,该校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概念理解肤浅。多数学困生对数学教材中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甚至根本不知道相关概念,更无法准确表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老师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念时,学生只是将概念背诵出来,遇到举例说明问题时,无法独自自主解决。第二,学习习惯较差。我校四年级学生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缺乏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交头接耳、东张西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置若罔闻,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开小差。课堂效率不高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时敷衍塞责,抄袭现象较严重,遇到难题不动脑筋,简单的题则是生搬硬套相关公式,缺乏灵活性。此外,多数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上课不主动发言,作业及考试中出现的错题直接抄袭答案改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总之,这些学困生都存在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
2.2学困生形成原因
据我了解我班学生四年级学生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从学生本身的角度考虑,学困生大多数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自控能力较差,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讲。上进心和自信心的缺乏容易形成挫败感,再加上多数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与优等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社会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对学生产生强大的诱惑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弃学行为。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困生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外出打工、隔代照顾或寄样,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的学习日益下降。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采用较陈旧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成长。
3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困生树立信心。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总之,表扬比嘲笑更能激发学困生的潜能,进而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在智力方面的相差极小,成绩好坏主要与后天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大多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教师要加强学困生的意志,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四年级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限制在概念教学和习题教学中,增强了学困生的惧怕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概念中,将实际问题抽象化、概念化。分类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分类教学是将班级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层,优等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中等生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生主要依靠教师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多给差等生机会,多多关注他们,并提供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满足学困生的需求,优等生的帮助能够提高学困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
3.3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
建立过程性评价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平常的实际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过程性评价模式要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等,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予以鼓励和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学习方法、遇到的难题等。积极运用课堂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并对学生进行课下跟踪评价和等级评定,既包括日常表现、平时成绩,又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期末成绩等,合理优化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总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不单一,存在的问题也是错综复杂。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探索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情感变化,分析每个学困生的日常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楠,王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解决过程的模式特点及有效性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5期
[2]张文静,辛涛,康春花.教师变量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的影响:一个增值性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2期
[3]翟滟.浅谈新课程下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改革.《新课程导学》.2014年2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1引言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包括学困生。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为例,多数学生由于心理原因、教育行为等原因,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学困生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探讨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
2.1学困生主要表现
以我校学生为例,该校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概念理解肤浅。多数学困生对数学教材中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甚至根本不知道相关概念,更无法准确表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老师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念时,学生只是将概念背诵出来,遇到举例说明问题时,无法独自自主解决。第二,学习习惯较差。我校四年级学生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缺乏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交头接耳、东张西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置若罔闻,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开小差。课堂效率不高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时敷衍塞责,抄袭现象较严重,遇到难题不动脑筋,简单的题则是生搬硬套相关公式,缺乏灵活性。此外,多数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上课不主动发言,作业及考试中出现的错题直接抄袭答案改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总之,这些学困生都存在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越来越困难。
2.2学困生形成原因
据我了解我班学生四年级学生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从学生本身的角度考虑,学困生大多数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自控能力较差,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讲。上进心和自信心的缺乏容易形成挫败感,再加上多数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与优等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社会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对学生产生强大的诱惑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弃学行为。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困生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外出打工、隔代照顾或寄样,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的学习日益下降。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采用较陈旧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成长。
3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困生树立信心。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总之,表扬比嘲笑更能激发学困生的潜能,进而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在智力方面的相差极小,成绩好坏主要与后天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大多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教师要加强学困生的意志,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四年级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限制在概念教学和习题教学中,增强了学困生的惧怕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概念中,将实际问题抽象化、概念化。分类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分类教学是将班级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层,优等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中等生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生主要依靠教师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多给差等生机会,多多关注他们,并提供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满足学困生的需求,优等生的帮助能够提高学困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
3.3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
建立过程性评价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平常的实际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过程性评价模式要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等,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予以鼓励和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学习方法、遇到的难题等。积极运用课堂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并对学生进行课下跟踪评价和等级评定,既包括日常表现、平时成绩,又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期末成绩等,合理优化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总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不单一,存在的问题也是错综复杂。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探索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情感变化,分析每个学困生的日常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楠,王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解决过程的模式特点及有效性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5期
[2]张文静,辛涛,康春花.教师变量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的影响:一个增值性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2期
[3]翟滟.浅谈新课程下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改革.《新课程导学》.2014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