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当今,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提高。只有充分地运用教学资源将以上因素巧妙地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起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让一堂课不再变成“一言堂”。
在课堂教学中,看起来学生由苦学变成了乐学。但若处理得不好,有的课堂上学生看起来学得很开心,但若问学到什么,掌握了多少内容,学生们并不一定知道。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趋势。然而,我们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以往参与意识差、依赖心理强、跟随老师惯性运转的被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目的的落实必须将着眼点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多个方面,下面我就对如何处理教材与提高语文课教学有效性谈谈看法。
一、只有加深对教材的研究,才能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
现在有一种误区:课堂教学就是要讲究学生参与热闹性,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又唱又跳,又玩又闹,不讲求知识的严密性。如果为了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时间都一直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人为地将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打散、打碎和割裂,那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学生饶有兴趣、非常热闹地学完语文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知识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知识没有整体印象,不能系统把握,更谈不上具备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兴趣又有什么用呢?虽然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思维活跃,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进行适当的处理。但课程标准是纲,教材是本。我们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教材之上,所以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是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及在教学中对知识外延的延伸和内涵的深入的一个标尺。我们要注意分析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人为地拔高教材中的知识,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花大气力学了某一问题,结果还有半数同学处于懵懂的状态,时间一长忘记了不说,还影响了这些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全面、适当、深入地把握其内容。
二、只有加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才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学生上课的时候好像很明白,但考试时还是不会做。很多人会说这是练少了的结果,我想这应该是学生课堂上对课本知识不甚理解的结果。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前后的联系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指导预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个导读提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握重难点,另一方面可通过在课堂上提问导读提纲中某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学,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立足于课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加强教导,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只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才能使教材主动地适应学生。
教师首先应消化教材,教材的编写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但每个老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教学的时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要活用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不去理会这些不同,而一如既往地按教材进行教学,那就是死教书。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材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材。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教材是年复一年的,但学生却是每年都不一样的,所以要年年教教材年年有新意。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都是各不相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就要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再针对他们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掌握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应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掌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否则师生的教学活动就会失去方向,陷入盲目,教师也就发挥不了主导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将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认知发展内容,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教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未知的,如果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未知的,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要将教材转化为学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供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水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把握教改方向,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会有突破性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看起来学生由苦学变成了乐学。但若处理得不好,有的课堂上学生看起来学得很开心,但若问学到什么,掌握了多少内容,学生们并不一定知道。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趋势。然而,我们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以往参与意识差、依赖心理强、跟随老师惯性运转的被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目的的落实必须将着眼点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多个方面,下面我就对如何处理教材与提高语文课教学有效性谈谈看法。
一、只有加深对教材的研究,才能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
现在有一种误区:课堂教学就是要讲究学生参与热闹性,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又唱又跳,又玩又闹,不讲求知识的严密性。如果为了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时间都一直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人为地将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打散、打碎和割裂,那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学生饶有兴趣、非常热闹地学完语文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知识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知识没有整体印象,不能系统把握,更谈不上具备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兴趣又有什么用呢?虽然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思维活跃,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进行适当的处理。但课程标准是纲,教材是本。我们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教材之上,所以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是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及在教学中对知识外延的延伸和内涵的深入的一个标尺。我们要注意分析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人为地拔高教材中的知识,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花大气力学了某一问题,结果还有半数同学处于懵懂的状态,时间一长忘记了不说,还影响了这些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全面、适当、深入地把握其内容。
二、只有加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才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学生上课的时候好像很明白,但考试时还是不会做。很多人会说这是练少了的结果,我想这应该是学生课堂上对课本知识不甚理解的结果。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前后的联系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指导预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个导读提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握重难点,另一方面可通过在课堂上提问导读提纲中某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学,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立足于课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加强教导,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只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才能使教材主动地适应学生。
教师首先应消化教材,教材的编写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但每个老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教学的时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要活用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不去理会这些不同,而一如既往地按教材进行教学,那就是死教书。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材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材。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教材是年复一年的,但学生却是每年都不一样的,所以要年年教教材年年有新意。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都是各不相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就要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再针对他们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掌握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应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掌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否则师生的教学活动就会失去方向,陷入盲目,教师也就发挥不了主导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将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认知发展内容,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教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未知的,如果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未知的,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要将教材转化为学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供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水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把握教改方向,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会有突破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