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高考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10月21日,各大媒体播发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这一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大学招收学生要通过考试来进行。这则消息传遍了祖国各地,给那些不甘心一辈子在穷山沟里碌碌无为的青年人带来了希望。
  那年,笔者正读高三,这条消息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择优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大学录取原则。而延续了多年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大学招生制度从此成为历史。
  即将高中毕业的我,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应该去农村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再教育不知是多少年,当时叫“插队落户”,大概就是安插到农村生产大队,在那里落户生根的意思。而插队的青年学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知识青年”。
  记得小时候,有个小伙伴的哥哥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在当时这是非常光荣的事。不久,小伙伴向我炫耀他哥哥寄来的照片,一幅英姿勃勃的马上形象,特别羡慕。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从他哥哥那边传来兵团如何艰苦、如何贫穷落后的消息。几年后,很多知青偷偷跑回来,即使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回到广阔天地去了。我是在“文革”后读伤痕文学,才对知青的苦难有所认识。现在读到食指的诗《这里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描述一知青奔赴插队离开北京时的那句: “永远记着我,妈妈呀,北京!”仍然为之动容。
  后来,政策有了调整,中学毕业不再去边疆,北京中学毕业生就到郊区农村,每周日可以回家。有特殊情况需要照顾的,还可以分配到工厂当工人。我们中学的毕业生都统一安排到京郊一个名叫“永丰公社”的地方。名字听着挺好,可据说永丰公社从来就没有丰收过。知青们经常向我们这些在校学生调侃农村的景况,也不时流露出无奈和绝望的情绪。听多了,渐渐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担忧起来:这就是我今后的生活,或许一生都这样了……
  高等院校从1966年“文革”开始就停止招生了,到1973年又采取了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政策,能上大学的不是根正苗红,就是有“后门”有关系的。像我这样的臭老九子弟。基本没什么希望。推荐上大学无需考试,一些热爱学习的青年选不上,文化程度低但有关系的人占了招生名额。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学习还能有多少积极性呢?
  能上大学了!这是我1977年10月21日看报纸后的第一个反应。以前根本就不敢想的事,突然间化为了现实。那是一种从心底奔涌出的、无法抑制的激动。从那以后,教师上课有了心气儿,学生心里也都暗暗憋着一股劲。许多老知青也回到学校复习功课。不论是知青、学徒工,还是应届高中毕业生,都把这次高考当作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
  那时,准备考试好像没有现在这么紧张。我们的高考复习材料经常是自己刻蜡板油印。高考考场在北京郊区的一个中学,骑车约半个小时,没有家长护送,都是同学们结伴而行。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将我本该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人生轨迹,一个搬道叉转向了大学深造。
  1977、1978年的两次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而录取只有70万人,那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两届学生的年龄相差非常大。有些三十几岁才考上大学的人,非常不容易地闯过了独木桥,桥的那边是一片新天地。一部分知青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而绝大多数人却因长期在农村劳动,早将所学的知识丢得一干二净,没能通过考试。直到国家落实政策,才返回城里。他们失去的太多了,最好的年华白白浪费掉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回城后由于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技能,只能到工厂干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企业改革,他们又成了第一批下岗工人。
  今天,在祖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很多都是1977、1978年两届学生,他们得益于国家的变革,又加倍地回报国家。也正是这一批学生,以及其后一届届大学毕业生,推动了祖国的建设。32年了,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希望,更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其他文献
在宋丹丹和赵本山小品“小崔说事儿”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说的是白云黑土都争着要在小崔面前说话,白云十分不耐烦黑土的插话,讲了这么一句台词,说:“不说话能把你憋死呀!”黑土接了一句:“憋不死,能憋疯”……  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知识、话语权不再像过去似的为某些人所专有,人人都有自己讲话的地方,人人都有陈述自己想法的权利,“能憋疯”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事情就很说明问题。陵墓一经披露报端,全
期刊
一条走过了200多年历史的老街,令几代古玩收藏者心驰神往,乾隆修书、历代科考、文人收藏,把“琉璃厂”这个古玩老街品牌打造的根深蒂固。  一个诞生在荒草中的“北京民间艺术品旧货市场”,一个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古董市场,改革开放、民间收藏、市场创新,把“古玩城”这个古玩新址品牌打造的门庭若市。  从内容上讲,老品牌被新品牌颠覆了。200多年的老品牌被20年的新品牌颠覆了。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北京古玩交易中
期刊
“谁也没想到他那么早就走了。他离开得太突然,没给大家丝毫的心理准备。”十年了,张如兰的语气多了一些无奈和释然,但是依旧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深遗憾与思念。  也难怪,作为丈夫和父亲,秦公陪家人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在外人眼中,秦公身上有众多令人称羡的光环: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书法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碑帖专家
期刊
由北京率先启动起来的收藏热潮,已经波及到了大江南北。以潘家园、报国寺为代表的北京古玩艺术文化园,随着旧货市场标志性文化基地品牌效应的扩大,再加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其文化标签越来越醒目,已经被作为北京的支柱产业来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背景下,潘家园、报国寺在北京的文化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潘家园、报国寺展示出了北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效应,以古玩、字画、古籍、手工艺制品、文房四宝等文化产品的销售为
期刊
60年,对谁都是一个不经意的提示,被感动的人们似乎都在回顾那些岁月中记忆犹新的往事。媒体也在从不同的方方面面报道着令人“忍俊不禁”的甜酸苦辣。一路走来,对于我来说,在媒体面前议论那些年代美术界发生的变革,实在不该多嘴。可想起那个年代和今天的开放,不能不有发自肺腑的感言,国家一步步的开放给社会进步带来的新机缘!  今天的艺术圈最热闹的还属“当代艺术”。西方最新鲜的思潮给刚刚温饱的中国社会提供了契机,
期刊
北京诚轩拍卖2010年春季拍卖会将于五月中旬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共推出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及邮品钱币(5月8日至11日拍卖)四个项目,共计8个专场。  中国书画500余件拍品分作(一)、(二)两个专场进行,近现代大家多有铭心精品参拍。张大千1947年的《煮茶图》是揉合董源、王蒙、仇英诸家风格的青绿学古佳作,1961年的《瑞士胜概》干湿之间浑然天成。张大干赠好友黄天才的《兴平揽胜》绘阳朔山
期刊
3月19日,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关于2010-2012年互办文化年谅解备忘录》。据新华社报道,“澳大利亚文化年”定于2010年6月  2011年6月在中国举办,2011-2012年将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文化年将展示中澳两国在艺术、音乐、舞蹈、表演、文学、电影等文化领域中开展的合作。    西湖“申遗”已通过初
期刊
编者按:  2009年4月29日,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来临之际,“历届世博会奖牌和世博会中国留影展”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这不仅是国内最早的有关世博会的收藏展览之一,而且从世界范周看,也是首次集中展出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影像。这些展品来自被誉为“世博收藏中国第一人”的仝冰雪先生。今天,在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之际,本刊约请仝冰雪先生撰写此文。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映像,最早要追溯到从14世纪开始广为流传的《
期刊
应该说,刘海粟先生的作品在当下艺术品市场上其价位相对趋于低价位走势,可能不独是“其精品少,赝品多之故”,很大程度上与上世纪末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论家”说他是“汉奸”以及某种“人学”关系导致人们对他的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故意”抵触等因素有关。  在现代中国画坛上,刘海粟先生作为一位名重海内外的杰出油画家在他拿起中国画画笔伊始,便遭到一些“传统卫道士”的极力抵触,继而还抛出了什么刘海粟的绘画水平仅是“艺
期刊
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许多熟悉的风景正在离我们远去。自行车是人们最为熟悉和最为亲切的代步工具,曾经充满了密如蛛网的城市街道和纵横交错的乡村阡陌,映像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在北京等个别城市,私家汽车正逐渐取代自行车,而自行车则向纯粹的运动健身用具发展,还出现了专司自行车的收藏家。  我最早接触的自行车是爸爸那辆捷克自行车,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只有4岁,爸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