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模式探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e18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全面育人方式渗透进“三进”工作全过程,有助于增强“三进”工作实效。将受教育者作为全面育人基点,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把握教学规律的同时,从教师与学生不同角度切入,探寻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生机制。有效利用第二课堂、课程思政以及创新反馈机制,以求多角度、多范围地挖掘“三进”工作全面育人深度。
  关键词:全面育人;“三进”工作;第二课堂;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3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开放性、协同性、全局性的工作,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因此需要有效掌控教学过程,把握育人体制的主体地位,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探索。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简称“三进”)工作开展的经验,将“三进”工作与全方位育人机制高度融合,与多学科协同发展,促进“三进”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明确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展开至关重要。由于学习力、教育背景等客观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制约,因此在整体推进全面育人工作时,需要注意学生差异化发展,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为重要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机会[2]。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三进”工作的主阵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代性发展,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宣传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其他专业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协同发力,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一、将受教育者作为全面育人根本,把握“三进”工作主体需求
  学生作为“三进”工作的主要接受者,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育人模式的开展需要科学定位受教育者在全面育人模式中的地位。同时,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需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摆在突出位置,突破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地需要硬性灌输的客体的传统观,应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在“进课堂”“进头脑”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育人模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一,强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应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新的历史使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就需认真贯彻学生主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大学生对主体意识和行为表达的内在需求。通过激发学生意识,追本溯源,循序渐进,实现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参与的根本转变。
  时刻把握学生主体,深化教学改革深度,提升课堂的传播引导作用,既能够深化教学内容,又能彰显内容聚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创新“三进”工作新型模式,将创新方式与学生主体原则相结合,把握学生这一核心主题,积极寻求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契合点、共鸣点,在满足学生“现实的个人”需求前提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3]。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明确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担当,是“三进”工作入脑入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育人模式的根本任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深刻转型,学生个体需求和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在深化“三进”工作中,重视受教者个体需求,通过价值观引领等教育手段,拓宽受教者知识广度,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地位,保障“三进”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把握教育客观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要切实提高其有效性,就需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这一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中得以实现。帮助大学生获得认知、形成认同、树立观念、坚定信念、付诸实践是把握思想政治理论入脑所遵循的必然规律[4]。在推进“三进”工作中,首先,我们应当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深刻理解学生实际需求。其次,深入挖掘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依据不同年龄、生理、心理需求特点,结合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状态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自觉性。最后,提高教学过程中规律的运用能力,对拓展工作视野,加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观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三,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若教育对象不能完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相对应地容易造成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因循守旧、安于故俗,必然弱化“三进”工作实践的实效性。为确保“三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从教师层面出发,教师是“三进”工作的教育传授者。吃透教材是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重要手段。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理论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力,创新宣传途径,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教育育人的全面性。同时,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展开集体调研,深入研究教材中理论结构的逻辑性,探索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新路径。着眼学科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知识、精神内涵与时代背景,通过设立集体备课、示范课程、教学比赛等方式,调动师生参与热情。
  以学生角度切入,学生是“三进”工作的教育接受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纽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个人需求、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关注学生差别化、个性化发展。教育内容应改变传统的概念到概念、命题到命题的刻板形式,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以此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推动育人模式纵深发展,多渠道增强育人效果
  学校是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三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课堂这一主流育人渠道。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思想引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应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一致方向,协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三进”工作中各学科的协同育人作用。通过加强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融通,充分发挥课堂育人效应,深刻把握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系统规划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建设路径,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第一,多元运用第二课堂,活化全面育人实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入教学全过程,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需要将教师授课放在首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好网宣平台,加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深度[5]。同时,以高校思政教师为引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展到网络空间,使高校的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的各种影响因素整合协同起来,实现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全跟进,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所有课堂,使学生接受同一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课堂这一主渠道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进行授课,保证学生在课堂之中对学科知识的认知,但存在各自为政的教育壁垒。第二课堂即在教学计划之外,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具有政治性的、知识性的、娱乐性的以及公益性的活动等[6]。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整合业余时间,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堂所吸收的理论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做到对课堂教学内容与空间上的延伸和强化。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着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角色,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化第二课堂内容,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第二课堂内容方式的有机统一,为增强“三进”工作实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7]。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利用“第二课堂”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围绕新思想开展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聚焦热点问题,强化学生对时政要闻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第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拓宽“三进”工作进课堂广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教育与渗透教育全程、全方位的紧密结合,育人全程就需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覆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全覆盖,注重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应用,做到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联动,与课余文化生活相渗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知识贯彻落实到生活学习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依托课堂这一载体,以“旁敲侧击”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要求同课程内容相互贯通,是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首先,在课程之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念寓于课程之中,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推进“三进”工作创造崭新的格局。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使教学内容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协同效应,助力提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实现,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有效利用课程思政中价值观培育和融入专业课程功能,切实保障课堂教学实效。加快“三进”工作进课堂多渠道发展,致力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是落实“三进”工作的关键。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学质量与推进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可见,课程思政有利于在改革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知行合一、润物无声,以此保障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顺利进行。
  第三,创新反馈机制,联动全面育人模式。基于学界的研究基础,笔者认为,当前“三进”工作在教育反馈上可做深层次探索,可为今后检验“三进”工作实效性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提升保障“三进”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反馈机制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诸多因素有机构成的,以教学活动结果作为根本,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扩展教学内容是建设反馈机制的关键。在“三进”工作中,实时掌握师生反馈,不仅有利于教师做到对学情的了解,更能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重要依据。探索完善“三进”工作教学反馈机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需要我们做到:第一,高度重视反馈质量。使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形成反馈学习链,促进学生学习认知得到实效性反馈。第二,加强探索反饋机制建设。利用和完善现有思政教师教学反馈机制建设资源,通过积少成多方式推广反馈机制。第三,明确各方在反馈机制中的真实需求,以评促建。通过完善“三进”工作在“师生”“家校”间的有效反馈机制,搭建起高效的反馈平台,以此为丰富“三进”工作实践经验,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8-09-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李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
  [3]韦洪发,张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理念新模式的探索者——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戴钢书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
  [5]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
  [6]朱九思,蔡克勇.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7]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2018年,已经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不断向前推进,使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提出应对之策,“改革开放”这个答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期刊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以新的姿态表明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指导了人类实践,推动了社会发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为视角,通过分析马克思实践观演进过程,从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人的本质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涵,并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
期刊
摘 要: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分析显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正确认识毕节市经济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劣势,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规避生态环境方面的风险,利用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坚持合理布局,产业整合,坚持文化引领,坚持山地特色发展,坚持走生态、绿色路线,可在提高毕节市城镇化率的同时提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学生、教师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效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的意义、存在的主要模式,并针对当下中高职衔接出现的四大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二是强化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衔接,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三是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中高职衔接平台;四是探索教育模式的衔接,实现评价手段的统一。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高职衔接;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52
期刊
摘 要: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之“三进”,包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个一以贯之的环节。本文从笔者本学期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出发,阐述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三进”的提出,揭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三进”的原因,探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三进”的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地给人以阵痛。从现实性反思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范畴,从劳动价值认同视角,论证了疫情形势下劳动趋向于劳动本真目的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最终实现劳动幸福起到了促进作用。劳动的价值作为人本质上的价值,劳动价值的实现就等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等于劳动幸福,而对这种价值的认同,即是一种主观上对劳动幸福的积极追求。  关键词:劳动幸福;价值论;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B0-0
期刊
摘 要:王阳明特别重视对《大学》中“诚意”和“致知”的阐释。“诚意”与“致知”都与心体以及精神境界相关,这正是王阳明经典解释圆融通达的特点,也是阳明心学与朱子理学重要区别所在。通过分析王阳明对《大学》中“诚意”和“致知”的解释,并与朱子相关思想进行比较,以呈现阳明心学的特色。  关键词:诚意;良知;大学;阳明心学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
期刊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审视自身和外部关系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自然界的发展演化是缓慢的,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攫取大量的资源实现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走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要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反思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合基本国情创新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
期刊
摘 要:高校共青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为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高等艺术院校共青团应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努力探索出适合高等艺术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育人模式。艺术院校共青团将主题创作、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主题创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