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教学中何以实现中国梦之“三进”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之“三进”,包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个一以贯之的环节。本文从笔者本学期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出发,阐述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三进”的提出,揭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三进”的原因,探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三进”的基本路径,希望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41-02
  “中国梦”的思想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而作为“中国梦”的实践担当者的大学生能否通过课堂将这一思想融入信念当中,对于其今后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引导其努力追求理想具有关键作用。下面就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将“中国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探讨和研究。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之“三进”的提出
  如果要问现在最火的词,一定是“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提出了伟大的战略思想“中国梦”。中国梦不仅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现代化思想之根源。只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转述汉代王符的话:“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1],讲的就是:共为以共识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知”的层面达成共识,才有可能在“行”的层面促成共为。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笔者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职业态度,一方面教书育人的同时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思政教学课程进行沿流溯源的探讨。在新形势下,人们都在追求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最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梦”的思想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
  就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本课程通过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法治思维从而成就大学生的“中国梦”。以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引领者,更肩负着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教育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来完成高质高效的思政教育,是教育体系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之“三进”的原因
  “进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课堂”“进头脑”,同时也是整个“三进”工作的开端。2018版教材中加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例如:绪论中的第二点加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和“新时代”的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2]。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学生们,在人生中最精彩、最有活力的时刻,应当用青春之火点燃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路;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让同学们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还需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成就出彩人生;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通过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坚定信心,为实现中国梦做准备;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们先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内涵,然后明确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并且青年的价值取向还将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意义非凡,因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自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需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旨在告诉大学生们,作为承担着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加强思想理论,还需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其运行机制,用实际行动做一名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這些内容正是思政课教师推动新时代思想“三进”的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仔细阅读新版教材和相关材料。要在课堂中传播中国梦的思想,了解并准确掌握中国梦的内涵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要把中国梦“是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与中国梦的关系等基本观点讲清楚,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法律素养”[3]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4]大学生是梦想的参与者、执行者,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学生应当找到自我、确立人生理想的新坐标。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推动中国梦“三进”工作,就是要让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厘清个人理想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的梦想同历史、同祖国、同人民联系在一起,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实践者。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国梦”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方式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正确思政态度的引导建立,从而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思想,这对他们的后期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现中国梦之“三进”的途径
  1.结合“中国梦”的时代意义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科技的快速成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也逐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毒雾霾”,国家和学校对于这类公开课的不重视使得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而在大部分的学生心目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是他们用来完成专业知识或是睡觉玩手机的课堂,只要期末考试能够及格成了他们的目标。上课期间学生抬头率极低,甚至有些同學认为这类课程就是在“洗脑”。在这样的价值观促使下,根本无法让大学生们理解认同并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中国梦”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爱国情怀,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认识,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以及中国精神紧密结合,适当加入一些案例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们的兴趣,让大学生在面对时代考验的时候,能够不被腐朽、物欲的思想所侵蚀毒害,做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这个广阔的舞台中实现自我价值。
  2.结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凝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呢?作为催化剂和推进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旗帜和道路正确了,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团结一致,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对于刚刚进入学校平均年龄仅18周岁的大学生而言,在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他们还只有35岁;到2050年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的时候,他们才50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见证并且参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成员。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内涵,强化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能够将“中国梦”的思维融入大学生们的奋斗目标当中,真正做到将“中国梦”的观念转化成“中国梦”的信念。让学生们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以此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树立远大梦想而奋斗。
  3.结合“中国梦”的思想精髓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梦”已经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梦”是我们最天然的素材,将“中国梦”的理论精髓作为契合点,指引大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感悟其深意,提升理论知识的延伸。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老师们,近年来面对的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90后、00后学生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也应当予以尊重,积极引导大学生们自觉主动地接受和认同“中国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入社区、下到基层进行实地的调查和实践等方式让大学生们将新时代正确价值观和利益观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并且运用这种新时代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生活实践中的种种行为方式,以此达到“中国梦”实践性的增强。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融入“中国梦”,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实现高校精神与时俱进。在高校的社团等实践活动中同样需要融入“中国梦”的精髓,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中国梦”传遍整个校园。
  四、结语
  通过本学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生们对于中国梦的认识有了显著提升,对于思政课整体教育的实效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就是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而开展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思政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标准的人才,这也是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梦的教育下学生们能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幸福的大道前进[5]。
  综上所述,在追求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能够高效率实现“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通过培养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让“中国梦”真正融入大学生们的血液和骨髓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的飞跃,全面提升大学生们的素质和水平,必须做好“三进”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2]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2-19(2).
  [3]王淑芹.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N].光明日报,2013-04-10.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5]赵勇.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文学教育,2016(5):175-175.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云南省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解决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养老问题,对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的特殊因素,在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中,不能忽略文化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傣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中于其他民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西双版纳州农村傣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切入点,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面
期刊
摘 要:党的政治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厘析新时代党和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廓清铁路行业研究生党员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显著特质和具体所指,明确对研究生党员开展党的政治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即为研究生党员教育增添新内容、为研究生党建工作明确新方向、帮助研究生党员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新时代,推动党的政治价值观教育在铁路行业科研院所的有效开展,应从强化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
期刊
摘 要:领事裁判权对清末司法权造成极大损害,清末民初之际,试图从机构改革,制度改革,观念转变等方面废除洋人在华领事裁判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司法制度与国际接轨,走向现代化,但因许多改革措施无法落实,加之国家贫弱,列强并不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使得废除领事裁判权的目标并未达成。  关键词:清末民初;废除领事裁判权;理念转变;法院机构改革;审判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0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体提升协作水平,增强育人品质。研究生辅导员是大思政背景中最为重要的参与方,其学术引领力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效果,并影响到研究生培养整体合力的发挥。目前大思政背景下制约研究生辅导员学术引领力的困境主要有: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职业能力结构存在短板、工作职责存在认知偏差、高校普遍对此认识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优化研究生辅导员的学历和专业结构、界定他们的工作
期刊
摘 要:1842—1843年马克思批判立场上实现了从政治性批判到政治批判的转变,1842年的马克思从总体上虽然仍是黑格尔的信徒,但已经认识到私人利益、现实生活与黑格尔理性国家理论之间的冲突,因此对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进行了新的界定,尝试去除国家的神圣性,批判纯粹的政治革命,从历史和哲学层面进行了新的筹划,为实现1843年批判立场的转变,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批判立场;筹划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到2018年,已经走过40年的辉煌历程。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不断向前推进,使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提出应对之策,“改革开放”这个答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期刊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以新的姿态表明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指导了人类实践,推动了社会发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为视角,通过分析马克思实践观演进过程,从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人的本质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涵,并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
期刊
摘 要: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分析显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正确认识毕节市经济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劣势,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规避生态环境方面的风险,利用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坚持合理布局,产业整合,坚持文化引领,坚持山地特色发展,坚持走生态、绿色路线,可在提高毕节市城镇化率的同时提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学生、教师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效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的意义、存在的主要模式,并针对当下中高职衔接出现的四大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二是强化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衔接,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三是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中高职衔接平台;四是探索教育模式的衔接,实现评价手段的统一。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高职衔接;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5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