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中,要科学辩证地去处理好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的看到语文课堂上的变化:政治化的说教少了,人文熏陶的氛围浓了,脱离实际的题海训练少了,反映时代气息,突出文化内涵的语文实践活动多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误解了新课程,过分强调语文人文性,忽略了其工具性的特点,是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能落实,从而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历史与社会课、活动课,背离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领会新课标,要科学辩证地去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一、随文而教,落实根本任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根本任务,所谓语文味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课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落实自己特有的根本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让学生汲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程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功能,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这并不是说语文的知识与技能就不重视了。事实上,三位目标是一个统一整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实现。言为心声,语言与人文具有深刻的相关性,因其“深刻”,绝不能离开人文来讲语言;因其“相关”而非同,也绝不能以人文取代语言。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的根本任务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随文而教,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是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领悟和体验作者遣词造句和表达思想情感的精巧。如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就要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与前面的“肥胖”相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诗趣,给读者造成一种丰富的想象空间。二是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的点睛之笔,常常是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从此进入,就可以迅速领悟文章的主旨。如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就是点睛之笔。学生从这一点睛之笔可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起对故乡所发生事件进行深刻的判断,感悟其内涵的思想及哲理,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的语文味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出来的。例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美的语言点,或词或句或段,加以品析说出美之所在,并通过朗读把美表现出来。二是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仔细品味后试着作一幅画,用画笔将春天画出来。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去品细节、品语言,体现语文“品”的味道。
  二、语感训练,提升语感品质
  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的就是语感。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的一个最主要的表征就是缺失了语感训练。因此,要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就要致力于语感训练,从而提升语感品质。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品质,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在文本解读中品味出语言的独特内涵,能在生活感受中体验到生活的独特底蕴,从而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为此要求学生必须大声朗读、背诵,这是积累语感的必由之路。朗读时强调口诵心维,读中有思,读中有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可以一开始让学生自读,通过自读来触摸文本、感悟语言。自读中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谈谈于勒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自读、圈画、讨论。就会说出许多个性化的见解。
  其次要注重整体感知。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又要注意学生对语感的习得和积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并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也是总目标。我们强调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具体地要注重感受和领悟言语对象的表意特点和规律;注重生动的言语感受、理解品味;注重学习动态的表意经验和规律;注重开放的积累生活和使用言语的经验。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最好的办法是从原文中找出变现人物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再次要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去理解文本形象,探究文本蕴涵,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具体的语境、深刻的语义、潜藏的语情和含蓄的语技,意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如在赏析《我的叔叔于勒》精彩语言时,引领学生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和领悟。菲利普全家到哲尔赛岛旅行比作“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和“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同一片海,描写为什么有如此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變化。
  三、披文入情,抓住语文底蕴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因而要增强语文味,就要披文人情,抓住语文教学的底蕴。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如果没有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的喷发,首先来自于文本的品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往往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产生共鸣。如教学《故乡》,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闰土、杨二嫂都是非常传神的人物,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抓准那些描写人物的词语句子,咀嚼这些词语句子所饱含的丰富情感,赋予这些词语句子以生命,让学生头脑中的闰土、杨二嫂,有血有肉地站起来,让学生与自己心中的闰土、杨二嫂息息相通,相互感染,才能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美学价值,才能真正把握作者异常鲜明的思想感情:深深眷恋20年前的小英雄,深切同情木偶人似的闰土,有“怒其不争”,对他的麻木不觉悟给予了一定的批判,尤其对压迫他的反动势力和毒害他的封建意识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把准了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实际上就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善于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感染、熏陶和激励,是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孔乙己》,教师在对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分析时,就要通过自己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把厌恶其颓唐、迂腐不堪,自命清高、好逸恶劳的腐朽旧思想,同情其被残酷无情的现实逼得穷途末路的悲惨人生的复杂情感传染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其他文献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不良影响,再加上执教者纯知识化教学方式等因素,致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从社会观察和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的一门学科,其教材内容在编排设置以及思想性等方面与实际生活具有紧密的渗透和相互促进作用,因此,要想行之有效地改变上述不良状况,最根本也最直接的做法,那就是执教者在课程教学中要
[摘要]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新课程理念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往的音乐游戏缺乏创造性、自主性。而“活动单”模式更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角,教师只需运用“导”,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想象、创造、思考的大冲浪,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实现音乐游戏的价值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对音乐游戏课堂做一个全新的转变。  [关键词]音乐游戏 活动单导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音乐游
[摘要]本文通过对聋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对聋生开展心理教育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聋生 心理障碍 原因 方法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各种竞争逐步加剧,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价值观更趋向多元化,人际交往更加复杂,这些都为生活在这个年代的聋哑青年增加了心理负荷;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增加,下岗群体的出现又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不利的环境影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随着聋生接受
[摘要]21世纪的教育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它是我们每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情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分析学校体育竞赛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这说明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婴幼儿时期,这是教育的根本,因此应该从娃娃抓起。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里度过,所以幼儿园成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着重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对学生而言,学好历史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在国家大力推进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对历史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思想情感教育大有裨益,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本文主要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思考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喜好情绪,它对
每个初生的孩子都是一块玉,要让这块玉雕刻成完美无瑕的玉器,是要有技艺精湛的“雕刻艺术家”来完成。遗憾的是,不是所有家长都是好工匠,尤其是当今孩子,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六个家长,围着独苗各执一法。很难雕好这块玉,要么老人溺爱孩子,要么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教育孩子。诸多理由,成不了培养孩子的好家长、好工匠。  从事多年家庭教育研究的尹建莉,曾对这个问题如是说:面对孩子要做到“有心”,教育孩子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阻电容器故障的主要现象,重点分析了电阻电容器故障的原因,并给出了电阻电容器故障的预防措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阻电容器 故障分析 故障处理 预防措施  电阻电容器是电力系统的一种重要的电气设备,是一种无功补偿装置。电阻电容器是一种静止的无功补偿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向电力系统提供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采用就地无功补偿,可以减少输电线路输送电流,起到减少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生物教学中,要精心策划和巧妙安排,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 兴趣 激发 策略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