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背景下代位权客体廓清

来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法与理论上关于代位权客体的争议一直存在,此种分歧在《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依然持续,有损于《民法典》的实施与法治的统一.在确定代位权客体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代位权制度的立法目的 在于“债权人利益保护”,且“不过分侵夺债务人私法自治”,因此,在“秉持谦抑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可将代位权客体界定为“一般债权”“债权之从权利”“增加责任财产之必要权利”“确定性的特殊金融债权”等.
其他文献
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是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法治保障.目前,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面临着协作范围不全面、协作形式不统一、协作主体不明确、协作规则不健全等多重困境.从流域的整体性、关联性及特殊性出发,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需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块管理的现状,以生态整体主义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长江“全流域”环境司法“大协作”体系.具体方式包括明确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法律内涵、完善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内部协作制度、强化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外部协作制度等方式,实现长江流域治理现代化.
正确全面理解我国证明责任规范的演进历史及其与本土学术理论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现行规范的意义.从我国1982年颁布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试行)》至今40年关于证明责任法律与司法解释规范的变迁及其背后理论学说的转向大致可分为传统举证责任概念主导、证明责任“双重涵义说”确立、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的深入探索、本土化证明责任建构四个时期.我国证明责任理论的演进就是从“迷思概念”到成熟学说、从程序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到实体上的“依法分配证明责任”的过程.清晰界定证明责任理论核心及周边概念、真正理清证明责任分
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各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人才保障条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专门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将“人法兼资”“德才兼备”作为基本立场,将“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作为建设目标,并围绕这四个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既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又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随着数字技术对物理空间信息存储方式的变革,电子数据的技术性需求与司法实践的转化式适用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司法区块链的制度化建构为电子数据的线上化证明提供了“区块链+司法”的全新发展方向.在存证阶段,司法区块链通过数据稳定存储,建立数据可信栽体与全程可追溯机制.在取证、举证阶段,司法区块链可以通过借助参与共识,辅助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并对接公证机关出证.在质证、认证阶段,司法区块链能够有效减少电子数据生成机制、存储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提升司法效率.司法区块链平台下的电子数据证明以法律规则与技术共识耦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