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理论构造与制度完善

来源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是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法治保障.目前,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面临着协作范围不全面、协作形式不统一、协作主体不明确、协作规则不健全等多重困境.从流域的整体性、关联性及特殊性出发,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需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块管理的现状,以生态整体主义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长江“全流域”环境司法“大协作”体系.具体方式包括明确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协作的法律内涵、完善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内部协作制度、强化长江流域环境司法外部协作制度等方式,实现长江流域治理现代化.
其他文献
要树立整体主义法治观和整体主义治理观,科学解读《民法典》中行政权运行规范.《民法典》规定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具有目的性和终极性,是行政法治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学术界要为行政权的权限和行使提供民法的解释路径,要更多运用民法思维去诠释和解决行政问题.民法学者应当与行政法学者一道,以《民法典》基本内容为依据,以民事权利保护为中心,以民行交叉问题的合理解决为目标,构建人格行政法、家庭行政法、组织行政法、财产行政法、契约行政法和损害救济行政法的行政法体系.
“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性质、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道路的唯物史观研究,在“两封信”中马克思也已表明态度:俄国可以根据具体历史条件,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全新道路.当前我国学者在研究“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存在三类观点,这三类观点没有从整体性视角真正窥探到“跨越”理论与“人类解放”的衔接.因此,澄清“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不仅是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制度理论的出场逻辑与真实内涵,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理论佐证.
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将《公司法》中人格否认的主体范围从股东扩张至实际控制人.无论从文义解释还是体系解释,均无法解释出我国《民法典》法人人格否认规定中的“出资人”包含实际控制人,但可以法的续造来缓解司法实践之渴.基于我国成文法系的法治传统和司法适用困难的实践现状,公司法人格否认不宜作为衡平法原则适用,而应转向借鉴德国的法人滥用理论,从特殊侵权法律规则的角度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明确指引.公司法人格否认的理论前提是法人拟制说,核心根源是滥用控制权,责任类型是特殊侵权.滥用公司控制权的主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