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
摘 要 太极拳练习中通常采用的是自然呼吸或腹式呼吸,相对于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更能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肠胃的活动,更有助于气沉丹田和发力。用于强身,功效显著;用于技击,发劲自然而凶猛。
关键词 自然呼吸 腹式呼吸 丹田
太极拳拳架动作繁多复杂,讲究内外兼修,内部主要为丹田运转,外部则是四肢动作外形。而内外之间的结合往往要由合适的呼吸配合,达到完整与自然和谐。
从人体的组织器官上看,自然呼吸,即是我们日常的肺部呼吸。而腹式呼吸就是横膈呼吸。横膈位于胸廓的底部,肺的下面。腹式呼吸时,吸气时则 膈肌收缩,横膈下沉,增加了胸腔的空间,空气即被大量吸进。呼气时,膈肌松弛横膈上升使胸腔收缩,气体就被排出。而横膈上下一厘米,即可增加肺通气量250~350毫升,腹式呼吸可以增加横膈的上下幅活动空间,可使幅度达3~5厘米。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肺通气量场所,加强了呼吸功能,促进了肺循环,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同时练功者通过腹式呼吸的锻炼,能加强腹部诸肌群的收缩力。改善胸腹腔的血液循环,实现了对腹腔器官的按摩作用,增强了胃肠的蠕动,加强了食物消化及营养吸收功能,也相应地加强了周身器官的营养供应,促进了各个器官的系统的机能,如图1所示。
图1
腹式呼吸与自然呼吸的差异在于,自然呼吸气吸到胸中,胸往外挺;而腹式呼吸则把吸入的气,收敛入脊背时,胸不但不往前挺,而且胸还要内收,腹式呼吸在呼气时,内气下行沉入肚脐以下的关元穴,小腹外凸,两脚掌放松,小腹有发胀发热的感觉。
腹式呼吸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腹式呼吸对五脏的保健作用
(一)对心肺保健作用
腹式呼吸通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能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新鲜空气与浊气充分交换。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的改变,在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由于持续的交替,使呼吸运动增加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同时也增加心中带氧量,加大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心脏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的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系统的健康。
(二)对消化道保健作用
腹式呼吸运动可对消化道起着机械按摩刺激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的分泌、消化、排泄。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增加了活性消化酶,提高消化功能。
(三)扩大肺活量
腹式呼吸加大了横膈膜的升降幅度,使胸廓能得到扩张,胸腔的下部空间增大,有利于肺下部的扩张及收缩,使肺下部的肺泡得到充分伸缩,让更多的新鲜氧气进入肺部,从而加强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
(四)有利于疏肝利胆
腹式呼吸由于促进了气血流通,有利于胆汁分泌,改善肝功能。
二、腹式呼吸的练习方法
腹式呼吸练习主要有单一练习与结合拳架套路练习两种。
(一)单独练习
1.练好腹式呼吸首先要选择合适地点和时间。地点最好选在空气质量好的树林里、阳台上、小河边、公园里等,时间一般在早上练习比较好,早上空气很清新。
2.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要深长而缓慢的吸气。吸气时用鼻子吸,越慢越好,嘴巴要闭紧了,肺部不动。全身要放松,肩膀不能抬,两手自然下垂,以站立或坐下练习比较好。
3.为了确保吸气时有吸到腹部,可用手按住肚脐下方一寸处,当空气自然进入肺尖时,你就应该会觉得手被推出一些。
4.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这时把气流从嘴里长长的呼出来。
5.控制好呼吸的时间。一般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种左右最好,吸气时控制在4—6秒,体质好的人可以屏息1—2秒;呼气时控制在2—4秒,有能力的可以屏息1—2秒。
6.每天练1-2次,坐式、卧式、走式、跑式皆可选择。练到微热微汗即可,腹部尽量做到鼓起缩回50-100次,也可用手帮助。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不可吐掉,可徐徐下咽。
7.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呼吸而不用口。
(二)套路结合练习
在拳架练习中,主要以开合虚实与腹式呼吸相结合,手足上抬时为吸,下落时为呼;动作合时为吸,开时为呼。
开合虚实与腹式呼吸要自然结合。合劲是吸,从虚实层面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应当吸气;开、实是呼,讲的就是由虚逐渐变为实时,采用呼气。
从速度上讲,可以有快慢结合。“运劲如抽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快速的一面。陈氏太极拳老架套路中,一路以缓慢柔和为主,但其国各式动作的速度不一定全相同,但整体的节奏与身体的高度基本是一致的。而二路比一路要快,刚劲有力,所以二路是在一路相当熟练的基础深入发展的,主要以技击为主。但初学时,练拳速度要匀,以慢为宜,尽量使动作做到饱满完整正确。等到呼吸与动作配合到相当熟练后,可以达到随心所欲,快慢自如,即王宗岳主张“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陈鑫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迅”。
腹式呼吸的单独练习与套路中的呼吸与动作配合。是二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通常在练习套路前,先做一些基本手脚活动动作,使肌肉放松。接着做一些单独的腹式呼吸练习,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接着进行套路动作的练习。
在练拳时,无论是人的自然呼吸或是太极拳的开合,都应按各自的规律进行,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会融合贯通,因此平时练拳无须注意自然的呼吸,久而久之,腹式呼吸自动进行。相反,太极拳的开合倒要时刻留意。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太极拳的开合主宰于丹田,练拳时必须刻刻留心注意。丹田为内气开合的枢纽。
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刚刚练习时,还是要强调动作与自然呼吸的结合在一起,不能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
通常在学员初级阶段,则以套路动作为主,注重的是基本功的练习,一招一式的定势形态。在动作的过程中往往以自然呼吸为主。随着动作的熟练,招式的领会后,进一步的是动作之间,一招一式之间的连贯与流畅,这就要求学员采用腹式呼吸法,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境界。这“气”其实就是意念的直接传授者,当招式熟练到一定程度,大脑中发出的对拳路运动的意识才能够集中,细致如微,全神贯注地支配各个动作进行姿势调节,引导周身气血流通无阻无滞,推掌出手,投脚拗步,使润血精气达于脚尖手指,身法自然端正。
当今,太极拳十分普遍,公园,河边,早上与节假日,到处可以看到太极身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它的技击功能在逐渐降低,而养身与健身功能在日益发扬与光大。但太极练习者的姿态与招式的流畅度相差很大,这其中有教与学的多方原因,但呼吸与动作是否配合默契也成了太极拳拳架美丑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的太极拳看上去更像是太极操。通过本文对呼吸作用重要性的描述,希望能够得到太极爱好者的共鸣,相互间得到促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
[2] 陈雄.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J].中华武术.2007(03).
[3]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4] 李自立.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 李秉慈,冯志强,孙建云.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摘 要 太极拳练习中通常采用的是自然呼吸或腹式呼吸,相对于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更能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肠胃的活动,更有助于气沉丹田和发力。用于强身,功效显著;用于技击,发劲自然而凶猛。
关键词 自然呼吸 腹式呼吸 丹田
太极拳拳架动作繁多复杂,讲究内外兼修,内部主要为丹田运转,外部则是四肢动作外形。而内外之间的结合往往要由合适的呼吸配合,达到完整与自然和谐。
从人体的组织器官上看,自然呼吸,即是我们日常的肺部呼吸。而腹式呼吸就是横膈呼吸。横膈位于胸廓的底部,肺的下面。腹式呼吸时,吸气时则 膈肌收缩,横膈下沉,增加了胸腔的空间,空气即被大量吸进。呼气时,膈肌松弛横膈上升使胸腔收缩,气体就被排出。而横膈上下一厘米,即可增加肺通气量250~350毫升,腹式呼吸可以增加横膈的上下幅活动空间,可使幅度达3~5厘米。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肺通气量场所,加强了呼吸功能,促进了肺循环,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同时练功者通过腹式呼吸的锻炼,能加强腹部诸肌群的收缩力。改善胸腹腔的血液循环,实现了对腹腔器官的按摩作用,增强了胃肠的蠕动,加强了食物消化及营养吸收功能,也相应地加强了周身器官的营养供应,促进了各个器官的系统的机能,如图1所示。
图1
腹式呼吸与自然呼吸的差异在于,自然呼吸气吸到胸中,胸往外挺;而腹式呼吸则把吸入的气,收敛入脊背时,胸不但不往前挺,而且胸还要内收,腹式呼吸在呼气时,内气下行沉入肚脐以下的关元穴,小腹外凸,两脚掌放松,小腹有发胀发热的感觉。
腹式呼吸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腹式呼吸对五脏的保健作用
(一)对心肺保健作用
腹式呼吸通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能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新鲜空气与浊气充分交换。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的改变,在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由于持续的交替,使呼吸运动增加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同时也增加心中带氧量,加大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心脏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的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系统的健康。
(二)对消化道保健作用
腹式呼吸运动可对消化道起着机械按摩刺激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的分泌、消化、排泄。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增加了活性消化酶,提高消化功能。
(三)扩大肺活量
腹式呼吸加大了横膈膜的升降幅度,使胸廓能得到扩张,胸腔的下部空间增大,有利于肺下部的扩张及收缩,使肺下部的肺泡得到充分伸缩,让更多的新鲜氧气进入肺部,从而加强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
(四)有利于疏肝利胆
腹式呼吸由于促进了气血流通,有利于胆汁分泌,改善肝功能。
二、腹式呼吸的练习方法
腹式呼吸练习主要有单一练习与结合拳架套路练习两种。
(一)单独练习
1.练好腹式呼吸首先要选择合适地点和时间。地点最好选在空气质量好的树林里、阳台上、小河边、公园里等,时间一般在早上练习比较好,早上空气很清新。
2.吸气时腹部慢慢鼓起,要深长而缓慢的吸气。吸气时用鼻子吸,越慢越好,嘴巴要闭紧了,肺部不动。全身要放松,肩膀不能抬,两手自然下垂,以站立或坐下练习比较好。
3.为了确保吸气时有吸到腹部,可用手按住肚脐下方一寸处,当空气自然进入肺尖时,你就应该会觉得手被推出一些。
4.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这时把气流从嘴里长长的呼出来。
5.控制好呼吸的时间。一般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种左右最好,吸气时控制在4—6秒,体质好的人可以屏息1—2秒;呼气时控制在2—4秒,有能力的可以屏息1—2秒。
6.每天练1-2次,坐式、卧式、走式、跑式皆可选择。练到微热微汗即可,腹部尽量做到鼓起缩回50-100次,也可用手帮助。呼吸过程中如有口津溢出,不可吐掉,可徐徐下咽。
7.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呼吸而不用口。
(二)套路结合练习
在拳架练习中,主要以开合虚实与腹式呼吸相结合,手足上抬时为吸,下落时为呼;动作合时为吸,开时为呼。
开合虚实与腹式呼吸要自然结合。合劲是吸,从虚实层面上讲,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应当吸气;开、实是呼,讲的就是由虚逐渐变为实时,采用呼气。
从速度上讲,可以有快慢结合。“运劲如抽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快速的一面。陈氏太极拳老架套路中,一路以缓慢柔和为主,但其国各式动作的速度不一定全相同,但整体的节奏与身体的高度基本是一致的。而二路比一路要快,刚劲有力,所以二路是在一路相当熟练的基础深入发展的,主要以技击为主。但初学时,练拳速度要匀,以慢为宜,尽量使动作做到饱满完整正确。等到呼吸与动作配合到相当熟练后,可以达到随心所欲,快慢自如,即王宗岳主张“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陈鑫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迅”。
腹式呼吸的单独练习与套路中的呼吸与动作配合。是二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通常在练习套路前,先做一些基本手脚活动动作,使肌肉放松。接着做一些单独的腹式呼吸练习,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接着进行套路动作的练习。
在练拳时,无论是人的自然呼吸或是太极拳的开合,都应按各自的规律进行,到了一定的阶段,自然会融合贯通,因此平时练拳无须注意自然的呼吸,久而久之,腹式呼吸自动进行。相反,太极拳的开合倒要时刻留意。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太极拳的开合主宰于丹田,练拳时必须刻刻留心注意。丹田为内气开合的枢纽。
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刚刚练习时,还是要强调动作与自然呼吸的结合在一起,不能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
通常在学员初级阶段,则以套路动作为主,注重的是基本功的练习,一招一式的定势形态。在动作的过程中往往以自然呼吸为主。随着动作的熟练,招式的领会后,进一步的是动作之间,一招一式之间的连贯与流畅,这就要求学员采用腹式呼吸法,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境界。这“气”其实就是意念的直接传授者,当招式熟练到一定程度,大脑中发出的对拳路运动的意识才能够集中,细致如微,全神贯注地支配各个动作进行姿势调节,引导周身气血流通无阻无滞,推掌出手,投脚拗步,使润血精气达于脚尖手指,身法自然端正。
当今,太极拳十分普遍,公园,河边,早上与节假日,到处可以看到太极身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它的技击功能在逐渐降低,而养身与健身功能在日益发扬与光大。但太极练习者的姿态与招式的流畅度相差很大,这其中有教与学的多方原因,但呼吸与动作是否配合默契也成了太极拳拳架美丑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的太极拳看上去更像是太极操。通过本文对呼吸作用重要性的描述,希望能够得到太极爱好者的共鸣,相互间得到促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
[2] 陈雄.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J].中华武术.2007(03).
[3] 彭裕文.局部解剖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4] 李自立.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 李秉慈,冯志强,孙建云.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