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向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fei1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转向——发展应体现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同时人们要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意识、未来意识和全球意识。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中国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X24/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026-02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三个阶段以后,开始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生态文明”时代,这就要求各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之相适应。在这种背景下,萌芽于80年代初期,发轫于90年代的生态现代化已成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处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中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与这种发展趋势相一致。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这些论断精练地概括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趋势——生态现代化,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已经发生新的转向。
  
  一、生态现代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历史上农业革命为人类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人类解决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却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使人类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的挑战。特别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的发展观,所奉行的主要发展理念是单一的以物的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的发展理念,把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是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把增长等同于发展,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是狭隘的追求速度和一时的繁荣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忽视了自觉地调整人口与生态、资源与发展、生产与消费等的合理比例,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后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在经过六七十年代的一系列环境政治运动和“应付治疗”的模式后,在20世纪80 年代许多学者提出了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现代化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约瑟夫·哈勃和马丁·简尼克是最早提出生态现代化概念的学者。在1984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办的“环境与经济会议”上,他们对生态现代化在德国的发展作了评述和解说,得到与会各国专家的响应。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荷兰学者摩尔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要求社会机制的变革和生态转型。著名社会政治学家约翰·S·朱兹克在其《地球政治学》中,把“生态现代化”看作全球政治的重要概念。〔2〕目前关于生态现代化的研究仍然是方兴未艾。总结起来,生态现代化思想的主要观点就是在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和重要内容,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现代化发展理念。〔3〕当然,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忽略了伦理价值观念方面的提升、有些思想对发展中国家不公正等),但是,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内容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达到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这一目标所要借鉴的要素,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
  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对社会合理化发展模式的规划其思想的实质,可以说是在“反省式现代化”基础上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的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它要求从系统生态整合的角度对生产、消费、资源消耗和污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解和把握,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中国,长期以来,许多人乐观地认为只要制度优越,现代化的发展不成问题,同时错误地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单一的发展物质生产力,甚至认为可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力,从而否定了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即现代化的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面对这种情况,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理念的转变——树立生态现代化发展观,体现出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人文性和自然价值性,从而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使生态现代化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在新世纪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转向
  生态现代化虽发生在生态领域,但意义超越了生态领域,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状况和发展状况。从生态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反思和评估我国传统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就能清晰地发现其存在的缺陷。所以需要我们在现代化发展理念上需要转向,转向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观,考虑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近期价值与长远价值的统一、当代人的现实价值和后代人未来价值的统一,各个民族国家的局部价值与全人类整体价值的统一,树立生态价值意识、未来意识和全球意识。
  1.中国现代化发展应树立自然和生态价值意识,发展理念从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向把追求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结合起来的转变。
  现代化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发展经济,这是实现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只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并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的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营造有利于人类理性发展和智慧提升的优良的人文环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文价值上。而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实现又要取决于生态价值的实现。所以,在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把生态环境视为只是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需要的付出者,而是要将人与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补益的动态系统,并将这一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和整体最优化作为价值趋向,从而达到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三者兼顾共同发展的目的。
  2.现代化发展的视野应从只是置于“人——自然关系系统”的传统发展观转向“人与自然关系系统”和“人与社会关系系统”双向建构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理念是单向的线形思维,认为发展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所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系统”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人是主体,是索取者,自然是客体,是奉献者。自然这一客体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对人的效用上,认为对自然索取的越多,主体性价值就越能实现,而且认为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结果是人类在得到自然界慷慨馈赠的丰盛的馅饼的同时,又陷入了自然界设置的难以自拔的陷阱。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则需要我们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系统”这一单极视野转向“人与自然关系系统”和“人与社会关系系统”双向多极视野中来。这是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态问题的出现,表面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但实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这就需要在社会系统中,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民的理性应充分觉醒和提高、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政治民主化进程要加快、生态环境意识要强化、生态文明道德观要加强。其良好结果是这种优化了的“人与社会关系系统”就能够有效地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的优化,同时,后者又对前者起了反哺和促进作用。这样,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就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动力源泉。
  3.要树立未来意识,从只注重当代发展转向把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的现代化发展观。
  当代是未来的起点,未来是当代的延伸。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中,要实现由“发展只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向“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理念转变。否则,就不会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未来意识,将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要倡导树立生存价值和生态价值相结合的幸福观,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保证现代化发展链条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和世代幸福。
  4.要树立全球意识,看到一国的现代化只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要从只关注本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转向把关注本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别国、别民族和别地区乃至全球整体性的发展。
  生态现代化思想发轫于西方,其思想局限性之一就是他们对生态现代化概念和内容的界定范围上过于狭窄,缺乏全球公正性,他们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的目的是引导资本主义走向环境开明的新纪元,而面对第三世界国家应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以及应该如何确立其生态现代化方案等问题,则完全持缄默态度。甚至一些发达国家把大量的污染性的工业和工业垃圾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很显然,这种发展理念有一种民族(国家)中心主义的倾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一个新型的生态现代化国家,就需要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国家民族利益与全球整体价值之间的辨证关系,否则,“一损俱损”。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和极其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一个无数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生命网络系统、是自然、人和社会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处于非线性的交互作用中,当局部系统遭到破坏时,整体系统的特性和价值也就会随之失衡和发生改变。生态价值已具有全球性的特征,任何置全球价值和生态价值于不顾,而只是将视野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的发展观,都是极其愚蠢和有害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持有一种全球视野和世界主义的胸怀。
  总之,生态现代化的道路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转变的要求,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列车将沿着健康和充满绿色的生态现代化道路前进。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3〕李学丽.生态现代化的哲学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4):43.
  〔责任编辑:张振华〕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家主权不可避免的面临了多重考验,受到了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全球性问题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强势崛起的东方国家,在两制长期共存的国际态势下,中国应当深入分析国
在深入研究了分布式网络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B/S架构的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具体方案和实现方法。系统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使用VisualStudio2008集成环境
运用改进遗传算法,将父种群精英保留进行选择算子操作,同时进行有序交叉和倒序变异,产生子种群,保证遗传算法收敛。建立焊位群完全遍历最短路径数学模型,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对
在近年来的审计中发现,国有房屋出租现象越来越多.无论在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机关。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严加管理、堵塞漏洞。否则,不但扰乱了财经秩序、造成国有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民主是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需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城市道路环境的智能车规划与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预先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地图,采用了分层次的控制结构,根据环境感知的结果进行全局定位,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和参数来满足不同路段的要求,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对环境和障碍物进行检测以保证安全和舒适性,为了满足高速运行的要求,在无法更新GPS信号的时候采用了EKF算法对智能车进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