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凝时忆旧京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末以来的新北京人眼里,看到的北京城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北京是有天壤之别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都能见到,而老北京的胡同、牌楼、四合院、风土人情等则只能在北京城才有。不无遗憾的是,这种颇具地域特色的京味建筑和风情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的日新月异以及不可逆转的潮流演进,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可喜的是,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画家,在仅存的遗迹和残存的记忆中,用自己五彩的笔触和充满激情的生命意志,绘制出老北京百科全书式的市井风俗画,为我们了解老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这位守望传统的土著画家便是盛锡珊。
  盛锡珊(1925年至2015年)祖籍河北昌平,出生于北京。他在幼年(即上世纪30年代)便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从画家周肇祥(1880年至1954年)、祁昆(1901年至1944年)等人习山水、人物,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1949年以后,他在文工团、剧院或电影剧组从事舞美设计。他以画风俗画和历史故事插图著称,同时兼擅水粉、水彩画,出版有《老北京·市井风情画》、《中国历史故事》(插图)、《风筝》、《晴雯》、《紧箍咒》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盛锡珊晚年以其日积月累的无数北京风情及历史景观粉本,创作了数百幅北京风俗系列画,并一度在北京的报纸连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包括老北京的城池街市、胡同百业、世象风俗和店堂楼苑等在内的风俗画卷,在盛锡珊笔下得到生动再现。他施之以水彩或水粉,赋色淡雅,尽量忠实于原来的风貌。人物的服饰、造型,牌楼、匾额等各式建筑,无一不跃然纸上。无论自然景观,抑或人文风景,均很好地传递了20世纪上半叶的旧京风貌。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更是很多老北京人魂牵梦萦的集体回忆。所以,当文物鉴藏家王世襄(1914年至2009年)看到这些欲说还休的画面时,禁不住赋诗歌咏:“万春亭上迎朝旭,银淀桥头揽夕岚。胜迹京华余几许,画图待与梦同参。”而另一文物鉴藏家朱家溍(1914年至2003年)则认为盛锡珊“能够把我们说不出的梦境展现给读者及后人看,当然是难能可贵又可喜可贺了”。他们都道出了长期居住在北京、对老北京怀有深厚感情的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盛锡珊的画大多为小品,但小中见大,咫尺之间见乾坤。无论是永定门、前门大街、天安门、地安门、庙宇等气势宏伟的建筑,还是戏院、店铺、澡堂、客舍等微观场所,或者是办堂会、祭月、耍龙的、拜年、祭财神、打更、买卖等民俗或生活场景,都能以不同的笔致,以微缩景观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他的绘画中西结合,将西画的材料与中国画技法水乳交融,写实而不拘泥于形似,细致而不生硬。一般说来,画家描绘一地风俗景观的难处在于,太似则易流于呆板,堕入俗境;不似则无法再现历史,偏离主题。盛锡珊恰恰有效地规避两难之境,在形似中不乏写意,写意中不忘肖形。以故读其画,清新自然,不流于俗,在雅俗之间找到一种平静之美。长期以来,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原因之一便是该画为我们认识12世纪汴京的城市风俗与历史情境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无疑,若干年后,盛锡珊的北京风俗系列画也可称得上是另一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后人认识20世纪前期北京世貌风情的重要图像之一。
  清代画家唐岱(1673年至1752年后)曾在其《绘事发微》中说:“能画者品四时之景物,分南北之风俗,明乎物理,察乎人事。”纵览盛锡珊系列画作,正可印证其正是这样的“能画者”。他的“明乎物理,察乎人事”,为我们留住了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线。毋庸置疑,北京城的风貌正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如四合院、城墙),还是非物质的生活状态,都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我们即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穿越到燕京风貌,领略城南旧事。如今,惟有盛锡珊风俗画,将旧时月色定格,成为一段永恒的回忆。
  或许,这便是盛锡珊绘画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最近,身边嚷着“腰酸背痛”的朋友特别多,上医院一查,都是手机“刷屏”惹的祸。也难怪,一睁眼,刷屏,闭眼前,还是刷屏。刷屏惹的祸还不止体肤之痛,更戳中了不少“老媒体”人的心。  这里的“老”是相对于如今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这几日,又有某著名女主播的辞职信在微信圈广为转发,再次让人心生疑虑:“老媒体”真的要被打败了?或者说,“纸媒”阅读的时代渐行渐远了?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阅读的
期刊
新艳红美法螺,它的颜色让人联想到那个红色年代。伟人像章、语录条章,都是那个时代的『标配』。曾经心心念念的物品,却在一次异国之旅中相遇,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到悉尼旅游,不妨去逛逛那里的“跳蚤市场”(旧货市场),也许你会无意间获得一份惊喜。  在距悉尼城区大约3、4公里的Rozelle,有一所公立学校(Rozelle Public School),每逢周六、周日,校园就变成了市场。这个市场早在1
期刊
皇冠黑香螺,因线条形似皇冠而得名。它华丽的纹路悠扬婉转,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在螺壳上划下的痕迹,一圈一圈与老唱片的针纹不谋而合。  2015年新年伊始,笔者从马来西亚购藏了20多张民国时期歌曲老唱片,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和大中华唱片厂在上海录制发行,距今已有七、八十年历史。当时,不论是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还是大中华唱片厂,都是响当当的唱片业巨头。他们发行了数以万计的唱片,并销往海内外,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
期刊
天使之翼海鸥蛤,因蛤壳形似天使之翼而得名,其实也可将其看成展翅的白天鹅,那么静谧,那么美好,优雅的仪态,与世无争,却能莫名引人注目。  著名邮票设计师万维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6月29日9点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在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万维生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精彩的邮票作品,《儿童》、《天鹅》等都给集邮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普20《北京风景图案普通邮票》被评为新中国建立三十周年最佳邮票
期刊
在行业协会去行政化的今天,这一届书协主席和主席团成员真有那么一点儿“生不逢时”,一夜之间身价摇身一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成为现实;再说了,由于此前书协屡遭非议,书法市场的残酷洗牌,人们对“职务大小”决定“艺术高下”的认识也已经非常清晰。洗牌的结果,无疑对“书官洗钱”这一惯性腐败行径是致命的一击。  作为中国书协,在老一辈书法家如启功先生辞世后的中国书协领导层,议论与褒贬可谓同时并存,但客观地说,贬还
期刊
寺町翁戎螺,它的色泽浓淡相宜,伴有精致的纹路。如果螺也有性格,那么它必也像名人手札一样,轻灵而不轻佻,有涵养而不呆板。  在外界看来,我是一个画画儿的。多年的从艺之路,使我对花鸟画创作有了些许领悟。但平心而论,我的艺术创作之路多多少少与我的收藏有一定关联。  我自幼受到舅父朱月湖和朱白亭的熏陶,他们都是老家安徽当涂县的画家和美术教育者。受他们的影响,我十几岁即迷恋上了收藏,尤其是名人字画。当时收藏
期刊
岩石芭蕉螺,线条富有张力,每一个突起似乎都包含个性,就像这幅漫画电影海报,既夸张又写实地体现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于1981年将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搬上了银幕,由陈白尘改编、岑范导演、严顺开主演。陈白尘是中国著名剧作家,创作过电影《鲁迅传》剧本,对鲁迅作品见解深刻;岑范是是清末两广总督、国民党创始人之一岑春煊的侄孙,是中国第三代知名导演,先在八一、北影后到上影担任编导,代表
期刊
优雅海扇蛤,扇形的贝壳纹路形似从侧面看一本翻开的书,一页一页似乎都在流动,而浅黄色是旧书特有的岁月痕迹。  去年“光棍购物节”往回数四天,我到位于北京花家地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看展览,无意中碰上了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展品的花样不少,但都有一个突出的焦点——打破传统印刷书籍的概念,把书的“外延”开发到极致。  我这才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前卫。1998年至2004年间,我曾在北京潘家园居住了几年
期刊
柳公权的《蒙诏帖》被视为天下第六行书,它让我想起了书写的真实与文学语境表达的关系。《蒙诏帖》具有另类的书写表达指向,其书法语言的表达与文字语境的表达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这在之前的经典作品中从未见过。从“二王”始,书法作品中文字语境的指向与书写表达出的情感起伏相对一致,《兰亭序》以及各种信札如是,《祭侄稿》更是文学语言与书法语言表达高度一致的典范之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字能准确地记录作者的心境、情
期刊
旋梯螺,每看它一眼都会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如日本茶文化当中使用的器具,无限贴近自然,又无处不体现着精巧。  日本茶道可算是中国唐宋时期饮茶方式的结合和延续。日本茶道除了保留部分唐宋时期饮茶的形式外,还延续使用了很多唐宋风格的茶具,如茶盏、茶筅、盏托(日本茶道称其为“天目台”)、茶罐(在日本称之为“茶枣”)等。在淘宝日本茶道具的同时,多少应当了解一些与之相关历史和茶文化知识,如此才不会像《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