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在乡下的语录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说什么?没人晓得。只不过有些被人翻译了,比如布谷鸟的叫声,常常被说成“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而在我的老家,这鸟叫被说成“算黄算割”。
  有很多鸟的叫声用“叽叽喳喳”四个字形容就够了,比如麻雀、水雀、黄豆瓣儿……只有一小部分鸟叫出了名堂。
  布谷鸟说:“算黄算割。”声音急促,好像为麦事着急。有一回,我遇到一位白胡子老者,他跟我说,那鸟是说“吃斋念佛”。我笑了,这个翻译挺不错。
  我小时候也翻译过布谷鸟的叫声,我跟祖母说,那鸟是说“赶紧蒸馍”!那时日子贫苦,我只不过借布谷鸟的叫声说说我的想法。
  还有喜鹊。喜鹊报喜,其声喳喳。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喜鹊那个喳喳落井台,远方书信乘风来。”我祖母说,喜鹊不是叫“喳,喳”,而是叫“家,家”。
  有一种鸟,不知大名,喜欢二重唱,常常在端午之前,一只这样叫:“接姐回,接姐回。”声音非常干脆。另一只鸟接过去说:“回不回也?”却是婉转得很。与之相配的,还有一种鸟字正腔圆地叫:“接姑婆,接姑婆,回去过端阳。”这一句说完,还有一个尾声:“呃……”这是陕南的端午习俗,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有一年从南方飞来了一种鸟,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它那样的叫声,其声冗长,叫得很欢实。没过几天,就有人翻译了,说这鸟是骂一个人咧。我们一听,还真像。它说:“狗样的刘镇禄,不吃菜糊涂。”菜糊涂就是玉米粒儿和野菜熬的粥。那时刘镇禄是个木讷的中年人,人们这样一说,刘镇禄就生气了,遇到这鸟叫,就用石头打。一打,鸟一飞,声音比刚才还大,还是:“狗样的刘镇禄,不吃菜糊涂!”
  秋天来时,这鸟就飞走了,春天又来。刘镇禄气了半辈子。去年我回老家还听见这鸟叫,问父亲:“刘镇禄呢?”父亲说:“过世了。”
  这鸟到底叫什么?不清楚,可在我老家,大家还是以为它在骂刘镇禄呢。也许再过许多年,人们还这样认为,这有点像是纪念。
  这年夏天,母亲给了我一个细竹竿,让我赶鸟。架子上晒着新做的棉絮,我坐在院子里,像个稻草人般默不作声。喜鹊用力地啄在温暖的棉絮上,我坐在那里,看着它啄,然后看着它衔着一团白棉絮飞走。
  高高的椿树上,它的巢很漂亮。它站在巢上说:“家!”我想象着那些棉絮被它铺在巢里,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窝小喜鹊。
  如果站在它们的巢上,可以看见我祖母的坟墓,青黄的麦浪拥着她。鸟这样叫:“算黄算割。”鸟这样叫:“接姑婆回来过端阳。”
  那是一个明亮的午后,我看着鸟,鸟看着我,互不相识,相安无事。
  (史顺利摘自《精品阅读》)
其他文献
朋友的“温度”    人们经常把“朋友”与幽默、忠诚和机智联系起来,现在,“朋友”又多了一个优点。科学家发现,站在挚友身边,感觉就像冬天的时候裹在羽绒被里一样温暖。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自己喜欢的人站在一起,即便中间隔了有半米多远,你也至少能感觉暖和2摄氏度,而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站在一起会感觉比较冷。这项研究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喜欢用“冷”之类的词描述我们不喜欢的人,而使用“温暖
期刊
展望未来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展望未来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即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但那自由的想象就足以令人开心了。琳达阿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期望,那么他也就永远都不会感到失望,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但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失望而放弃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那么,人生也将变得毫无乐趣可言。   ——(加拿大)露西·蒙歌玛莉《期望》    相遇和命运  茫茫人海里,你遇见了这
期刊
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她曾主编
期刊
朋友老张是一名人口普查员。他已经参加了四次人口普查,每次参加人口普查,他都用专门的本子,详细地记载下自己的工作经过——  1982年5月18日。吃过晚饭,按照计划,我上一个居委会的12号楼摸底。这是一幢三层的老居民楼。从楼下看,204室的灯是亮着的,我决定就从这家开始。一敲,门就开了,是个中年男人。一听我是人口普查员,他热情地邀请我进屋慢慢谈。他的妻子闻声从厨房走出来,给我倒了一杯凉开水。很快表格
期刊
我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但是我性格中也有很理想化的东西,受各方面的制约,客观条件达不成,只能曲线救国,慢慢来,一步步走。五年十年之后,再回头看看我们给中国出版界带来了什么,不一定是好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坏的,但是至少做出了一些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这是我对自己深信的一点。   几年前我想做杂志,我就铆了心思做杂志。我想做我就去做到最好,包括我写《小时代》,我不管别人说它是不是很拜金,充斥着名
期刊
都说天底下最疼孩子的是妈妈,可今天的妈妈知道孩子哪儿疼吗?   有一天,我忽然听见孩子背地里扎堆喊“疼”!  “父母皆祸害”——说得耸人听闻,而参与这网络论坛的孩子,一下子冒出来好几万。  “祸害”一词,我起先以为是网络小孩的雷人语录,再一想,妈妈们需要反思“祸害”的源头。孩子感觉到疼,妈妈却弄不清疼的来处,妈妈疼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存在严重错位?当众人都在批评现行的教育体制时,孩子则提醒我们,需要面
期刊
【主题感言】  特约主持:刘洋  ★改变很难,亦很容易。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轻轻地跨出一步,顷刻间日月换新天,山重水复移作了柳暗花明;说它难,是为那山重水复,并非路障,是心障。  ★人们往往可以鼓起面对世界的勇气,却无力面对自己的心。就如那枚在手心颤颤浸了几十年汗湿也不敢佩戴的耳钉;就如一段走成习惯却当成了宿命的感情;就如世人眼中绚丽的光环,或许只日复一日地装耀着你眼底的残生。  ★不必担心后
期刊
王国华,笔名易水寒。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五毛钱,吵半天》、《微笑是一种力量》、《推开虚掩的门》、《等待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走》、《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万人围着二人转》、《学林碎话》等作品集。    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自我。  一个曾经豪放不羁的人,一个目前循规蹈矩的人;一个曾经以文学为终生梦想的人,一个今天靠写字养家糊口的人;一个唯唯诺诺、心慈面软、听不得别人哭泣的人,一个心中爱恨激荡、偶尔爆发的
期刊
记得在我8岁时,我喜欢坐在厨房的餐桌边,静静地看妈妈准备晚餐。在做饭前,她总是先把手上的银结婚戒指摘下来,小心地放在餐桌上。我印象中很特别的一个周末,父亲把一枚璀璨夺目的钻戒送给母亲,以取代那个从他们学生时代就戴在她手上的普通戒指。  “您为什么不戴您的新钻戒?”我问母亲,“难道您不喜欢它?”  “我当然喜欢。”她回答。  “它很漂亮!但是我的手太丑了,戴上钻戒只会招惹人注意它。”  “丑?”  
期刊
车子在还发着微光的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透过车窗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萨拉,千万不能碰这盏灯,你一定要记住。”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