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未来进口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国际经济形势
1、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进一步深入发展
过去30年中,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全球化进程仍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WTO报告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贸易限制和投资限制措施,全球贸易投资规模已恢复稳定增长趋势。据统计,2010年全球贸易额增长率高达12.4%,跨国投资规模则增长了13%。
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推动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全球各国适度扩大进口创造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6月份的预测,未来两年内全球贸易额仍将保持8%左右的较高增长率,发展中国家进口额增速将高于发达国家。
2、全球經济失衡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有很大关系。金融危机后,大多数国家认识到过去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纷纷通过主动、被动的方式调整。美国出台了系统的重振制造业战略框架,力争在5年内将其出口规模扩大1倍;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则更为注重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再平衡曲折发展时期。
但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一方面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彻底改变过度消费和进口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彻底改变过度储蓄和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改变客观上会扩大中国进口的规模,对利用进口弥补国内短缺要素,提升居民福利有积极作用。但恢复贸易平衡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环节,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需要各有关国家共同努力,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将显著强于金融危机前
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各国政府努力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采取的限制贸易和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此起彼伏,呈现不断加强之势。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报告统计,自2008年11月华盛顿20国集团(G20)峰会到2009年11月的一年中,各国政府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累计达297项,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1项以上的措施被提出。
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最大,经济复苏进程相对缓慢,同时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在西方政治框架下,部分利益集团、尤其是一些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利益集团,由于受冲击严重、恢复更为困难等,对政府施加很大压力。因此,未来发达国家仍有较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发展中国家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但面临中长期工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任务,加之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同质性相对较强,彼此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也将显著加强。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加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有可能进一步加强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以维持其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对我国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最终带动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目前全球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产业很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均显著增加。
在跨国公司主导全球贸易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对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进行拆分,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整体来看,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仍主要处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制造环节,客观上会推动相关新兴产业上游产品(如关键零部件)进口规模的增加。
5、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震荡的风险依然存在
自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供求关系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因素,二是全球流动性状况对大宗商品价格有重要影响,三是难以预料的各种突发事件仍将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从中长期看,上述三方面因素仍将支持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我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仅铁矿石、原油和铜3类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额已占总进口额的20%以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会长期影响我国的进口成本,我国在长期内将面临较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国内经济形势
1、我国经济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
首先,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很低,未来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次,我国目前城镇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的动力支持。第三,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也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外部支撑。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将会扩大我国对外部商品的需求,从而对我国进口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积累,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我国进一步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3、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进一步增强。2011年4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52:1,较2010年初升值了4.4%。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形势下,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在跨境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融资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并有望在对外直接投资、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201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高达5063.4亿元,为2009年的141倍。从长期看,我国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这些因素客观上有助于推动进口增加,缓解贸易失衡。
4、国内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将进一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在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的逐渐上升,我国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将有所削弱,迫使我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从产业结构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明显上升;在产业内部,企业将更倾向于依靠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以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支持政策力度的加强,自主创新将在我国产业升级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仍明显逊色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新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需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剧,有利于扩大技术类产品进口。
5、能矿类大宗商品仍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将进一步推进,重化工业仍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单位经济增长消耗的能源资源规模将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对能矿类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不但不会显著下降,反而可能进一步上升。
在部分大宗商品领域,我国是主要的进口国。对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将会使我国更为依赖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我国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6、消费结构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長期以来,我国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占据1/3左右的比重,而医疗、服务、娱乐等服务类商品和中高端消费品所占比重较低。但随着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将显著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中低收入居民仍以低端消费品和食品消费为主;高收入者的消费结构中,服务类商品和中高端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大量高收入消费者出国购买高端消费品的现象。
在大多数低端消费品领域,我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发达国家在中高端消费品的生产和营销领域较我国更具比较优势。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要求我国适度扩大消费品,包括中高端消费品的进口。
二、未来我国进口的发展趋势
(一)进口增速将高于出口,有助于实现贸易平衡目标
影响我国进口规模的主要有三个因素:我国经济增长率、汇率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对资源类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我国大宗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也将增加我国进口成本;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有利于降低进口品的人民币价格,有利于扩大进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的汇率风险。因此,“十二五”时期内我国进口增长速度很可能高于出口增长速度。
(二)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与一般贸易不同,加工贸易从本质上是欧美跨国资本和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结合,其进口商品用于出口。“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逐渐减弱,欧美跨国公司将制造业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步伐很可能要慢于金融危机爆发前,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将有所降低。另外,由于我国制造能力的增强,加工贸易中国内增值部分也在不断增加。
(三)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口规模将显著增长,技术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求,也有助于加强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比较优势逐渐由普通劳动力向资本和技术转移,跨国公司将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零部件生产和研发环节向我国转移的趋势逐渐加强,也有利于扩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
(四)进口对部分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明显加强
目前我国汽车、航空、计算机等重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能够有效地弥补国内研发力量较弱的不足,实现“干中学”效应,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目标。如,汽车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在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等方面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并逐步实现应用。如,电动汽车将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产业链,会扩大上述领域的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需求。计算机产业明确提出,将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性和发展潜力的产品,利用国内充裕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和再创新,并重视对国外先进企业的研发建设、管理体系、以及国际化运作经验的学习,综合提高国内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航空制造业,未来对高精尖的设备、仪器和软件,尤其注重飞机制造核心技术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
(五)大宗商品仍将在我国进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资源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2011年一季度,我国石油和铁矿石进口量分别高达6314万吨和17717万吨,同比增长11.4%和14.3%。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将增加我国的进口成本。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和铁矿石平均价格分别上升了20.8%和60.8%,进口成本上升幅度明显。
(六)我国进口分散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未来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仍处于明显的比较优势地位,资源密集型国家在资源领域仍具有垄断地位,而随着未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各大新兴市场国家在部分领域也将具有自身的独特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合作格局将更为错综复杂,我国进口将由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格局转向发达国家、资源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并重的格局,进口分散度将明显上升。
特别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东亚区域,特别是东盟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明显上升。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之后,当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规模1545.7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44.8%,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2.2%,均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一季度中国从东盟进口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同比增速达27.3%。“十二五”期间,随着东亚区域内贸易壁垒的进一步降低,特别是“10+3”自由贸易区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东盟在我国进口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七)消费品进口规模将适度增长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将日趋多元化,低、中、高端消费品的需求量均会明显上升。在玩具、服装等低档劳动密集型消费品领域,由于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已经开始较我国具有优势,因此我国进口规模将会适度增长。而在高档消费品领域,由于我国国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消费品,因此我国的进口规模也会有所增加,其增速甚至可能高于消费品进口的平均增速。
(李大伟,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一)国际经济形势
1、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进一步深入发展
过去30年中,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全球化进程仍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WTO报告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贸易限制和投资限制措施,全球贸易投资规模已恢复稳定增长趋势。据统计,2010年全球贸易额增长率高达12.4%,跨国投资规模则增长了13%。
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推动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全球各国适度扩大进口创造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6月份的预测,未来两年内全球贸易额仍将保持8%左右的较高增长率,发展中国家进口额增速将高于发达国家。
2、全球經济失衡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有很大关系。金融危机后,大多数国家认识到过去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纷纷通过主动、被动的方式调整。美国出台了系统的重振制造业战略框架,力争在5年内将其出口规模扩大1倍;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则更为注重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再平衡曲折发展时期。
但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一方面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彻底改变过度消费和进口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彻底改变过度储蓄和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改变客观上会扩大中国进口的规模,对利用进口弥补国内短缺要素,提升居民福利有积极作用。但恢复贸易平衡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环节,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需要各有关国家共同努力,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将显著强于金融危机前
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各国政府努力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采取的限制贸易和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此起彼伏,呈现不断加强之势。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报告统计,自2008年11月华盛顿20国集团(G20)峰会到2009年11月的一年中,各国政府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累计达297项,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1项以上的措施被提出。
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最大,经济复苏进程相对缓慢,同时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在西方政治框架下,部分利益集团、尤其是一些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利益集团,由于受冲击严重、恢复更为困难等,对政府施加很大压力。因此,未来发达国家仍有较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发展中国家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但面临中长期工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任务,加之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同质性相对较强,彼此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也将显著加强。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加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有可能进一步加强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以维持其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对我国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最终带动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目前全球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产业很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均显著增加。
在跨国公司主导全球贸易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对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进行拆分,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整体来看,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仍主要处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制造环节,客观上会推动相关新兴产业上游产品(如关键零部件)进口规模的增加。
5、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震荡的风险依然存在
自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供求关系仍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基本因素,二是全球流动性状况对大宗商品价格有重要影响,三是难以预料的各种突发事件仍将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从中长期看,上述三方面因素仍将支持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我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仅铁矿石、原油和铜3类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额已占总进口额的20%以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会长期影响我国的进口成本,我国在长期内将面临较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国内经济形势
1、我国经济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
首先,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很低,未来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次,我国目前城镇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的动力支持。第三,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也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外部支撑。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将会扩大我国对外部商品的需求,从而对我国进口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积累,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我国进一步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3、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进一步增强。2011年4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52:1,较2010年初升值了4.4%。在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形势下,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在跨境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融资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并有望在对外直接投资、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201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高达5063.4亿元,为2009年的141倍。从长期看,我国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这些因素客观上有助于推动进口增加,缓解贸易失衡。
4、国内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将进一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在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的逐渐上升,我国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将有所削弱,迫使我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从产业结构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明显上升;在产业内部,企业将更倾向于依靠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以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支持政策力度的加强,自主创新将在我国产业升级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仍明显逊色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新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需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剧,有利于扩大技术类产品进口。
5、能矿类大宗商品仍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将进一步推进,重化工业仍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单位经济增长消耗的能源资源规模将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对能矿类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不但不会显著下降,反而可能进一步上升。
在部分大宗商品领域,我国是主要的进口国。对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将会使我国更为依赖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我国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6、消费结构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長期以来,我国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占据1/3左右的比重,而医疗、服务、娱乐等服务类商品和中高端消费品所占比重较低。但随着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消费需求将显著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中低收入居民仍以低端消费品和食品消费为主;高收入者的消费结构中,服务类商品和中高端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大量高收入消费者出国购买高端消费品的现象。
在大多数低端消费品领域,我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发达国家在中高端消费品的生产和营销领域较我国更具比较优势。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要求我国适度扩大消费品,包括中高端消费品的进口。
二、未来我国进口的发展趋势
(一)进口增速将高于出口,有助于实现贸易平衡目标
影响我国进口规模的主要有三个因素:我国经济增长率、汇率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对资源类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我国大宗商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也将增加我国进口成本;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有利于降低进口品的人民币价格,有利于扩大进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的汇率风险。因此,“十二五”时期内我国进口增长速度很可能高于出口增长速度。
(二)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与一般贸易不同,加工贸易从本质上是欧美跨国资本和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结合,其进口商品用于出口。“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逐渐减弱,欧美跨国公司将制造业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步伐很可能要慢于金融危机爆发前,加工贸易进口所占比重将有所降低。另外,由于我国制造能力的增强,加工贸易中国内增值部分也在不断增加。
(三)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口规模将显著增长,技术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求,也有助于加强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比较优势逐渐由普通劳动力向资本和技术转移,跨国公司将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零部件生产和研发环节向我国转移的趋势逐渐加强,也有利于扩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
(四)进口对部分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明显加强
目前我国汽车、航空、计算机等重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能够有效地弥补国内研发力量较弱的不足,实现“干中学”效应,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目标。如,汽车产业将在“十二五”时期在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等方面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并逐步实现应用。如,电动汽车将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产业链,会扩大上述领域的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需求。计算机产业明确提出,将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性和发展潜力的产品,利用国内充裕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和再创新,并重视对国外先进企业的研发建设、管理体系、以及国际化运作经验的学习,综合提高国内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水平。在航空制造业,未来对高精尖的设备、仪器和软件,尤其注重飞机制造核心技术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
(五)大宗商品仍将在我国进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资源的需求量仍将持续增长。2011年一季度,我国石油和铁矿石进口量分别高达6314万吨和17717万吨,同比增长11.4%和14.3%。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将增加我国的进口成本。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和铁矿石平均价格分别上升了20.8%和60.8%,进口成本上升幅度明显。
(六)我国进口分散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未来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仍处于明显的比较优势地位,资源密集型国家在资源领域仍具有垄断地位,而随着未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各大新兴市场国家在部分领域也将具有自身的独特比较优势,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合作格局将更为错综复杂,我国进口将由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格局转向发达国家、资源型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并重的格局,进口分散度将明显上升。
特别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东亚区域,特别是东盟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明显上升。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之后,当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规模1545.7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44.8%,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2.2%,均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一季度中国从东盟进口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同比增速达27.3%。“十二五”期间,随着东亚区域内贸易壁垒的进一步降低,特别是“10+3”自由贸易区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东盟在我国进口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七)消费品进口规模将适度增长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将日趋多元化,低、中、高端消费品的需求量均会明显上升。在玩具、服装等低档劳动密集型消费品领域,由于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已经开始较我国具有优势,因此我国进口规模将会适度增长。而在高档消费品领域,由于我国国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消费品,因此我国的进口规模也会有所增加,其增速甚至可能高于消费品进口的平均增速。
(李大伟,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