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士绅研究综述(2000年~2013年)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江西士绅阶层的研究着眼于士绅阶层在社会及历史大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并形成了许多论著和成果。
  一、江西士绅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研究
  在《清代江西宾兴组织探析》及《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以晚清至民国江西南康宾兴会为例的分析》这两篇文章中,杨品优从嘉庆、道光年间大量兴起的由士绅主导的宾兴组织入手,揭示出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地方社会权利的博弈;邓爱红的《明清江西新建县在北京的会馆考述》一文考证了北京新建会馆的资金来源和日常运作,指出官绅的捐助使得科举文化得以兴盛;在《清朝嘉庆年间地方学额纷争处理及其影响》及《学额纷争、移民族群和法律实践:以嘉庆朝广东新安县和江西万载县为例》两篇文章中,杨歌通过学额分配问题的研究,探讨了土、客籍精英阶层及其家族对于文化权利的保卫和争夺问题;林容、王栋的《民初江西捐资办学的特点和影响》探讨了在公立学校寥寥无几的民国初期,江西士绅阶层慷慨解囊,捐资办学,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为百废待兴的社会积蓄了人才;罗艳春通过《教育、族群与地域社会——清中叶江西万载书院初考》和《教育、宗族与地域社会——清中叶江西万载书院再考》两篇文章,层层分析了江西万载地区书院的兴办事物在土客之间、官绅之间、宗族之间形成的多重矛盾,揭示了本地士绅阶层对于文化权利的固守及外来士绅阶层对于文化权利的争夺问题;廖华生在《官府、士绅与庙学的修建——明清时期婺源庙学的个案考察》中考察了婺源地区庙学修建模式的嬗变,揭示出绅权在博弈中不断壮大的趋势。
  二、研究江西革命史的新角度
  随着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士绅阶层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在革命年代的活动成为革命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蔡晓荣、张英明在《江西士绅与太平天国运动》中阐述了官府、士绅和太平军之间复杂的关系,认为太平军对地方士绅阶层的打压与官府对士绅阶层的拉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蔡晓荣在《传统士绅与社会剧变——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西士绅为考察中心》中探讨了江西士绅阶层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分化及革命大潮与士绅、家国命运的相互关系;王才友在《从吉安城的占领看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失败——基于民国江西报刊、台北“国史馆”的档案史料及地方史资料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国民党失去吉安的原因在于“邓英得不到基层社会,包括县政府及地方绅民的支持”;张弛在《论红军主力转移后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动——以湘赣边界为中心》中讨论了红军战略转移之后,国民党企图利用地方权力体系的重建来恢复社会秩序;许金华的《基层“清党”:阶级与非阶级的对抗——基于以江西赣南为中心的分析》以“清党”入手,讨论了国家与地方以及基层权力网络的纷争;廖华生在《士绅阶层地方霸权的建构和维护——以明清婺源的保龙诉讼为考察中心》中研究了诉讼案件下错综复杂的权利网络。
  三、对江西士绅在公共领域的作用研究
  饶伟新在《同姓联宗与地方自治——清末民国时期江西地方精英的文化策略》中探讨了“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清末民初的新式地方政治精英的同姓联宗活动对于地方政治近代化进程发展的影响”;李晓方的《崇文向学与尚武好斗——明清历修‘赣州府志’对赣南民风的表达》通过对地方志中赣州民风的解读,映射出“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精英与民众以及土著与移民之间的诸多权力关系和利益诉求,具有多元话语的特征”的地域特色;李晓方、温小兴的《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与政府控制》解读了民间信仰在地方政府对乡村社会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施由明的《清代江西的乡绅与县域社会建设——以万载县为例》分析了乡绅在清代的县域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魏幼红的《官绅之间:试论明清时期江西府县城的“城门事件”——以吉安府城南门改建为中心》揭示了“社会文化权力与国家政治权力之间的争夺”。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生也为江西士绅阶层与地方社会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厦门大学李平亮的《明清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1550年~1910年)》、江西师范大学翟岩的《清代江西建昌府士绅与地方公共事务》、复旦大学张磊的《明清江西新设县厅研究》等。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多年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当做最大的民生来抓。其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等,且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教育工作综合考评先进区。那么,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区教育局局长欧阳自通。  记者: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有“千里赣江第一城”的美誉,蕴含着丰富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作
本学期开学以来,笔者一直在研究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即把一个单元的内容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预习、整体展示和整体反馈。如何把几篇不同作家、不同时代和不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准学习的切入点,成为教师备课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中笔者发现,“求同赏异”能有效地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发现异同、鉴赏精妙,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单元整合,重新梳理教材
女子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几千年来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顽症。梁启超先生曾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随着中国社会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女子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取得了很多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挑战。  当前,中学的女子德育低效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生态意义上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例,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爱国主义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做好初高中教学过渡衔接的重要手段。《集合》是高中数学的第一章内容,也是初高中教学过渡的关键性章节。因此,在《集合》这章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他们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达到化难为易、
一、试卷命题要注重外表的美化,关注学生情感,力求体现人文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试卷命题应体现出人文关怀,消除学生紧张和恐慌的答卷心理,使学生感到题目既有趣又轻松,缩短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把测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因此在编制试卷时,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消除他们对测试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位称职的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目前,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紧张焦虑的心理  虽然我国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仍然停留在升学
作文,是学生以观察、思维为基础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又是学生用语言和文字反映认识、表达情感的创造性尝试。然而,大多数学生都害怕作文训练,对作文感到头疼。为尽快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读促写、以导促写、以改促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以读促写,品文章,悟写法,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在习作
净慧法师说:“暇,有两个含意。一是指有这个时间;二是指有这个因缘。”倘若有了这个时间,又有了这个因缘,那么就可以叫做有暇的人生;如果相反,既没有这个时间,又没有这个因缘,就叫做无暇的人生。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读“暇”字:“从日,从叚。‘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 借来的’。‘ 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在净慧法师看来,有暇才有学习与成长的发生。那“暇”和教育有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是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承办校,全校134个教学班中有8个是内地新疆高中班,包含16个民族在内的300多名新疆学生分布在学校四个年级中。学校以“尊重差异、融合认同、团结互助、共同发展”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努力促进民族团结教育。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学生处主抓,教学、科研、总务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