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园。毛泽东在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一诗中,对历史上有作为的五位帝王作了如下评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作为五位帝王之一,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卓然而见。
茂陵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距西汉的都城长安约40 公里,地处今陕西省兴平市东。
在汉代此地属于槐里县之茂乡,汉武帝营建寿陵(古代皇帝生前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在下葬以前称为“寿陵”)时,按照传统的命名习惯,将陵园名称依所在的地名定为“茂陵”。
茂陵是汉代规模最大的皇陵,也是汉代最为著名的帝王陵墓,其浩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墓冢代表着博大精深的汉代文化和时代精神,两千年来令无数人为之向往、流连。
从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40 年)起,茂陵就开始修建,到公元前87 年汉武帝下葬,前后历时53 年,是西汉帝陵中营建时间最长的陵园,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营建时间最长的。据文献记载,汉武帝下葬时,陵园里栽种的树木已经是一人合抱了!
陵园内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陵园中央的巨大的封土堆。封土堆全部用夯土筑成,形状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为方形,底部边长235 米,顶部边长40 米,现高46.5 米,总土方量将近300 万立方米。参考汉代当时的建筑技术,仅仅只是修筑封土堆就需要2 万人干上两年时间,可见茂陵工程量之巨大!
整座陵园的形状为方形,东西长430 米,南北长414 米,四周有围墙环绕,在围墙中间设置有阙门。据史籍描写,茂陵陵园除内城外还有外城,外城四周亦设有城门。现在这些建筑都无任何地面遗迹可寻了。
陵园内最为重要的建筑是封土堆下的地宫,这里是安放皇帝遗体的地方,位于封土堆底部中间处。据史籍描写,地宫四面各设置一条墓道,墓道门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贼。墓室内置梓木做的棺材,周围以整齐的条形柏木堆砌围绕,四周再填充细沙,利用沙子的流动性防盗。
西汉天子将天下赋税的1/3 用于修建陵墓,因此墓室内放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据说汉武帝下葬时,其陪葬品多得都放不进去了。地宫中的稀世珍宝吸引了天下无数贪财者的目光,使陵墓成为历来盗墓者的目标。汉武帝去世后4 年,墓室中的玉箱、玉杖就被人盗出,在长安街上出售。
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茂陵被掘开,数以千万计的起义军搬运数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
到西晋时,“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茂陵珍宝再次散落四方。这些大概是汉武帝生前始料未及的。
建筑帝陵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供后人祭祀。
汉代各个帝陵中均有陵庙、寝殿、便殿等礼制性建筑,不同的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建筑物中举行。茂陵陵园周围原有富丽堂皇的陵庙、寝殿、便殿等建筑物,现在都无遗迹可寻了。
西汉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就是皇帝与皇后埋葬在同一个陵区,但在不同的墓室。皇后陵位于帝陵附近,规模较帝陵小,有些拥有独立的陵园。茂陵西北部525 米处有一座封土堆,当地百姓称为“磨子陵”,专家认为该墓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墓。
西汉11 座帝陵中有7 座设置有陵邑,这种制度始于秦始皇帝陵。陵邑是帝陵旁的中型城市,在当时有三方面的作用:供奉陵园,主要是为陵园的日常维护与各种活动供给钱财;迁徙地方豪强大族,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中央政权;在都城长安附近形成多个卫星城,对都城起到屏障作用。茂陵的陵邑遗址位于汉武帝陵园东南1公里处。
西汉时期,皇帝为了不使自己死后在“地下世界”里孤单寂寞,在规划陵园时往往在陵园的东部预留一定的区域作为陪葬墓区,并以恩赐的方式赏给当朝的功臣权贵们,使他们在死后仍然能够陪伴左右。当时能够得到皇帝恩赐,在皇家陵园占有一席之地安放终身,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有人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在帝陵陪葬墓区购买墓地。曾经身为汉武帝朝中宰相的李蔡就因盗卖阳陵冢地被下狱,后自杀。
茂陵的陪葬墓主要分布在茂陵以东,陵园东司马道两侧,地面现存封土的陪葬墓有12 座,其中能够确定墓主人的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霍光墓和董仲舒墓。此外,据文献记载,陪葬茂陵的功臣权贵还有平阳公主、公孙弘、李延年、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及京兆尹曹氏等,这些人的墓由于史料中缺少准确位置记载,目前难以确定。
作为五位帝王之一,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卓然而见。
茂陵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原上,距西汉的都城长安约40 公里,地处今陕西省兴平市东。
在汉代此地属于槐里县之茂乡,汉武帝营建寿陵(古代皇帝生前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在下葬以前称为“寿陵”)时,按照传统的命名习惯,将陵园名称依所在的地名定为“茂陵”。
茂陵是汉代规模最大的皇陵,也是汉代最为著名的帝王陵墓,其浩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墓冢代表着博大精深的汉代文化和时代精神,两千年来令无数人为之向往、流连。
从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40 年)起,茂陵就开始修建,到公元前87 年汉武帝下葬,前后历时53 年,是西汉帝陵中营建时间最长的陵园,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营建时间最长的。据文献记载,汉武帝下葬时,陵园里栽种的树木已经是一人合抱了!
陵园内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陵园中央的巨大的封土堆。封土堆全部用夯土筑成,形状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为方形,底部边长235 米,顶部边长40 米,现高46.5 米,总土方量将近300 万立方米。参考汉代当时的建筑技术,仅仅只是修筑封土堆就需要2 万人干上两年时间,可见茂陵工程量之巨大!
整座陵园的形状为方形,东西长430 米,南北长414 米,四周有围墙环绕,在围墙中间设置有阙门。据史籍描写,茂陵陵园除内城外还有外城,外城四周亦设有城门。现在这些建筑都无任何地面遗迹可寻了。
陵园内最为重要的建筑是封土堆下的地宫,这里是安放皇帝遗体的地方,位于封土堆底部中间处。据史籍描写,地宫四面各设置一条墓道,墓道门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贼。墓室内置梓木做的棺材,周围以整齐的条形柏木堆砌围绕,四周再填充细沙,利用沙子的流动性防盗。
西汉天子将天下赋税的1/3 用于修建陵墓,因此墓室内放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据说汉武帝下葬时,其陪葬品多得都放不进去了。地宫中的稀世珍宝吸引了天下无数贪财者的目光,使陵墓成为历来盗墓者的目标。汉武帝去世后4 年,墓室中的玉箱、玉杖就被人盗出,在长安街上出售。
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茂陵被掘开,数以千万计的起义军搬运数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
到西晋时,“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茂陵珍宝再次散落四方。这些大概是汉武帝生前始料未及的。
建筑帝陵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供后人祭祀。
汉代各个帝陵中均有陵庙、寝殿、便殿等礼制性建筑,不同的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建筑物中举行。茂陵陵园周围原有富丽堂皇的陵庙、寝殿、便殿等建筑物,现在都无遗迹可寻了。
西汉实行帝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就是皇帝与皇后埋葬在同一个陵区,但在不同的墓室。皇后陵位于帝陵附近,规模较帝陵小,有些拥有独立的陵园。茂陵西北部525 米处有一座封土堆,当地百姓称为“磨子陵”,专家认为该墓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墓。
西汉11 座帝陵中有7 座设置有陵邑,这种制度始于秦始皇帝陵。陵邑是帝陵旁的中型城市,在当时有三方面的作用:供奉陵园,主要是为陵园的日常维护与各种活动供给钱财;迁徙地方豪强大族,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中央政权;在都城长安附近形成多个卫星城,对都城起到屏障作用。茂陵的陵邑遗址位于汉武帝陵园东南1公里处。
西汉时期,皇帝为了不使自己死后在“地下世界”里孤单寂寞,在规划陵园时往往在陵园的东部预留一定的区域作为陪葬墓区,并以恩赐的方式赏给当朝的功臣权贵们,使他们在死后仍然能够陪伴左右。当时能够得到皇帝恩赐,在皇家陵园占有一席之地安放终身,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有人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在帝陵陪葬墓区购买墓地。曾经身为汉武帝朝中宰相的李蔡就因盗卖阳陵冢地被下狱,后自杀。
茂陵的陪葬墓主要分布在茂陵以东,陵园东司马道两侧,地面现存封土的陪葬墓有12 座,其中能够确定墓主人的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霍光墓和董仲舒墓。此外,据文献记载,陪葬茂陵的功臣权贵还有平阳公主、公孙弘、李延年、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及京兆尹曹氏等,这些人的墓由于史料中缺少准确位置记载,目前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