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個“涨”字贯穿了2010年我国全年的经济生活,多项经济指标都集中说明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异常之大。通货膨胀造成社会各方面对其怨声载道,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民群众对治理通胀的呼声很高。治理通胀不能单纯为治理而治理,我们的目标是该怎么治理才能既降低通货膨胀率,又能实现或者维持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即避免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尤其应当注意防范经济出现停滞性通货膨胀。停滞性通货膨胀又称滞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刹车’踩得过紧过狠,将压制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就业。一边要治理通胀,一边要防范经济陷入滞涨,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难题。
一、面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需要我们运用综合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同时要注意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2009年以来,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的农产品价格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侃市场”词汇在彰显网民智慧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疯狂地飙升,部分商品的零售价格呈现轮番上涨的态势。所以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认为: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新问题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成本推进型的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来自各种成本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成本上升。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攀升。而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也使成本增加。
成本推进型通胀很容易转变成停滞性通货膨胀。例如原材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以此为原料的厂商无法对此立即作出反应,提高自己出厂产品价格,加上政府为治理通胀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银行信贷紧张,在高成本和资金紧张的双重压力下,众多生产链上的厂商很可能无法生存,只好减产或限产,并解雇工人,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面对成本推进型通胀转变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我们主要应做好以下几各方面的事情:
1.要运用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抑制通胀。在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中,利率和汇率是非常重要的价格型工具,它们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各种传导机制中,利率都是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不管是货币渠道、信贷渠道,还是汇率渠道、资本市场渠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由利率变动再影响贷款、汇率、股票价格,社会财富,因此引起投资变动,最终影响产出。
提高利率一直被认为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剂“良药”。针对较为严峻的通胀压力,从2010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四次加息和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密集货币政策的调控下,中国政府对流动性的管理正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0%的历史高位。货币增长量增长速度也在明显减慢,2月末中国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5.7%,较1月末的17.2%进一步接近中国政府提出的16%的年度目标。
2.货币政策仍应总体适度从紧。总体适度从紧:央行将M1、M2和信贷增长控制在“货币信贷政策箱”以内,即经济增长 9%,物价上涨3% -5%,M1、M2和信贷增长为 12%—20%以内,低于12%适度放(下转第72页)(上接第59页)松,接近20%适度从紧。
3.松紧搭配,供求双重调控,重点扶持三农和服务业,增加农产品和原材料的供给。松紧搭配:对房地产、基建投资以及部分加工业从紧,防止虚假投资需求和投资泡沫:对钢材、水泥、汽车等也适度从紧,防止其过分超前;对“三农”和服务业适度放松,以此增加粮棉油农产品的供给,缓解就业压力。
供求双重调控:在供给方面包括减税,增加补贴;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采取价格控制,增加农副产品的供给,以及服务业的供给;同时,适度增加进口,从国际市场增加国内供给。在需求方面,央行继续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对第二产业以及引起投资过热的信贷需求要分类控制,同时发挥利率等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应当注重在引导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发展上下功夫,对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同时采用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一方面对住房装修、家用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也应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相互配合,策略运用
货币政策在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有其局限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涨”更多地采用财政政策效果会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那就应配合采用一些宽松的财政政策,使众多企业在国家治理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形势下可以缓解资金紧张,成本增加的难题。货币的紧缩政策落实起来也不能一刀切,不能不区分行业和对象,而应该区别对待。拿厉以宁教授的话说,就是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松紧搭配”可能更加有效。“松紧搭配”是指:在货币政策抽紧的同时,财政政策不妨松一些;在财政政策抽紧的同时,货币政策不妨松一些。即使是货币或财政政策本身,也可以实行“松紧搭配”。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双紧”是非到万不得已时才采取的措施,一定要慎之又慎。
(作者单位:洛阳市财经学校)
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尤其应当注意防范经济出现停滞性通货膨胀。停滞性通货膨胀又称滞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刹车’踩得过紧过狠,将压制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就业。一边要治理通胀,一边要防范经济陷入滞涨,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难题。
一、面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需要我们运用综合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同时要注意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2009年以来,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的农产品价格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侃市场”词汇在彰显网民智慧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疯狂地飙升,部分商品的零售价格呈现轮番上涨的态势。所以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认为: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新问题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成本推进型的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来自各种成本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成本上升。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攀升。而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也使成本增加。
成本推进型通胀很容易转变成停滞性通货膨胀。例如原材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以此为原料的厂商无法对此立即作出反应,提高自己出厂产品价格,加上政府为治理通胀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导致银行信贷紧张,在高成本和资金紧张的双重压力下,众多生产链上的厂商很可能无法生存,只好减产或限产,并解雇工人,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面对成本推进型通胀转变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我们主要应做好以下几各方面的事情:
1.要运用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抑制通胀。在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中,利率和汇率是非常重要的价格型工具,它们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各种传导机制中,利率都是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不管是货币渠道、信贷渠道,还是汇率渠道、资本市场渠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由利率变动再影响贷款、汇率、股票价格,社会财富,因此引起投资变动,最终影响产出。
提高利率一直被认为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剂“良药”。针对较为严峻的通胀压力,从2010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四次加息和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密集货币政策的调控下,中国政府对流动性的管理正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0%的历史高位。货币增长量增长速度也在明显减慢,2月末中国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5.7%,较1月末的17.2%进一步接近中国政府提出的16%的年度目标。
2.货币政策仍应总体适度从紧。总体适度从紧:央行将M1、M2和信贷增长控制在“货币信贷政策箱”以内,即经济增长 9%,物价上涨3% -5%,M1、M2和信贷增长为 12%—20%以内,低于12%适度放(下转第72页)(上接第59页)松,接近20%适度从紧。
3.松紧搭配,供求双重调控,重点扶持三农和服务业,增加农产品和原材料的供给。松紧搭配:对房地产、基建投资以及部分加工业从紧,防止虚假投资需求和投资泡沫:对钢材、水泥、汽车等也适度从紧,防止其过分超前;对“三农”和服务业适度放松,以此增加粮棉油农产品的供给,缓解就业压力。
供求双重调控:在供给方面包括减税,增加补贴;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采取价格控制,增加农副产品的供给,以及服务业的供给;同时,适度增加进口,从国际市场增加国内供给。在需求方面,央行继续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对第二产业以及引起投资过热的信贷需求要分类控制,同时发挥利率等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应当注重在引导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发展上下功夫,对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同时采用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一方面对住房装修、家用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也应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相互配合,策略运用
货币政策在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有其局限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涨”更多地采用财政政策效果会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那就应配合采用一些宽松的财政政策,使众多企业在国家治理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形势下可以缓解资金紧张,成本增加的难题。货币的紧缩政策落实起来也不能一刀切,不能不区分行业和对象,而应该区别对待。拿厉以宁教授的话说,就是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松紧搭配”可能更加有效。“松紧搭配”是指:在货币政策抽紧的同时,财政政策不妨松一些;在财政政策抽紧的同时,货币政策不妨松一些。即使是货币或财政政策本身,也可以实行“松紧搭配”。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双紧”是非到万不得已时才采取的措施,一定要慎之又慎。
(作者单位:洛阳市财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