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苦味肽的抑菌活性差异

来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中苦味肽的抑菌活性差异及其与不同微生物菌体蛋白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和位置信息.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牦牛乳硬质干酪中4种苦味肽RPKHPIK(RK7)、TPVVVPPFL (TL9)、VYPFPGPIPN (VN 10)和SLVYPFPGPIPN (SN 12)的分子特性,利用分子对接工具从分子层面研究肽的抑菌活性、研究肽段和不同菌体蛋白(大肠杆菌5BNS、金黄色葡萄球菌4ALM、沙门氏菌6CH3)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BIOPEP数据库比对表征肽段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RK7所带净电荷为3.1,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42.86%;TL9所带净电荷为0,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88.89%;VN10和SN12的疏水力矩分别为0.189和0.372,疏水性氨基酸比例为70.00%和66.67%.RK7和TL9均能和5BNS、4ALM、6CH3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构象,VN10和SN12仅能和4ALM、6CH3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构象;将RK7、TL9、VN10和SN12与抗菌肽数据库比对后发现RK7为抑菌活性已知的肽段,最高相似度为100%,TL9、VN10和SN12为潜在的具有抑菌活性的新型抗菌肽.结合肽段分子特性分析、分子对接和数据库比对预测4种苦味肽的抑菌活性,大肠杆菌抑制活性:RK7>TL9,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RK7>VN10>TL9>SN12,沙门氏菌抑制活性:RK7>TL9>VN10>SN12.该研究为分子层面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苦味肽结构特征及其抑菌活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大功率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尤其关注了齿槽转矩波动,提出了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丙二酰辅酶A是多种有价值化合物(包括食品、保健品等)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其合成已成为大肠杆菌中生产目标代谢物的潜在瓶颈.为解决其生物合成的瓶颈问题,作者通过CRISPR干扰(CRISPR interference,CRISPRi)促进丙二酰辅酶A的积累.首先,构建了丙二酰辅酶A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其快速、可视化的胞内测量.随后,构建了CRISPRi/ddCpf1系统,实现了基因转录的抑制,并尝试用ddCpf1(催化失活的Cpf1)和RNA聚合酶抑制蛋白Gp2融合表达(CRISPRi/ddCpf1-Gp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需求从吃饱求生存转变为吃好求健康,未来食品成为食品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以淀粉基食品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但淀粉基食品在人体内易消化后造成能量过剩,带来一系列亚健康问题.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改变淀粉及其部分降解产物分子结构或键型来降低其热量,同时还兼具益生功能,这有利于迎合未来大众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已成为未来食品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概述了淀粉改性产品种类及其生化特征和生理功能,并重点阐述了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可为进一
入侵检测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入侵者技术手段的升级,新一代的入侵检测系统中需要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检测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进程行为嵌入表示的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将计算机事件日志转化为系统日志对象连接图结构,并在该图上使用图神经网络框架进行顶点嵌入,从而得到计算机内进程行为的向量表达;在此基础上,建立多阶转移模型,为计算机描述整体的进程行为基线,并以偏离该基线的程度作为入侵行为检测的依据.经过多个攻击场景的验证,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多种入侵行为.
为实现T-2毒素的可视化毒性筛查,利用T-2毒素毒性通路中AP-1的关键靶点应答元件TRE与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启动子构建pcDNA3.1-TRE-mChenry荧光质粒,建立荧光HEK293细胞传感筛查模型;同时,为验证该细胞传感模型的适用性,对实际样品中残留的T-2毒素和T-2毒素的主要代谢产物HT-2毒素进行了毒性监测.结果 表明,T-2毒素刺激模式细胞8h时,细胞内的红色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值并趋于稳定.当T-2毒素质量浓度在1~25 ng/mL时,其与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为y=1
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二肽基肽酶-4(DPP-Ⅳ)抑制肽(IPQVS)的活性,评价了小肠吸收与降解作用对DPP-Ⅳ抑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IPQVS和其降解肽片段PQVS、QVS、VS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1.35±0.09)×10-6、(1.46±0.18)×10-6、(0.95+0.08)×10-6、(3.01+0.15)×10-6 cm/s.其中,IPQVS主要是通过胞吞的形式跨Caco-2细胞单层转运,IPQVS以剂量依赖型方式抑制Caco-2细胞单层中的DPP-Ⅳ活性,不会影
为探讨热处理后鲭鱼中异尖线虫幼虫能否被检测、幼虫残留体蛋白质是否被破坏及其对于消费者的致敏风险.选用高温灭菌和油炸两种高温加工方法处理异尖线虫体蛋白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基因变化,采用圆二色谱及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异尖线虫全虫体蛋白质变化情况,借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测定热处理过敏蛋白抗原性变化.结果 表明,高温热处理后,异尖线虫幼虫DNA和蛋白质被破坏,抗原性降低.高温灭菌处理60 min过敏蛋白抗原性下降98.2%.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热加工食品中
为获取一株有效降解环丙沙星的菌株,并探究其在降解过程中的降解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环丙沙星降解菌,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降解菌进行鉴定;并研究菌株活性、胞内外物质以及细胞壁对质量浓度为4μg/mL环丙沙星的降解作用.结果 表明,罗伊氏乳杆菌WQ-Y1在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下,降解率最高可达70.2%,其胞内物质、胞外物质以及细胞壁对环丙沙星的降解率分别为17.7%、23.4%和37.0%,远低于活菌的降解率.可见罗伊氏乳杆菌WQ-Y1对环丙沙星的物理吸
为了探究不同米蛋白组分与重金属铅(Pb2+)的结合规律,从动力学、热力学角度对3种水不溶性米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与Pb2+的结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3种蛋白质与pb2+的结合均很迅速,30 min即可达到反应平衡;醇溶蛋白对pb2+的结合能力最强,平衡结合量达20.54 mg/g;米蛋白与pb2+的结合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R2=0.980~0.995)要优于Freundlich模型(R2=0.847~0.987),说明两者结合以化学吸附为主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高耐热葡聚糖酶编码基因eglA6在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中的表达及重组酶性质为研究目的 .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系统,构建表达eglA6基因的重组菌K.Lactis GG799/pKLACl-eglA6 SL105,重组菌摇瓶发酵酶活达到23.0 U/mL.重组酶AnEglA6K表观相对分子质量为5.6×104,明显高于同一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产物.重组酶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75℃,在80℃时酶活半衰期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