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10-0042-05
  
  到20世纪末,区域经济理论已成为一个具有多个流派、多种观点组成的理论总汇,对指导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众多,但从区域发展理论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有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纳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1.1 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以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为代表。该理论从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假设出发,认为某一区域资本的回报率与该地区资本—劳动比(K/L)成反相关,而劳动回报率与该地区资本—劳动比(K/L)呈正相关。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劳动总是从低工资区域流向高工资区域,资本则总是从高工资区域向低工资区域流动,即要素报酬的地区差异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来达到平衡,因而区域增长是趋向均衡的。
  区域差异仅仅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这种失衡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和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瓶颈。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差异将自行消失。
  1.2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是主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理论。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赖宾斯坦在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之所以有些地区还停留在落后状态,是因为经济发展所受的刺激还小于“临界最小努力”,而某些地区经济能够实现持久性成长,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在过去的某一时点上接受了比“临界最小努力”更大的刺激。
  1.3 低水平陷阱理论
  纳尔森(1956)在其论文《不发达国家低水平陷阱理论》中提出了低水平陷阱理论。该理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瘤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4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1989)认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他认为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从供给的角度看,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 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1.5 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stein Redan,1943)在他的著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中提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资本形成是其立足点,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1.6 评析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的贡献有两方面:第一,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第二,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的缺陷如下:第一,均衡发展理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不发达区域来说,由于资本和资源的“瓶颈”,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第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第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2.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区域均衡理论产生之前,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差异将自动消失。20世纪50年代,针对区域均衡增长理论的不足,形成了一些关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的理论,这些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2.1 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2.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产生这种二元经济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这是某些区域如果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区际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会产生马太效应,使发展快的区域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区域发展更慢,从而逐步增大区际经济差距,形成区域性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工业总是先集中在少数区域,而余下的空间成为区域上不发达的边缘,空间组织上表现为“二元结构”或“核心—边缘结构”,即由先进的相应发达的核心区与落后的、不发达的边缘区组成的空间系统。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在循环和累积因果作用过程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中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spread effeet)和“回波效应”(back wash effeet)。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回波效应是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扩散效应的作用才会日益增强。因而,没有政府的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将不断扩大。
  2.1.2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这种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而低梯度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首先是高梯度区域应用先进技术,先发展一步,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区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有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处于二极梯度、三极梯度的低梯度区域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区域间的差距就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2.1.3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这一概念是50年代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首次提出来的。这一概念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他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三种类型。此时的增长极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J·B·Boundvil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称地域结构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Herch man)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e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eklingdown effeet)。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居主导地位,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他认为“通过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显示的市场力量,如果导致极化的暂时优势,周密的经济政策将会应运而生,以改变这种状态”。以上三种理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强调区域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其中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假说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分歧。他们都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大,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只不过缪尔达尔认为政府的干预是一个外生因素,而赫希曼认为审慎的政府干预是涓滴效应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所以把他们的假说合称为缪尔达尔·赫希曼假说(Myrdal·Herohman Prognosis)。
  2.2 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趋异的。这引起了理论界的一场争论,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是趋同还是趋异,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逊的著名论文《区域不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一个描述模型》发表之前,一直缺乏实证基础。1965年威廉逊受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的启发,用24个国家,1940—1961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分析,计算类型不同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短期与长期数列的区间不平等程度。他发现,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也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威廉逊再次就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今天这般。在一战前,欧洲和美洲的区际收入不均衡达到巅峰,类似今天的某些发展中国家。威廉逊的倒“U”型假说得到了许多研究成果的支持,它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共性。
  2.3 评析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贡献如下:第一,不平衡增长论强调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提出资源应合理配置这一重大课题,这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现状的,抓住了经济发展初期各种问题的关键。第二,不平衡增长既强调了经济计划的必要性,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第三,不平衡增长论提出的“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人们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认识一国的经济现状与特点,对于私人投资者和计划工作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工具。第四,不平衡增长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或新的思路,它告诉人们,各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或战略。缺陷如下:第一,不平衡增长理论低估了产业部门间不平衡增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或结构严重失衡;资源稀缺可能会产生垄断,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其市场残缺不全、价格刺激反应不够灵敏等问题。第三,该理论更多地关注结果——倒“U”的终点,忽略了从初始到成熟的这一过程中,地区差距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所带来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第四,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和作用。
  
  3.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关系
  
  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所以他指出,“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引起平衡增长可能性的正是过去不平衡增长的经历”。由此可见,赫希曼强调不平衡增长,目的还是要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增长,只不过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关于这一点,斯特里顿、辛格(Singer.H.)等人也持相同看法。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路线图
  笔者根据赫希曼的产业发展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路线图,绘制了区域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的路线图,如上图。平衡增长的路线是一条直线,且较短;而不平衡增长是一条曲线,并且较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不平衡增长和平衡增长路线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校正”机制。当经济体按照不平衡增长路径发展,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压力”,迫使经济体采取措施,从而返回到平衡增长的路径;当然,也许这里会存在一种路径依赖,所以必须是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第二,不平衡增长和平衡增长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最终结果是殊途同归的,即都是使经济向某一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锦.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7(7).
  [2]张友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 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4).
  [3]徐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J].经济评论,2002(3).
  [4]陈秀山,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J]. 教学与研究,2000(10).
  [5]何雄浪,李国平.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增长及其评析 [J].学术论坛,2004(1).
  [6]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 (8).
  [7]魏后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前沿[J].开发研究,1998(1).
  [8]权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 会科学,1997(6).
  [9]魏后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J].吉首 大学学报,2000(4).
  [责编 袁妮]
其他文献
当前,农民工就业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安徽省马鞍山市组织开展了当前农民工就业工作的专题调研,并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为原则,以建立覆盖全市
十八大以来,璧山区全区上下在区委区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
背景与目的:观察高剂量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对L-02肝细胞中RhoGDIα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以β-actin为内参,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规定刑事赔偿实行无罪结果归责原则,有助于强化人权保障和司法权限制,但也扩大了检察机关刑事赔偿风险。从实务的角度客观分析了检察机关捕后案件存在的
劳资纠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方与资方利益博弈不平衡的产物,劳资矛盾的不能及时化解既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政策语境下,本文
量刑是刑事审判至为关键的一环。做好刑事审判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必须做到科学量刑,即通过科学恰当的量刑,发挥刑罚功能,实现刑罚目的,体现刑罚价值。现阶段
氡及其子体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主要致癌物。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氡致肺癌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氡致肺癌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氡暴露的遗传损伤效应研究。人群流行
近期,广州“女许霆案”再次引发关注。类似“许霆案”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的行为,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还是刑事犯罪、是成立盗窃罪还是其他犯罪
性骚扰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在我国性骚扰还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更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性骚扰行为的立法,法学界对性骚扰的概念也无统一界定。在国家法律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