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与爱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ri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因为其多子,繁殖能力强,体态的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在文学中常常被当做男女性爱的喻体,男欢女爱被说成是“谐鱼水之欢”,情人传递书信是“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的使者。
  [关键词] 鲤鱼 古代 爱情
  
  “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从孔子的这段话可看出,从孔子所在的时代开始,熊掌就是古代中国餐桌上代表美味和奢豪的大菜,而鱼和熊掌能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由此可见鱼也是古今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佳肴。孔子又说过:“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鱼是餐桌上的美味,是满足人们食欲的好东西,但是鱼的作用并不仅此而已,它在满足人的食欲之外。又和男欢女爱产生了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有如此幸运。唯鲤鱼与性和爱情联系最为密切。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中有几句美丽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一个独守空房的女子。接到了远方丈夫的书信,信的前面写叫她好好照顾自己,多吃点饭,保养好身体,信的最后说,很想念她,永远爱她。很深情又很忧伤的一首小诗。诗写爱情自不必说,但这丈夫托人带信的工具有些特殊,是一双鲤鱼,女主人公看信也有些特殊,在烹鲤鱼时看见鱼腹里面有一封用白素写的书信。有人认为诗中的鲤鱼并非真的鲤鱼。而是用来装信的匣子。也有人认为就是一条鲤鱼。而且是一条咸干鱼,让女主人公在看信之余还能尝到鱼的美味。笔者也认为此鱼非真鱼。或是装信的匣子或者干脆就是诗人虚构。因为诗中说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转辗不能见”。由此看来外出的丈夫离家很远,汉乐府创作时间是在汉代,交通不发达。如此遥远的地方靠徒步走所需时间应该很长。托人带一条鲜鱼要保存长时间不变质显然不可能。当然如果是咸鱼的话保质期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白素写的书信放在咸鱼肚子里那么长时间还能保证其字迹清晰吗?我总觉得古人不会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非得把一封历尽艰辛带回家的信放在一个很不适合保存书信的地方。再者作者说的是“双鲤鱼”,为什么是“双”呢?一个鱼形的信匣,加上一个鱼形的盖子,可不就是“双”吗?但此话暂且不表,在这里让人感兴趣的不是鱼的真假,而是为什么是鲤鱼。而不是其他鱼?为什么这个丈夫给妻子带封信要如此麻烦。用木头做信函还非得做成鱼形,而且还是鲤鱼,不就是一个信函嘛,何不做一个方盒既简单也不影响其功能?我想这应该是这个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的暗示。显然在汉代时远离家乡的丈夫要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那个时候没有纸(也许纸出现了,但并未普及),为便于携带,路途遥远的信件只能用白素绸来写,但白素写信成本昂贵。不能写得太长。因此只能是“尺素书”,一尺长的白绸。用毛笔书写,大概也就能写百十来字,再者由熟人带信回家,写信人要给收信人写点隐秘的私房话也不太方便。男主人公除了说“加餐饭”“长相忆”外,还应该怎样来表达他对妻子更多的热烈的爱情呢?这个鲤鱼形状的匣子就暗示了一切。但他们为什么选择了鲤鱼作为表达爱情的载体?鲤鱼身上有什么特点让古人们将最美好的情感寄托于其上?
  鱼是人类所钟爱的水生动物,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鱼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因为鱼,特别是鲤鱼是生殖力很强的一种水生动物,又因鱼可以充饥,正如婚姻可以满足人的情欲需要。所以鱼在古代文学中很多时候就与性爱联系起来了。比如以鱼隐喻男女性爱与性要求。以网鱼比得妻,以网破喻失妻,以钓鱼喻求爱等等。现在四川方言中仍将男女有外遇谓之“网”的说法。“《诗经》中《陈风·衡门》中写道:“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水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这首诗可以说是破落贵族子弟的自我安慰之语。也可以看成是民间男子对娶妻的看法,但不管如何诗中的鱼是一种隐喻无可争议,泌水可以乐饥,含义是泌水中的鱼可以疗饥,由此引出下文。以食鱼比娶妻,以河中的鲂和鲤比喻名门闺秀齐姜与宋子。与前文的疗饥联系起来。说明食与性满足均为疗饥之方,于是鱼与性爱就这样联系起来了。而鲤鱼较一般的淡水鱼繁殖力更强,产卵期的雌鲤鱼腹部滚圆,一条一斤多重的鲤鱼,其鱼卵有时多达半斤。鲤鱼的这种生理特性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的象征。生殖与性爱紧密相连,民间男女结婚时的新房中必有一幅小儿抱鲤鱼的图画,以期待新婚夫妇早生多生贵子,以使家族人丁兴旺。而且现在江南地区仍有哺乳妇女喝鲤鱼汤能催奶的说法。再者鲤鱼的体态优美。色泽艳丽,很早就被人类当成宠物来饲养。是淡水鱼中最亲近人类的一种。美丽而多子,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最高期待在鲤鱼身上集中体现,它作为男欢女爱的代名词也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鲤鱼既然与生殖和性爱挂上了钩,那么它进入古人的爱情描写就不奇怪了。
  南朝乐府中很有名的一首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写江南莲塘中的鱼戏水的美丽图景,但要注意的是南朝乐府诗中绝大多数是情诗。其写作特点就是隐语和双关,将一些景物赋与独特的含义,从而委婉含蓄地表达男女爱情。南朝乐府诗中的莲、鱼、水就都有其特殊的含义。著名的南朝乐府诗《西洲曲》里面有这样一些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其中的“莲子”谐音“怜子”,“怜”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怜爱”“爱”的意思,没有可怜的含义。“怜子”的意思就是“爱你”。《江南》中描写的鱼戏水的图景是公认的隐含男女性爱意义的一首诗,因为鱼与水的关系常常被用于描写男女性爱,如“谐鱼水之欢”。“鱼水和谐”等等。“元朝王子《误入桃源》四折中有:‘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这其中的“鱼水和谐”指的就是男女主人公的男欢女爱。现在我们常常将军民良好关系喻为“军民鱼水情”实不妥当,在古人的眼中笔下,鱼水情仅限于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其他关系不用这种比喻。那么《江南》描写的戏水图中的鱼是什么鱼?应该是鲤鱼,几乎所有鱼戏水图中的鱼均为鲤鱼。没有例外。
  在古代传奇、志怪小说中就有很多关于人鱼之恋的篇章,这变成美人爱上书生的鱼非鲤鱼莫属。以宋代故事改编的著名越剧《追鱼》中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在碧波潭畔草庐苦读。他的读书声和真诚的品德感动了池中修炼千年的鲤鱼精。变作相国小姐牡丹与之相会,美丽的鲤鱼精为了爱情,宁愿放弃长生不老也要来到人间和穷书生做个平凡夫妻。结局很美满,鲤鱼精最终放弃了成仙的道行,让观世音剥了鱼鳞,成为了一个只食人间烟火的民间女子,和书生成就一段美满姻缘。我们不能想象,这条变成姑娘的鱼不是鲤鱼而是其他的鱼,这时的鲤鱼成了坚贞爱情的代名词。在民间文化中也不乏对于鲤鱼与生殖的关系的神奇描写,如李白的故乡四川江油青莲乡保存下来的《青莲县志》中记载:李白的母亲在江边浣纱。一尾金色鲤鱼跃入浣纱的竹篮中,李白母亲将鱼拿回家烹食后即怀孕生下李白。
  古代的鱼和雁都是传递书信的工具,即所谓“鱼雁传书”。鱼和雁是否能送信,在这里我们不作考证,但可以肯定地是,文学作品中这种靠鱼和雁传递的书信大多是情书,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词《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紊,砌成此恨无重数。”抒发的就是游子思妇难以割舍的恋情,这种恋情。通过一支梅花,一尺素书来表达,传递的工具是马和鱼。如果男女双方选择传递书信的载体是鱼的话,这鱼就非鲤鱼莫属。鲤鱼的美丽,鲤鱼的多子,再加上传统文化中对于鲤鱼寄托的美好愿望都让鲤鱼成了爱情的使者和化身。
其他文献
通过探讨化学方法对水蜜桃的保鲜效果及机理,进而寻找一种既有效又适合在广大果农中推广,而且符合食品安全的水蜜桃化学保鲜方法。以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的凤凰水蜜桃(Prunus
以67份辽宁省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叶片颜色特征值,构建叶色分级系统,并对颜色特征值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
摘 要:学生是一日常规的实施主体,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将一日常规按从早到晚的时间先后顺序细化为20项具体内容,以表格“我的一日常规自测表”的形式分列出来,由学生每天自测,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一日常规 学生管理 自测  一、背景  所谓常规就是日常奉行的规则,学生一日常规就是学生在学校一天所必须奉行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正处
为了保证共轭梯度法每次迭代方向都是下降方向,通过选择参数定义了一个新的搜索方向,设计了一种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修正共轭梯度算法,并对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