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改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ents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0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署名文章:《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务之急》。文章中指出,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进程始终是跟国家改革发展进程同步的。同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改革的着力点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发展出现了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新型出版势头迅猛、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日趋完善等新趋势,为新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
  日前,记者就“2010中国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周蔚华、著名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新技术新媒体产业部部长张文飞、《版权周刊》主编;数字出版在线发起人屈辰晨。他们认为,出版业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民营资本的进入将会给整个出版行业带来颠覆性的转变,改革是机遇,同时对出版界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周蔚华:
  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
  
  出版业最根本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是生产出版物,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改革、上市、重组都只是出版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在现在这个时代,出版业进行转体改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根源在于,出版物的功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过去,我国出版物的功能主要是传播国家信息,是一种工具,但现在出版物已经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商品,商品最基本的要素是要实现价值交换,所以,出版业也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
  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在进行改制和重组,各地都在组建出版集团,为什么要组建出版集团呢?组建出版集团是为了加强出版社进行企业运作的可能,使得投资更加多样化。组建出版集团原本是为了打破区域分割,但现在的事实却是,出版集团强化了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这大概是此前所没有想到的。
  很多人认为出版企业上市就是为了圈钱,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上市对出版企业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尤其是在出版物的制作方面,上市不会催生大量的好作品。同时,各大出版集团本身并不缺钱,所以说出版企业上市圈钱是并不正确的。之所以还是有这么多企业要谋求上市,更重要的还是希望通过上市来实现企业的规范化运作,而且上市可以快速提供企业的知名度,所以,上市是一种手段,同时上市为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供了便捷手段,对发展和壮大出版产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著名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
  出版业压力与热情并存
  
  出版业的改制自然是值得期待的好事,但也只是出版市场化的一个起步,只是整个出版业改革过程中的第一步。出版界如果想要实现航母型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出版业的本质还是内容,还是踏踏实实的出版好每一本书,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书也是一本一本出来的。所以出版业最重要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加强图书出版的研发能力。
  不管是民营出版还是国有出版,归根结底是一个企业,因此加强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是每个出版企业真正应该关注的事。
  重组或上市是对既有的国有出版行业资源的一个整合,如果将这个过程做好,对于行业的发展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在整个出版业都显得有些浮躁,过多的关注上市、重组那点事,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高温”状态。对于国有出版企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基础做起,将出版社作为一个企业的基础属性做好,将原先的事业单位真正变成一个现代企业,才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
  目前出版行业的浮躁与“高温”其实也不全是出版业本身的错,传媒对出版业改制的喧嚣加重了这种浮躁,再加上媒体不断炒作的数字出版的概念,于是整个出版业都坐不住了,在这种“压力与热情”的双重折磨下,很多企业急得眼睛都红了,随便抓住些什么便当成了救命稻草。
  
  《版权周刊》主编、数字出版发起人屈辰晨:
  数字出版考验着传统出版社的肚量
  
  网络和新媒体是现在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电子书、掌上阅读等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着。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书业表现出了优秀的适应性,民营书业正在努力地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现在,他们已经将思路转向跨界开发和混业经营。新媒体时代出版开始转向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社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首先是通路方面。传统出版社确实有很多优质的内容,但在新媒体领域是否具有话语权,这对于传统出版社的最终运营整合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另外,要考验的就是传统出版社的肚量。传统出版社的编辑素养本身是很高的,但互联网时代除了编辑素养外,还有技术方面的考虑,比如信息整合和平台运作,都需要相关技术来支撑,这些是传统出版社所不具备的。在现行的经营机制下,传统出版社是否有这样的肚量去吸纳相关优秀人才的加盟?
  再者,就是品牌价值方面,传统出版社的品牌价值很高,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在新媒体领域,传统出版社是否还能保持这种品牌优势?这也是传统出版社所必须面临的考验。
  新媒体时代,出版业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比如版权的跨界开发,将传统的内容变成影视、网游、话剧等延伸产品,丰富整个文化产业链条,这才是出版界真正的出路所在。
其他文献
这个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庞大的地方政府投资计划,相当于去年中央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3倍,接近湖北省2009年GDP总量的10倍。首先做出反应的是“沪深”两市,受此利好影响,多数湖北概念股翩翩起舞,当日以涨停收盘。  然而,湖北的这个投资计划出台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我们注意到,外界对于湖北超常投资计划的质疑有两点:一是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转变发展方式的情况下,湖北依旧将经济发展寄托在投资,是否违背了中央精
期刊
“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难培养的。”想必很多快消型企业都曾这样抱怨过,并为之苦恼过。其实顾客也并非是“麻木不仁”的,他们也需要企业的了解与关怀,甚至更需要企业能体现出他们在感情上的某些诉求。  不妨,我们就从下面一位企业家的身上看看,他是如何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的?  加里·赫什伯格是位生态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老板。他创建的有机酸奶企业——石原农场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为像卡夫食品一样的商业巨头,
期刊
前几天,湖北发布投资总规模12万亿重大项目库的消息之后,在网民中引起了一片热议,我也曾有一些疑问。由于我不熟悉发展改革部门的工作,也没在企业搞过项目,尽管是学经济的,但在投资实际工作方面是外行,所以我一直未敢发表意见。昨天在荆楚网看到刘求实的署名文章“对湖北‘12万亿’不能简单地做‘除法’”之后,我的疑问解除了许多。原来,大家热议的湖北“12万亿投资计划”实际上是其重大项目库储备的3.76万个项目
期刊
今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在80美元/桶高位徘徊。从长远看,国际油价重上90美元/桶甚至突破10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大。现有的价格管理机制对国际油价在80美元/桶以下时的成品油定价政策比较明确,但对高油价时期的定价尚不明晰。  今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在80美元/桶高位徘徊。从长远看,国际油价重上90美元/桶甚至突破10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大。现有的价格管理机制对国际油价在80美元/桶以下时的成
期刊
企业的销售部和市场推广部总是很难相处,经济衰退更加剧了他们的矛盾,这时市场推广部常常略居下风。这种现像在一些企业内部似乎是司空惯见的。  “在经济困难时期市场推广部门凸显力不从心,究其根源是因为很多市场推广人员坐而论道,空谈多于实践,往往是理论至上。”SPIN销售模式的创始人、作家尼尔·雷克汉姆如是说。  有些公司在权衡得失后裁减市场推广人员。他进一步补充说,“目前在美国,离职的不只是资历浅的市场
期刊
风声鹤唳,谈“再融资”变色。这是今年以来让股市“坐立不安”的最大传闻。  不过,眼下这种传闻将不会产生大的冲击了。3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银监会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的请示。至此,备受市场关注的大型商业银行再融资问题终于获得了高层的批复。  《中国联合商报》获悉,按照国务院的批复,中、工、建、交四家大型银行将按照 “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
期刊
不可否认,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丰田业绩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2009年丰田在中国卖出约70.9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1%,如此优异的成绩足以解释为什么丰田章男会不请自来的飞往中国向媒体及消费者做解释和道歉。可是,来到中国的丰田章男,完全不同于在美国听证会上的虚弱到无力反驳的状态,而更像是底气十足的前来中国,那么,记者不禁追问,丰田在中国的底气到底在哪里?    自身实力孕育底气    为什么丰田汽车来到中
期刊
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是西欧小国,国土面积仅41526平方公里,但通过实施转口贸易战略,长期保持世界贸易大国地位,以2006年为例,外贸总额达6032亿欧元,居全球第七,其中转口贸易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在欧洲名列前茅。这个世界知名企业飞利浦、阿克苏诺贝尔、联合利华、壳牌和喜力啤酒故乡的荷兰,不仅以成功的贸易闻名于世,并且是全球最佳营商地之一。  金融危机后期的中国与荷兰,这两个在经济上都有
期刊
“我们在外面吃的每十顿饭里面,就可能有一顿是用地沟油做的”。听了这样的划之后,您会做何感想呢?   “现在还真是不敢在外面吃饭了。”因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在外就餐的周小姐最近因为看到地沟油的相关报道开始有点厌食了,她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看不出来油的好坏,现在只要一想到那些垃圾做的食品就倒胃口,哪还有心情吃啊?”    “地沟油”效应    如周小姐一样想法的人绝非个案。 
期刊
2010年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判断危机是否过去,更多的人倾向于用“后危机时代”来描述新的一年。  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却不这样认为。她近期撰文表示,真正关键的并不是判断危机是否过去,而是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变化才是需要全力面对的事实,如果我们关注危机是否过去、经济是否真正复苏、美国经济是否触底这些问题,就会导致我们忽略了变化以及被一些可见的现象所迷惑,而这正是她感到危机的地方。  企业的重点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