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精英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课堂教学遵从“教师权威”,课堂缺少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缺乏交流、沟通和对话的环境,教学远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学生被置身于各种题海训练之中,其主体性受到抑制。如果缺少对话与交流,课堂就缺少了生机与活力,缺少生命的灵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改变沉闷压抑的“唯上”“唯书”式的教学氛围,走向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灵动课堂。然而在表面热闹的“表演式”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课堂缺少真正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仍是受教师摆布的“花瓶”。
一、当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存在的问题
1.舞台式。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单向活动,课堂缺少变化和生成,能够参与活动的是少部分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表现欲强的学生,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视,创造才能被扼杀,他们成为“忠实的听众”。
2.放羊式。部分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旁听者,缺乏捕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的活动缺少点拨、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成为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3.表演式。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做了大量地演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学流程看起来无懈可击,但这种表演式的课堂,失去了“课堂味”,学生在互动中没有真正地调动思维,缺少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对话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单一的知识传输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本能。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地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可以发扬民主、促进情感交流,教师将抽象、繁琐的数学知识与直观的思维过程建立联系的桥梁,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话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能引发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结构,巩固思维成果,推动学生智力水平不断发展。
三、促进课堂有效对话的措施
1.创设对话情境。“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亲近、尊敬自己的老师,才会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解放出来,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和蔼可亲、语言亲切自然,多鼓励、多关心、呵护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建立对话的绿色通道。对话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学生易混淆处、感兴趣处、疑惑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中,设计对话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
生1:一次函数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
生2:一次函数的一般表示形式为y=kx+b。
生3:正比例函数也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师:你知道一次函数是什么形状?
生:不知道。
师:就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一看。用描点法画出y=2x、y=2x+1的图象,或用几何画板绘制图象。观察你所画出的图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递进性的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2.培养对话意识。传统的数学课堂唯教师、唯教材独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不利于他们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提出具有趣味性,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层次地理解。教师也可设计争论的话题内容,引发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争辩能力。
3.设计有效话题。话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话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话教学的效果。话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富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话题既可以由教师生成,也可以由学生自发生成,教师在解决学生疑虑中生成话题;或由师生共同生成,教师巧妙追问,不断地引出新的话题。话题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话题。
4.加强对话监控。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加任何干预,要加强监控,善于捕捉对话中的信息,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话的进程,掌握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当对所提问题学生感到困惑茫然时,说明问题太难,教师要将复杂的问题设计成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难度;当学生不加思考就纷纷举手,说明问题太容易,教师要适时调整,增加难度;当学生发言跑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对话不够深入,教师要加以引申,通过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总之,新一轮课改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强调对话交流。机械灌输式的教学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对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设计有效的话题内容,加强对话的监控,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存在的问题
1.舞台式。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单向活动,课堂缺少变化和生成,能够参与活动的是少部分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表现欲强的学生,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视,创造才能被扼杀,他们成为“忠实的听众”。
2.放羊式。部分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旁听者,缺乏捕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的活动缺少点拨、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成为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3.表演式。一些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做了大量地演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学流程看起来无懈可击,但这种表演式的课堂,失去了“课堂味”,学生在互动中没有真正地调动思维,缺少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对话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单一的知识传输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本能。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地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可以发扬民主、促进情感交流,教师将抽象、繁琐的数学知识与直观的思维过程建立联系的桥梁,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话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能引发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结构,巩固思维成果,推动学生智力水平不断发展。
三、促进课堂有效对话的措施
1.创设对话情境。“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亲近、尊敬自己的老师,才会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解放出来,要致力于促进学生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和蔼可亲、语言亲切自然,多鼓励、多关心、呵护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建立对话的绿色通道。对话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在学生易混淆处、感兴趣处、疑惑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中,设计对话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
生1:一次函数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
生2:一次函数的一般表示形式为y=kx+b。
生3:正比例函数也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师:你知道一次函数是什么形状?
生:不知道。
师:就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一看。用描点法画出y=2x、y=2x+1的图象,或用几何画板绘制图象。观察你所画出的图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递进性的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2.培养对话意识。传统的数学课堂唯教师、唯教材独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不利于他们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提出具有趣味性,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层次地理解。教师也可设计争论的话题内容,引发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争辩能力。
3.设计有效话题。话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话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话教学的效果。话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富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话题既可以由教师生成,也可以由学生自发生成,教师在解决学生疑虑中生成话题;或由师生共同生成,教师巧妙追问,不断地引出新的话题。话题要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话题。
4.加强对话监控。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加任何干预,要加强监控,善于捕捉对话中的信息,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话的进程,掌握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当对所提问题学生感到困惑茫然时,说明问题太难,教师要将复杂的问题设计成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难度;当学生不加思考就纷纷举手,说明问题太容易,教师要适时调整,增加难度;当学生发言跑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对话不够深入,教师要加以引申,通过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总之,新一轮课改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强调对话交流。机械灌输式的教学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对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设计有效的话题内容,加强对话的监控,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