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何以成为“诅咒”?——对明清时期淮安地区官营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来源 :开放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js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世纪中期开始,明清两代持续繁华的淮安出现了显著的衰退.既有研究往往从生态环境与经济中心变迁的宏观视角解释其由盛转衰的原因,但对微观机制分析不足.本研究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淮安地区这一案例的分析,呈现政府主导下的漕运业与盐业的发展,如何形塑以资源部门为核心,生产性部门被边缘化的“核心-边缘”型二元产业结构,挤压农业与手工业部门的资源流入与技术升级空间.当官营经济萎缩,依附于官营部门的行业不复存在,技术与人力资本储备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导致被边缘化的产业难以发展,区域经济陷入长久衰退.本文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诅咒”理论提供了机制性案例分析,并提出政府在“掠夺”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扶持措施,并不会导致共享型、普惠型的经济增长,一旦国家调整发展方向,因“扶持之手”而出现的政策红利就会迅速消失,出现结构性的失序局面.
其他文献
党政科层体系是中国之制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中国之治取得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关系”框架是对本土研究传统的理论拓展,基于“制度-关系”的分析视角,党政科层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融入并优化国家治理的经验,推动了传统郡县制和关系伦理向现代科层制及党性意识形态的结构转变,并在引领民族复兴的治理实践中展现强大的包容性和社会整合能力,实现了从简约治理向精细治理的功能转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之制.立足新发展阶段,还需要持续关注政党治理中的关系悖论,不断深化对反腐败和干部激励等政党建设议题的研究,
本文对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出土的双耳铜罍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铜罍的源流和产地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些铜罍是受中原地区和“边缘”地区影响而产生的,而其产地均应为本地.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这一历史阶段,在日记、书信等通常属个人表述空间的书写方面,遗留了很多被时代标准意识形态语言充斥,看起来缺少个人具体经验信息的文献.本文通过对1959年末雷锋一则日记的解读,想对通常认为的,除特定研究角度基本没什么解读价值的这些文献,是不是一定就没有更具意义的经验信息隐在其中,从而需要我们耐心找到合适方法对其认知价值进行解读释放这一问题——给出重新探讨,以强调指出,这些看起来极少历史经验信息的文献中的相当部分,若我们解读得法,其实可以解读出具有重要历史认知价值的信息来.
2018年3月,考古工作者对仪陇县的三处崖墓群进行了重点调查.这批崖墓墓葬形制相近,均为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部分崖墓上雕刻有精美的画像,内容主要包括门吏、虎、车马、人物、秘戏、亲吻等题材.其年代主要集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批崖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川东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非洲,殖民者兼并土地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南非那样,将土地和政治权利特别是公民权挂钩,即在南非,失去土地意味着最终将失去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南非公民资格,这在全非洲都是一个殖民制度的创新.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本文试图从一百多年南非土地法的演变来揭示这个内殖民发生的过程,重点描述若干重要的土地法的颁发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包括黑人失去土地、政治权利和公民资格,以及二元农业经济结构的出现和黑人的工人阶级化以及贫困化.
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部分成员由“功能界别”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功能代表制都被视为一种有“香港特色”的地方性制度,鲜有人进一步追问其背后的“国家理由”.本文试图通过重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查良镛(金庸)的功能代表理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揭示功能代表制对于“一国两制”的重要价值.概言之,功能代表制使主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以及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可以在特区的日常政治中被制度性地代表,有利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动国家改革开放,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全面
江陵九店墓地是东周时期一处由多个人群(或家族)共同埋葬的公共墓地.甲组墓中多随葬磨光黑陶器不见陶鬲,墓主为春秋早中期楚势力进入以前当地土著人群,内部包含若干分支,春秋晚期以后完全楚化或为楚所灭.乙组墓中可见相同的楚文化传统,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在九店墓地.根据空白地带、墓向、墓位排列方式可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区.社会基层组织以血缘关系为主导,但亦呈现出地缘化趋势.此外九店墓地甲、乙组人群不同的发展脉络亦反映出东周时期楚国势力在江汉地区的兴衰变迁历程.
本文根据地层埋藏序列,将嫩江流域距今2.8~0.4万年间的细石器遗存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时期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期六个阶段.该地区细石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叶小型化→船形细石核技术→楔形细石核技术→复杂压制小石叶技术→被石片技术取代的发展脉络.
胶结材料不仅对稳定墓葬壁画结构、形成颜色起着关键作用,而且是壁画制作材料、工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成分复杂、降解明显、含量极低,一直是国内外壁画分析保护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我国几处不同时代、地域的典型墓葬壁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成熟的GC-MS分析技术发现杨桥畔东汉墓、韩休唐墓壁画的颜料层均采用了桐油作胶结材料,湖南明墓壁画地仗层不仅添加有桐油,还存在有淀粉.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探讨了桐油、淀粉作为墓葬壁画胶结物的科学合理性.本研究丰富、扩宽了研究者对我国墓葬壁画胶结材料的认知,为壁画制作工艺、劣化机理、
本文通过对比民族志和考古材料,推测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三座圆形建筑为干栏式粮仓.根据词义分析和器物自名,认为秦汉时期上层为仓房、下层为粮囷的模型反映的是文献中的“囷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