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比较中西方的文化传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名剧,闻名世界,在上千年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改写成符合不同民族审美的作品,背后蕴含着中西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复仇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历史剧,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时期的《左传》,再到司马迁详细叙述的《史记》,直至元代纪君祥将其改编为戏剧,最终走向世界,经过了上千年。从最初的寥寥数语到最后的历史名剧,《赵氏孤儿》的故事流变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与文化志。本文试从《赵氏孤儿》的故事改写,主题变化,复仇心理的刻画探究中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一、从历史记载到戏剧:《赵氏孤儿》不变的精神内核
  自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到灵动鲜活的舞台艺术,《赵氏孤儿》始终围绕着“复仇”这一主题。在《赵氏孤儿》上千年的故事流变中,“家天下”的历史文化传统要求国人以家族为中心,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从而导致人的个性、自由、理想、权利都被家族所束缚,这就解释了为何被仇人当作亲生儿子养育大的赵氏孤儿会一点矛盾、犹豫都没有就接受了养父与自己有灭门之仇的事实,而“以暴还暴”,使二十年前的灭族血腥再现晋国,只不过换了屠家罢了。
  二、从《赵氏孤儿》看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改写
  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引起了欧洲一系列不同的解读和反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中弄权、作难 、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剧情冗长,不符合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因此,他只保留了“搜孤”“救孤”两个情节,并把故事压缩到一昼夜。而《中国孤儿》发生的时间也由原作的春秋时期向后推演到元代初年:成吉思汗率兵攻入燕京杀戮了皇帝及诸皇子,发现遗孤失踪,便派兵追杀。中国遗臣尚德把遗孤藏在皇陵,献出了自己的儿子,以代遗孤。其妻伊达梅不忍亲子死于非命,道出真情,请求宽恕其夫及子,并表示愿意代替幼主就戮。成吉思汗发现伊达梅是自己求婚未果的心爱女子,旧情复萌,当即向伊达梅表示,答应嫁给他,就宽恕她的丈夫与儿子。可伊达梅不为所动,甚至宁愿全家人与幼主一起赴死。成吉思汗为伊达梅的高洁品德所打动,不仅赦免了三人的死罪,还令尚德夫妇妥善抚养遗孤。
  这近似于“叛逆性的再创造”使《赵氏孤儿》原来“以暴还暴”的复仇主题竟生出了“一笑泯恩仇”的意味。特别是凭空塑造了“伊达梅”这一女性形象,将她身上“情”与“义”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原作中完完全全的男权理想。而这些改写都是出于西方启蒙运动标举“文明战胜野蛮”,宣扬开明君主制的需要。
  三、中西方对复仇主题的不同表现折射出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同是复仇主题,西方著作与《赵氏孤儿》的表现方式却完全不同。以《美狄亚》为例,美狄亚作为西方复仇文化最早的溯源之一,其复仇被作为最经典的模式范本。一方面,为了爱情,美狄亚不惜杀死自己的兄弟,抢走父亲的金羊毛,背叛家族,与爱人私奔。而后伊阿宋違背誓言,另娶新欢,美狄亚又杀子惩夫,设计陷阱害死情敌与丈夫。这一切都体现出她独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作为被忘恩负义的丈夫背弃的女人,敢做敢为的美狄亚不计任何代价要伊阿宋受到惩罚;作为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的母亲,母亲的本能又让她不忍下手。两种处境,两种情感,使美狄亚备受煎熬。作品中通过大量的独白与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她矛盾心理的激烈冲突,没有对人物形象进行虚伪的拔高与掩饰,而是把她当作普通人看待,从而使读者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西方文学史上另一部复仇巨著《哈姆莱特》则从宏观上表现出与《赵氏孤儿》截然不同的主题内涵。哈姆雷特的复仇比起《赵氏孤儿》的小家之仇,更具有社会性:推翻腐败专制,建立起一个公正的政权。这也是造成他行动上如此延宕的原因,他需要确认叔父是否是杀害父亲的真凶,复仇会造成什么后果,应该怎么复仇……而赵氏孤儿则以孝为先,将杀屠岸贾作为首要任务,而后歌颂拥护所谓贤明的君主,丝毫没有意识到造成赵家三百多人无辜惨死的根本原因就是晋灵公:作为一国之主,他一心想的不是如何造福百姓,而是自己的皇位是否稳固,以至于不辨忠奸,偏信谗言,任由屠岸贾残害忠良,不闻不问。
  比起复仇过程的铺展,《赵氏孤儿》明显更重视“邪不压正”的结果。究其根源,正是国人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力无奈,只好寄希望于戏剧人物身上,以“大团圆”结局作为慰藉。反观当下,《赵氏孤儿》的话剧导演林兆华曾经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毫不讳言地激赞《中国孤儿》表达的谅解主题,批判传统强调愚忠愚孝。在他导演的话剧中,赵孤放弃了上一辈的所有恩仇,剧本强调的是赵孤与屠岸贾亲近的收养关系而非忠奸的斗争。这似乎意味着新时代形势下国人对传统的疏离脱轨与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认同,逐步向全球文化、审美一体化靠拢。然而,全球文化、审美一体化不可能像经济全球化一样简单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不可能真正同化。在此之中,我们如何在全球文化审美一体化的脚步中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同时剔除腐朽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 从《美狄亚》与《赵氏孤儿》的复仇心理刻画看中西文化传统[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09, 9(2):60-63.
  [2]刘玉梅.复仇悲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比较[J].现代交际,2011(06):78 77.
其他文献
摘 要:《捷克列车员》是根据小说《Alois Nebel》改编的一部黑白影像的捷克动画电影,该电影以黑白画风的强烈线条感,低沉忧郁的悲伤氛围,主人公模糊复杂的性格刻画,迷离隐约的故事情节,鲜明体现了表现主义风格的特点。  关键词:表现主义;影像;情节;人物  作者简介:邵鸣晓(1992.1-),女,汉族,河南省新安县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细节就像是一个个珠子,散落在故事中,单个的珠子无法进行串联,导演给了观众珠子,也给了故事线,故事的发展,真相的揭秘,就是串联细节,得到答案的过程.rn从《心迷宫》到《暴裂
期刊
眼眶是位于颜面部正前方的一个解剖部位,双侧眼眶对称,眼球突出度存在于一个正常范围内。临床上常见由于眼眶肿瘤摘除或眼外伤造成眶内容减少、眶容积增大引起眼球内陷,或由于眼
摘 要:杨德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被誉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电影导演之一。他用自己准确的镜头记录了台湾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这种变迁中包含着社会的复杂性和日殖后的殖民记忆,在本土与他者、传统与现代之间,殖民文化潜移默化中对台湾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杨德昌电影;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  作者简介:王倩(1992.8-),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
《山河故人》作为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在2015年上映的文艺电影,于众多商业大片的围剿之下拿下了3157万的票房,真正地做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他通过镜头语言将故事的真实性与
摘 要:《窦娥冤》从元代流传至今,早已是脍炙人口的古典悲剧之一。此剧中,窦娥的冤屈是最大的亮点,因为蒙受了冤屈而无力自证清白,窦娥只能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实现自己临死前许下誓愿以洗清自己的冤屈。  关键词:窦娥;冤屈;张驴儿  作者简介:吴晓婷(1995-),女,汉族,广东省汕头市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 0 0年 10月 ,美国 Nucor钢铁公司一台新的板坯连铸机投产使用。这台铸机装备了先进的机械和自动化系统 ,能够生产厚 10 2~ 15 2 mm、宽 182 5~ 312 0 m m的板坯 ,钢种范围比
作者简介:于志晟(1997-),男,辽宁省庄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电影史上很少有续集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前作的艺术水准,《教父2》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与《教父1》相比,它的故事架构更为庞大,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叙述了两代教父的故事,为我们展现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部可以在网上采购,价格便宜还送货上门。电子商务已经真切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第8届中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上,行业人士就此展开了热烈
摘 要:1999年,马宁在《当代电影》杂志上提出了“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基于当时的历史语境,马宁的“新主流电影”是针对低成本的商业影片提出的一种发展策略。随着近年来电影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大片”这一概念从商业电影中脱颖而出。这一现象反映了新时代下的中国主流电影在内容主题以及形态上有着不同以往的改变和创新。国产片对于我们所了解的主旋律电影市场化以及商业化的探索推动了新主流电影向新主流大片的发展。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