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教学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所创设的写作情境不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设易于表达与交流的写作支架,让学生能写、会写、乐写。
【关键词】情境创设;系列动词;写作支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怎样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的支撑点?以下是课例《有趣的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教学目标
通过做“鸡蛋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引导学生运用系列动词将实验过程写下来。
教学程序
(一)出示动词,学生表演。(二)回忆课文片段,品味系列动词特点。(三)总结系列动词的用法。(四)观察实验,捕捉动词。(1)出示器材,准备实验。(2)提示: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动作。(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往水杯里放鸡蛋,加盐,搅拌。(4)学生总结所用动词,并按顺序说说实验过程。(五)完成习作,总结点评。
设计思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表演动词、表现动作。(2)将实验活动进行动态呈现,引导学生亲历过程,在情境中感受写作内容。(3)学生结合文本品味动词,总结写好动词的歌谣,搭设写作支架。
教学效果
(1)“动词表演”和“实验演示”环节,学生的参与率和关注度非常给力,甚至可以用“爆棚”一词来形容。(2)“按顺序说实验过程”则一度出现“冷场”现象,这与之前做实验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3)学生当堂写的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多数学生运用动词不够精准,写得好的还是原来那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课后反思
学生兴趣有了,写作内容有了,为什么还写不具体呢?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课后,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写作样本,发现好多学生只是简单叙述了“谁在那里做了什么实验,结果如何如何”,至于人的表情、动作及周围的环境则很少涉及。当学生用线性的文字去表达全息的生活时,由于不会分解,使得描写比较单一和干瘪。那么,如何把写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转化为任务目标?如何让学生把实验动作分解开来?怎样创设情境开展有效教学?在分析了写作样本,做了充分的学情调研后,我重新设计了这一课。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鸡蛋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让学生在三个时段分段描写;“定格”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运用系列动词描述实验过程。
教学程序
(1)介绍实验内容,出示实验器材。(烧杯、鸡蛋、盐、汤匙)
(2)学生写第一段。
(3)老师做实验。第一次正常做,第二次放慢动作,夸张表情和语言做。
(4)学生做实验。当学生往杯子里放盐、不断搅拌时,老师突然喊“停”!要求所有人定住不动。
(5)学生观察实验者的神态和动作,以及周围人的表情和动作。
(6)现场交流:实验者有哪些动作?他(她)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如:娴熟的还是笨手笨脚的?脸部有什么样的表情?随着实验的进程表情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是怎样观察的?他们笑了吗?叫了吗?自言自语说什么了吗?不自觉地做什么动作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老师在一旁干吗呢?……
(7)学生写第二段,教师巡视评改。
(8)继续做实验,做完后写第三段。
(9)学生朗读作文,教师现场点评。
设计思路
(一)厘清了写作任务目标
第一稿的教学目标“运用系列动词写实验过程”比较含糊,修改后则准确地抓住了“学生在写作时不会运用系列动词”这一实际困难。通过对写作样本的分析及课后访谈,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单个动词使用不够精准,连续动词之间缺少联系,从而诊断出学生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用上系列动词”。于是,我就把学生的这个写作障碍聚焦为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創设“定格”情境,放慢教学的脚步
第一次课堂上做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在实验本身上了,实验结束时,再让他们回忆系列动作和实验过程,记忆已经开始模糊甚至是萎缩了。所以,在第二次设计中,我将学生的“写”分开来,“分割”成“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三段。在三个时间段里一共写三段,重点段放在第二段,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先演示、再观察、再写作,循环往复,降低难度,便于逐个击破。
在实验过程中,我把瞬间可以完成的动作用“慢镜头”方式呈现,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新的刺激,以加深记忆和体验,让他们逐渐明白“瞬间的动作拉长写”是怎么一回事。在此基础上,不断在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精彩之处,高潮之处,在他们欢呼雀跃的时刻突然叫停,让时间“凝固”,让动作定格,学生的专注度突然被打扰,反而更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刺激。
(三)给学生设计“接收性”写作支架
实验“定格”处,教师出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写作支架。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包含的内容一旦超过学生认知资源总量,便会形成认知负荷和认知超载。而在学生依赖写作的能力方面设置支架,就会帮助到学生清晰地表达与交流,更好地进行写作。
《有趣的实验》这一写作教学设计让我感受到: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要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写作行为,把学生的写作困难作为突破的目标。二要通过“慢镜头”“分割”“定格”等特定情境实施写作训练,在情境创设中寻找学生写作的生长点。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情境创设;系列动词;写作支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怎样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的支撑点?以下是课例《有趣的实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教学目标
通过做“鸡蛋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引导学生运用系列动词将实验过程写下来。
教学程序
(一)出示动词,学生表演。(二)回忆课文片段,品味系列动词特点。(三)总结系列动词的用法。(四)观察实验,捕捉动词。(1)出示器材,准备实验。(2)提示: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动作。(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往水杯里放鸡蛋,加盐,搅拌。(4)学生总结所用动词,并按顺序说说实验过程。(五)完成习作,总结点评。
设计思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表演动词、表现动作。(2)将实验活动进行动态呈现,引导学生亲历过程,在情境中感受写作内容。(3)学生结合文本品味动词,总结写好动词的歌谣,搭设写作支架。
教学效果
(1)“动词表演”和“实验演示”环节,学生的参与率和关注度非常给力,甚至可以用“爆棚”一词来形容。(2)“按顺序说实验过程”则一度出现“冷场”现象,这与之前做实验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3)学生当堂写的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多数学生运用动词不够精准,写得好的还是原来那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课后反思
学生兴趣有了,写作内容有了,为什么还写不具体呢?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课后,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写作样本,发现好多学生只是简单叙述了“谁在那里做了什么实验,结果如何如何”,至于人的表情、动作及周围的环境则很少涉及。当学生用线性的文字去表达全息的生活时,由于不会分解,使得描写比较单一和干瘪。那么,如何把写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转化为任务目标?如何让学生把实验动作分解开来?怎样创设情境开展有效教学?在分析了写作样本,做了充分的学情调研后,我重新设计了这一课。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鸡蛋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让学生在三个时段分段描写;“定格”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运用系列动词描述实验过程。
教学程序
(1)介绍实验内容,出示实验器材。(烧杯、鸡蛋、盐、汤匙)
(2)学生写第一段。
(3)老师做实验。第一次正常做,第二次放慢动作,夸张表情和语言做。
(4)学生做实验。当学生往杯子里放盐、不断搅拌时,老师突然喊“停”!要求所有人定住不动。
(5)学生观察实验者的神态和动作,以及周围人的表情和动作。
(6)现场交流:实验者有哪些动作?他(她)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如:娴熟的还是笨手笨脚的?脸部有什么样的表情?随着实验的进程表情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是怎样观察的?他们笑了吗?叫了吗?自言自语说什么了吗?不自觉地做什么动作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老师在一旁干吗呢?……
(7)学生写第二段,教师巡视评改。
(8)继续做实验,做完后写第三段。
(9)学生朗读作文,教师现场点评。
设计思路
(一)厘清了写作任务目标
第一稿的教学目标“运用系列动词写实验过程”比较含糊,修改后则准确地抓住了“学生在写作时不会运用系列动词”这一实际困难。通过对写作样本的分析及课后访谈,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单个动词使用不够精准,连续动词之间缺少联系,从而诊断出学生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用上系列动词”。于是,我就把学生的这个写作障碍聚焦为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創设“定格”情境,放慢教学的脚步
第一次课堂上做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在实验本身上了,实验结束时,再让他们回忆系列动作和实验过程,记忆已经开始模糊甚至是萎缩了。所以,在第二次设计中,我将学生的“写”分开来,“分割”成“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三段。在三个时间段里一共写三段,重点段放在第二段,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先演示、再观察、再写作,循环往复,降低难度,便于逐个击破。
在实验过程中,我把瞬间可以完成的动作用“慢镜头”方式呈现,在视觉上给学生带来新的刺激,以加深记忆和体验,让他们逐渐明白“瞬间的动作拉长写”是怎么一回事。在此基础上,不断在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精彩之处,高潮之处,在他们欢呼雀跃的时刻突然叫停,让时间“凝固”,让动作定格,学生的专注度突然被打扰,反而更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刺激。
(三)给学生设计“接收性”写作支架
实验“定格”处,教师出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写作支架。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包含的内容一旦超过学生认知资源总量,便会形成认知负荷和认知超载。而在学生依赖写作的能力方面设置支架,就会帮助到学生清晰地表达与交流,更好地进行写作。
《有趣的实验》这一写作教学设计让我感受到: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要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写作行为,把学生的写作困难作为突破的目标。二要通过“慢镜头”“分割”“定格”等特定情境实施写作训练,在情境创设中寻找学生写作的生长点。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