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让垃圾分类教育进行到底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环保是21世纪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便是建设优美环境重要的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垃圾分类管理的进行。
  课内宣传:垃圾分类教育的“前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
  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教育,最好是要从小孩子抓起。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垃圾常识的普及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垃圾如何分类等常识。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或者班会,目的是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对身体的影响,学习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要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养生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被动。表现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的特点,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还没有认识。在学校里,老师通过课堂的宣传,学生在校园里基本会按照垃圾的分类来处理垃圾,但是,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学生和教师的监督提醒,大部分学生又重蹈覆辙,垃圾随意乱扔。
  生活中,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里,标有“不可回收”和“可回收”的环保垃圾箱已不鲜见,但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垃圾分类常识,不能对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垃圾箱周围堆满了垃圾,更不要说分类处理,垃圾离“变废为宝”还有很长的路。
  现在很多欧美国家的居民已经有很强的垃圾分装意识,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从学生的教育开始,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到位,深入人心。有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增设与“垃圾分级制”常识相关的课程,从教育入手落实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此类知识真正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还可以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最终使分装生活垃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课外实践: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战场”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是关键,让学生认识垃圾,学会分类处理,并且影响家长。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正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学校教育是关键,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行动中去,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和“捡垃圾”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处理活动,了解垃圾分类处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自发。表现出“既需外力也需内力”的特点。通过老师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经常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通过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识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在有“外人”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恰当,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中,没有落到实处,走走形式。这样无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制度规范: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后勤”
  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制约与社会舆论压力在道德建设中都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而在道德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外部控制力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成员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在垃圾分类处理教育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加速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监督行为,从而促使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四个阶段为自动。特点是“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内力”。学生既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即形成了一种习惯。通过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中基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就会应接不暇。
  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筹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筹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拿好行为“购买”奖励,有利于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而言,物质的刺激和奖励虽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因此,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要给学生必要的奖励和鼓励,让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和希望。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实施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需要各种教育途径必须要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
  否则大家各往各的方向用力,只会落得劳而无功的下场。这就好比几匹马拉马车,如果都朝一个方向用劲,马车就会跑得飞快;如果几匹马各朝各的方向用力,马车很可能会原地不动,甚至还会发生倒退的情况。
  (责任编校:张文杰)
其他文献
1971年2月下旬,我和同村插队的同学恩永利从北京回延安。我们到了铜川没有赶上大轿车,只得乘大卡车走了。初春的陕北天气还很冷,车里站满了人,我们站在车厢上比较靠前的位置,那样视野比较开阔一些。卡车沿着去陕北的盘山公路前行,耳边风声呼呼作响。当车走到黄陵县的塬顶上时,看到远远的山上有一很大的白色镶嵌式标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看到这个标语,真的有一种激动人心、震撼人心的感觉。  晚上,车到了洛川县城
期刊
1969年5月的一天,村里接到公社的通知,定于月末公社召开民兵营成立大会。各村年龄十八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和全体下乡知识青年都要参加。  过了几天开会的日期到了。这一天,天还没亮就开始集合了,我们也都穿上干净的衣裳去集合。侯德荣主任讲了关于如何遵守会场纪律的注意事项,又让原有的民兵带上武器,这时有人把库存的五支步枪拿了出来,交给了五个基干民兵,他们就扛在肩上,其他人拿着红缨枪和大刀,我们的房东找出来一
期刊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治疗对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炎症因子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老年ABP 206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EST)取石、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观察
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北部榆林、延安两地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从地方志中记载的“刘第说传奇”算起,陕北说书至少有340年历史了。三百多年来,一代代自称“书匠”的陕北盲说书人,背负三弦(或琵琶),行走在黄土高原上,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蹒跚,游走在村落之间,为山村的老百姓带去欢乐,是老百姓的故事歌手。长期以来,学界对陕北说书及陕北说书人的研究不够充分。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期刊
孙宏亮教授的著作《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12BZW125)的结项文本,鉴定等级为优秀。全书分为7章,29.5万字,是以盲说书人行艺为中心,借助长期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追溯和梳理了陕北说书的起源、发展和门派谱系,全面呈现了盲说书人拜师、学艺、行艺的过程。在理论方法上,该
期刊
目的探究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大活络胶囊及丹红注射液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106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和干预组(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大活络胶囊、丹红注射液治疗),各53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明显改善(P<0.05),且
以苹果系楸子(Malus prunifolia)、海棠花(Malus spectabilis)、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花红(Malus asiatica)和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5个野生苹果种为材料,以甲基叔丁基醚(MTBE)为溶剂,进行香气物质的提取,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香气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5种材料中共鉴定出27种香气物质,其中醇类6种、醛类7种、酯类4种、有机酸4种、萜烯2种和苯衍生物4种。其中反式-2-己烯醛、辛酸、α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0例,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CD133的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对临床病理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Cox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获得CD13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