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环保是21世纪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便是建设优美环境重要的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垃圾分类管理的进行。
课内宣传:垃圾分类教育的“前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
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教育,最好是要从小孩子抓起。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垃圾常识的普及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垃圾如何分类等常识。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或者班会,目的是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对身体的影响,学习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要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养生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被动。表现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的特点,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还没有认识。在学校里,老师通过课堂的宣传,学生在校园里基本会按照垃圾的分类来处理垃圾,但是,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学生和教师的监督提醒,大部分学生又重蹈覆辙,垃圾随意乱扔。
生活中,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里,标有“不可回收”和“可回收”的环保垃圾箱已不鲜见,但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垃圾分类常识,不能对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垃圾箱周围堆满了垃圾,更不要说分类处理,垃圾离“变废为宝”还有很长的路。
现在很多欧美国家的居民已经有很强的垃圾分装意识,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从学生的教育开始,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到位,深入人心。有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增设与“垃圾分级制”常识相关的课程,从教育入手落实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此类知识真正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还可以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最终使分装生活垃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课外实践: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战场”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是关键,让学生认识垃圾,学会分类处理,并且影响家长。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正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学校教育是关键,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行动中去,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和“捡垃圾”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处理活动,了解垃圾分类处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自发。表现出“既需外力也需内力”的特点。通过老师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经常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通过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识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在有“外人”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恰当,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中,没有落到实处,走走形式。这样无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制度规范: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后勤”
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制约与社会舆论压力在道德建设中都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而在道德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外部控制力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成员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在垃圾分类处理教育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加速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监督行为,从而促使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四个阶段为自动。特点是“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内力”。学生既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即形成了一种习惯。通过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中基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就会应接不暇。
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筹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筹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拿好行为“购买”奖励,有利于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而言,物质的刺激和奖励虽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因此,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要给学生必要的奖励和鼓励,让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和希望。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实施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需要各种教育途径必须要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
否则大家各往各的方向用力,只会落得劳而无功的下场。这就好比几匹马拉马车,如果都朝一个方向用劲,马车就会跑得飞快;如果几匹马各朝各的方向用力,马车很可能会原地不动,甚至还会发生倒退的情况。
(责任编校:张文杰)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环保是21世纪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便是建设优美环境重要的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便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垃圾分类管理的进行。
课内宣传:垃圾分类教育的“前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
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分类教育,最好是要从小孩子抓起。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垃圾常识的普及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垃圾如何分类等常识。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或者班会,目的是教育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对身体的影响,学习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参与环保举手之劳,要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正确投放垃圾做起,养生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被动。表现出“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的特点,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还没有认识。在学校里,老师通过课堂的宣传,学生在校园里基本会按照垃圾的分类来处理垃圾,但是,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学生和教师的监督提醒,大部分学生又重蹈覆辙,垃圾随意乱扔。
生活中,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里,标有“不可回收”和“可回收”的环保垃圾箱已不鲜见,但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垃圾分类常识,不能对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垃圾箱周围堆满了垃圾,更不要说分类处理,垃圾离“变废为宝”还有很长的路。
现在很多欧美国家的居民已经有很强的垃圾分装意识,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从学生的教育开始,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到位,深入人心。有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增设与“垃圾分级制”常识相关的课程,从教育入手落实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此类知识真正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还可以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最终使分装生活垃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课外实践: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战场”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是关键,让学生认识垃圾,学会分类处理,并且影响家长。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正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学校教育是关键,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行动中去,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和“捡垃圾”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处理活动,了解垃圾分类处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一个阶段为自发。表现出“既需外力也需内力”的特点。通过老师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不能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经常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通过参加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意识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在有“外人”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恰当,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实践活动中,没有落到实处,走走形式。这样无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制度规范: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的“后勤”
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制约与社会舆论压力在道德建设中都属于外部控制力量的范畴,而在道德建设的初级阶段,加强外部控制力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当社会成员遵守制度规范而行动时,在制度设计背后潜在的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也会点点滴滴形成成员的意识,最后变成一种“传统”,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在垃圾分类处理教育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这也是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加速器”。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之间的监督行为,从而促使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
垃圾分类处理教育第四个阶段为自动。特点是“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内力”。学生既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即形成了一种习惯。通过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学生对垃圾分类处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中基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就会应接不暇。
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筹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筹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拿好行为“购买”奖励,有利于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而言,物质的刺激和奖励虽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因此,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要给学生必要的奖励和鼓励,让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和希望。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实施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需要各种教育途径必须要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
否则大家各往各的方向用力,只会落得劳而无功的下场。这就好比几匹马拉马车,如果都朝一个方向用劲,马车就会跑得飞快;如果几匹马各朝各的方向用力,马车很可能会原地不动,甚至还会发生倒退的情况。
(责任编校:张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