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类疾病眶下神经和额神经增粗的影像学特征及意义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类疾病(LPD)眶下神经增粗(IONE)和额神经增粗(FNE)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眶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眼眶LPD 222例和炎性假瘤9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LPD患者包括淋巴瘤(含不典型淋巴增生)91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131例。LPD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121例,年龄(58±17)岁;炎性假瘤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51例,年龄(49±21)岁。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眼眶CT及磁共振T1、T2平扫加T1增强脂肪抑制扫描,层厚3 mm,读冠状位CT或磁共振成像图片,IONE判定标准为眶下神经直径大于视神经,FNE判定标准为额神经直径等于或大于视神经。记录IONE、FNE患者伴随的影像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类型。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疾病及组织病理学类型发生IONE和(或)FNE的比例。

结果

IONE和(或)FNE在CT影像上表现为均质的软组织密度影,可伴骨性眶下神经沟(孔)扩大,磁共振成像上表现为T1和T2加权像中等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明显,可向翼腭窝和颅内蔓延;可伴随泪腺肿大、眼外肌增粗、眶内肿块或鼻窦混浊等影像表现。222例LPD患者中12例发生IONE和(或)FNE,95例炎性假瘤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337,P=0.021)。LPD中,91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IONE和(或)FNE,131例RLH中10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RLH中,28例IgG4相关眼病(IgG4-ROD)患者中7例发生IONE和(或)FNE,103例非IgG4-ROD患者中3例发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32,P=0.000)。

结论

LPD中的多种疾病均可出现IONE和(或)FNE,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显示神经增粗及伴随征象,其中以IgG4-ROD最多见,具有一定特异性。IONE和FNE有助鉴别LPD与炎性假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32-838)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抗)局部应用对原发性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治并接受局部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的8例原发性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5~83岁,年龄中位数为5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病变大部分切除手术,组织病理学确诊为MALT
目的探讨线状皮脂腺痣综合征(LN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整复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4月至2018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11例(14只眼)LN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受累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手术方式和整复效果。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就诊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为2.8岁。皮脂腺痣累及头部9例,累
1例老年女性因视物重影5个月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右眼外转受限,视野示双眼上象限同向非一致性局部视野缺损,头部核磁共振平扫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右侧海马后部异常信号。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动脉瘤,右侧展神经麻痹。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栓塞完全。经详细定位诊断后发现患者视野缺损为视放射Meyer襻受损所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2-864)
期刊
眼整形眼眶外科是研究眼睑、眼眶、泪道和眼部毗邻结构疾病的发生、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其外形、畸形和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一门亚专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眼睑病眼眶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专业医师队伍快速扩大,尤其2013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以来,我国眼整形眼眶外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倡学科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重视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取
目的探讨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治疗伴上斜肌亢进(SOOA)的A型斜视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因A型斜视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21例(排除单眼SOOA的A型斜视、Brown综合征和Helveston综合征),其中A型外斜视19例,A型内斜视2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4±9)岁。对手术前后A征的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疾病,持续性溢泪、溢脓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内镜技术在眼科广泛应用,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日臻成熟,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主要手术方法。但在其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存在手术指征把握不准、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并发症较多等问题,亟须形成治疗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提高En-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
期刊
近年我国眼视光行业已经由从单纯验光配镜向基层眼保健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通过对我国不同城市验光配镜中心的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发现我国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涉及人员广、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为解决我国视光师紧缺的现状,提出应结合我国现有眼视光教育体制的特点,以规范发展眼视光继续教育的模式及内容为核心,提高我国眼视光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加具有视光师技能
期刊
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视盘及黄斑区血管密度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6至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36例TAO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其中TAO临床活动性评分≥3分的12例患者为TAO活动期组,患有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急性期组,患有DON且病程>6个月的12例患者为DON慢性期组,健康
1例因在美容院行自体脂肪右额部皮肤下填充时右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2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经神经内科CT、MRI检查和眼科自发荧光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B超检查、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查,诊断为右眼动脉阻塞,虽经溶栓、抗炎、按摩、扩血管治疗,但右眼视力仍为无光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8-870)
期刊
3例因眼球突出患者就诊眼科,2例是青少年小梁状骨化纤维瘤,均表现为眼球突出逐渐加重,眼球运动正常。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骨壁包绕软组织密度占位病变,显微镜下可见瘤组织内有骨小梁结构。1例是沙瘤样骨化纤维瘤,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眼球外转、上转受限。影像学检查示左眼眶上壁骨质变薄膨隆,骨壳形成,包绕不规则软组织影,显微镜下可见类似骨小体的小骨块结构。3例均行手术切除。(中华眼科杂志,2020,5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