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要求及分析: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从课标的要求看,课标对城市和乡村没有提出概念上的要求,所关注的是学生能根据城市和乡村的景观照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种聚落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条课标不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只要能針对具体聚落,初步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可。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義。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标准”设计在聚落主题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让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世界的聚落》与《世界的人口》、《世界的人种》《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共同组成了本章《世界的居民》这一个大系统。聚落也是居民生活的一大特点,是区域文化的一大表现,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宗教色彩都会让聚落蒙上不同的特点。而且后面的一章《世界的气候》也和聚落有着联系,聚落从实用性角度看,肯定会去适应当地的气候,气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聚落的特色。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系统掌握知识有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懂得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但七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能力较弱,归纳概括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从感性材料入手,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
(2)能根据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3)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感受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重点: 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 自主学习、读图比较,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总体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在难点突破方面,利用已学知识,老师进行点拨启发,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民居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关系,充分感受人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纸、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微课程导入:播放微课程《爸爸去哪了》.学生观看微课程《爸爸去哪了》中的场景:第1站 :宁夏沙坡头;第2站:湖南平江;第3站:牡丹江海林;第4站:云南普者黑。判断他们去的是乡村还是城市?
设计意图: 以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走进聚落
过渡:刚才我们所看的视频中的场景就是乡村,乡村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聚落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乡村,学生朗读:聚落的含义及主要形式,初步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3)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重点)。老师出示一组图片,由学生从景观上初步判断是乡村还是城市?(在此老师强调一下:乡村按居民点的大小分有村庄和集镇之分),学生看图片,由景观上判断哪些为乡村,哪些为城市?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聚类。
展示图片:要求学生从交通、人口分布、建筑、生产方式等方面思考,城市和乡村各有什么特点?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归纳总结。
学生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城市房屋高大、道路宽广、人多……农村房屋小、矮,人少,大片农田……归纳总结,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特点,通过表格归纳,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清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区别。
(二)探究聚落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1)读图,试分析在下列环境中是否会形成聚落,为什么?(出示图片:沙漠、盆地、山地、平原、冰川)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沙漠地区因为气候过于干旱,冰川地区因为过于寒冷,山地因为地形崎岖不易形成聚落。而平原和盆地因地势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等原因容易形成聚落。
(2)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世界人口稀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顾总结:人口稠密区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盆地和临海地带,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那么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形成聚落呢?
学生总结回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自然環境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聚落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世界人口稠密和稀少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懂得聚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老师适时的点拨、引导,由学生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小结:由此可见,人类的集中居住地——聚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承接:不仅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民居的建筑风格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3)小组合作探究:下发图片卡纸给小组:因纽特人的冰屋、东南亚传统民居、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格陵兰岛的房屋;小组合作探讨,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①观察这些建筑有何特色?
②这些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有关吗?有着怎样的关系?
③你还能举出中国的一些特色民居建筑吗?(陕西的窑洞、西藏的帐篷、客家围屋等等)
老师适时对学生代表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利于难点的突破。
师生小结: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且民居的建筑风格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承转:不同空间自然环境不同,造就了聚落的特色,在历史上形成一些遗留至今的具有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我们应加以保护。
(三)保护聚落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录像播放:《北京故宫的保护》,学生观看录像,感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并由学生谈谈自己有无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应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
呼吁: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全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并郑重地传给下一代,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这些古建筑的美及其文化价值,并感知其不可复制性。从而提升学生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本课小结
学生尝试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老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点评。
四、作业布置
学生课后完成:网上收集世界特色民居,并了解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从课标的要求看,课标对城市和乡村没有提出概念上的要求,所关注的是学生能根据城市和乡村的景观照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种聚落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条课标不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只要能針对具体聚落,初步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可。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義。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标准”设计在聚落主题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让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世界的聚落》与《世界的人口》、《世界的人种》《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共同组成了本章《世界的居民》这一个大系统。聚落也是居民生活的一大特点,是区域文化的一大表现,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宗教色彩都会让聚落蒙上不同的特点。而且后面的一章《世界的气候》也和聚落有着联系,聚落从实用性角度看,肯定会去适应当地的气候,气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聚落的特色。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系统掌握知识有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懂得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但七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能力较弱,归纳概括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从感性材料入手,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
(2)能根据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3)能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感受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教学重点: 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 自主学习、读图比较,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总体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以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在难点突破方面,利用已学知识,老师进行点拨启发,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民居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关系,充分感受人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纸、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微课程导入:播放微课程《爸爸去哪了》.学生观看微课程《爸爸去哪了》中的场景:第1站 :宁夏沙坡头;第2站:湖南平江;第3站:牡丹江海林;第4站:云南普者黑。判断他们去的是乡村还是城市?
设计意图: 以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走进聚落
过渡:刚才我们所看的视频中的场景就是乡村,乡村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聚落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乡村,学生朗读:聚落的含义及主要形式,初步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3)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重点)。老师出示一组图片,由学生从景观上初步判断是乡村还是城市?(在此老师强调一下:乡村按居民点的大小分有村庄和集镇之分),学生看图片,由景观上判断哪些为乡村,哪些为城市?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聚类。
展示图片:要求学生从交通、人口分布、建筑、生产方式等方面思考,城市和乡村各有什么特点?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归纳总结。
学生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城市房屋高大、道路宽广、人多……农村房屋小、矮,人少,大片农田……归纳总结,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特点,通过表格归纳,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清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区别。
(二)探究聚落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1)读图,试分析在下列环境中是否会形成聚落,为什么?(出示图片:沙漠、盆地、山地、平原、冰川)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沙漠地区因为气候过于干旱,冰川地区因为过于寒冷,山地因为地形崎岖不易形成聚落。而平原和盆地因地势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等原因容易形成聚落。
(2)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世界人口稀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顾总结:人口稠密区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盆地和临海地带,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 老师点拨、引导学生:那么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形成聚落呢?
学生总结回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自然環境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聚落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世界人口稠密和稀少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懂得聚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老师适时的点拨、引导,由学生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小结:由此可见,人类的集中居住地——聚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承接:不仅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民居的建筑风格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3)小组合作探究:下发图片卡纸给小组:因纽特人的冰屋、东南亚传统民居、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格陵兰岛的房屋;小组合作探讨,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①观察这些建筑有何特色?
②这些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有关吗?有着怎样的关系?
③你还能举出中国的一些特色民居建筑吗?(陕西的窑洞、西藏的帐篷、客家围屋等等)
老师适时对学生代表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利于难点的突破。
师生小结: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不仅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且民居的建筑风格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承转:不同空间自然环境不同,造就了聚落的特色,在历史上形成一些遗留至今的具有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我们应加以保护。
(三)保护聚落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录像播放:《北京故宫的保护》,学生观看录像,感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并由学生谈谈自己有无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应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
呼吁: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全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并郑重地传给下一代,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这些古建筑的美及其文化价值,并感知其不可复制性。从而提升学生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本课小结
学生尝试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老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点评。
四、作业布置
学生课后完成:网上收集世界特色民居,并了解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