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必备条件。让小学生注重身边的生活经验积累,教师借助视频和音频的教学辅助,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生活原形,通过阅读时的联想和带有感情地朗读,促进学生的语感培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感 朗读 联系实际 揣摩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往往注重分析的较多,而阅读上动之以情的感染少,忽视了从语言文字中获取感悟的美感,造成一篇篇鲜明生动的课文变成了干巴巴的枯树干,让本应精彩灵动的课堂变得毫无生机。《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种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敏锐的语感则是学好语文的必备条件。郭沫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语文阅读教学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的思维和形象的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感悟水平;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课的课文文本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得以进一步提升,因为语文课的思想启迪特点就是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学生阅读时,能够在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才能受到感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感呢?
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联系实际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感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跟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采用幻灯片、多媒体音频再现等多种手段作为中介,帮助学生再现阅读中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石灰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于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恶势力、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感悟古诗的深刻内涵,是重点,亦是难点。全诗以石灰来作喻其实比较确切,但初读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有些抽象。为了让学生领导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较强的语言感染,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石灰吟》读要读得有气势,有气魄,要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我们先来听一听语言艺术家是怎么读的。”顺势音频再现,播放了石灰开采过程的画面,从视觉上体验生活。这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好的语感训练。
二、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再作揣摩比较
学会揣摩和推敲,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方法。让学生在推敲比较中深入体会字词的情味、语句的意境,从而产生语感。
在《艾滋病小斗士》这课中,恩科西“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句话中的“挺”是比较值得揣摩的一个字。在闭读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说说“挺”的意思,明白“挺”就是“坚持”的意思。在明白词义的基础上,出示“他竟然一直‘熬’到了上学的年龄。”把这样的两句话放在一起作比较,体会“挺”这个字在文中深层的含义,不仅是“坚持”,更有小斗士恩科西的坚强意志。在这样的阅读中,正确把握住了词语的温度,产生符合语言环境的语感,对理解主人公是很有帮助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情感体验,以培养灵敏的语感。而朗读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就要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让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结尾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教学时声情并茂地朗读,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引起离别感情的升华。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第一句话中,我想象出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在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的志愿军战士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学生的想象如此生动丰富,说明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对文章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引起情感与文本的共鸣,产生正确的再造想象和语感。
此外,还可通过指导背诵、演讲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背诵、积累语言,语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加强,语文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会变得更加深入透彻,还表现在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提升。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训练。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感 朗读 联系实际 揣摩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内容,往往注重分析的较多,而阅读上动之以情的感染少,忽视了从语言文字中获取感悟的美感,造成一篇篇鲜明生动的课文变成了干巴巴的枯树干,让本应精彩灵动的课堂变得毫无生机。《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种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敏锐的语感则是学好语文的必备条件。郭沫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语文阅读教学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的思维和形象的思维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感悟水平;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课的课文文本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得以进一步提升,因为语文课的思想启迪特点就是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学生阅读时,能够在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才能受到感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感呢?
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联系实际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感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跟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采用幻灯片、多媒体音频再现等多种手段作为中介,帮助学生再现阅读中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石灰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于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恶势力、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感悟古诗的深刻内涵,是重点,亦是难点。全诗以石灰来作喻其实比较确切,但初读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有些抽象。为了让学生领导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较强的语言感染,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石灰吟》读要读得有气势,有气魄,要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我们先来听一听语言艺术家是怎么读的。”顺势音频再现,播放了石灰开采过程的画面,从视觉上体验生活。这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好的语感训练。
二、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再作揣摩比较
学会揣摩和推敲,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方法。让学生在推敲比较中深入体会字词的情味、语句的意境,从而产生语感。
在《艾滋病小斗士》这课中,恩科西“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句话中的“挺”是比较值得揣摩的一个字。在闭读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说说“挺”的意思,明白“挺”就是“坚持”的意思。在明白词义的基础上,出示“他竟然一直‘熬’到了上学的年龄。”把这样的两句话放在一起作比较,体会“挺”这个字在文中深层的含义,不仅是“坚持”,更有小斗士恩科西的坚强意志。在这样的阅读中,正确把握住了词语的温度,产生符合语言环境的语感,对理解主人公是很有帮助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情感体验,以培养灵敏的语感。而朗读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就要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让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结尾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教学时声情并茂地朗读,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引起离别感情的升华。正如一位学生所说:“第一句话中,我想象出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在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的志愿军战士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学生的想象如此生动丰富,说明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对文章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引起情感与文本的共鸣,产生正确的再造想象和语感。
此外,还可通过指导背诵、演讲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背诵、积累语言,语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加强,语文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会变得更加深入透彻,还表现在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提升。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