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挚深刻的反思,质朴真率的表达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的成败往往始于备课时的文本研读,对文本研读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任务的达成等诸多教学环节。仅以教参为辅的传统文本研读方式,是很难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充分发掘文本教学价值的。借助“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文本互读和比较”的方式可深入文本理解,深化课堂教学,并为教师的文本研读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文本互读
  郑振铎的《猫》选自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试从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文本互读与比较等角度对《猫》一文进行研读,并对本课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探索深入解读文本,深化教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教师日常的文本研读和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文本释义
  《猫》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的详细交代,对“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的细腻刻画,尤其是对第三只猫死亡的歉疚之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和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
  (一)课文结构
  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从结构上看,文章围绕“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有相对完整的“得猫”“养猫”“失猫”的过程,但是各有侧重,耐人寻味。
  (二)“猫”的特点及命运
  第一只猫来自隔壁家,外形可爱,性格活泼,最后病死了。
  第二只猫来自舅舅家,浑身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但终被路人抱走了。
  第三只猫是只流浪猫,不好看,又很瘦,且性情忧郁、懒惰。其结局更为可怜——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三)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当心爱的芙蓉鸟被咬死时,“我”便妄下断言,并狠狠地惩戒了流浪猫,致其无辜死亡。此事警醒“我”,做事绝不能仅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否则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这也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文本解码
  作者是如何表现和揭示上述主题的?
  (一)巧妙的对比
  文章的对比主要存在两个层面:一是三只猫的对比与烘托。在作者笔下,三只猫的外表和性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只猫毛色花白,性情活泼;第二只猫是只黄色小猫,性情更为有趣活泼;而第三只猫瘦弱、忧郁懒惰。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能揭示文章主题,于是作者对其描写较前两只猫更为详细。这样看来,写前两只猫是为了更好地烘托第三只猫。
  二是“我”对三只猫态度的对比。对前两只猫,“我”十分喜爱。对它们的亡失,“我”或酸辛、或怅然、或愤然。而对第三只猫,则无好感,甚至因“芙蓉鸟事件”,主观臆断冤枉它,愤怒之下惩戒它,最终导致其死亡。对于它的死,“我”内心充满了自责,并且决定“永不养猫”。
  在两层对比之中,可以鲜明地揭示主题。
  (二)细腻的描写
  本文的描写艺术在于把对“猫”的外貌、动作描写与对“我”的心理描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是作者笔下的第一只猫,漂亮、活泼。它带给“我”生命的欢愉,“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对于其死,“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第二只貓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对其亡失,“我”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作者笔下的第三只猫,外表“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性情“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对“我”的心理描写也一直贯穿其中,从初来时“我不大喜欢它”到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再到真相大白后,感到“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三)精妙的结构
  《猫》一文结构非常巧妙,对于主题的揭示起到了很好的提醒、暗示作用。其结构的巧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文中三个故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且层层推进。开头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篇,也开启第一只猫故事的讲述。中间的“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引出第二只猫的故事。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既结束第三只猫的故事,也首尾呼应,并从“好久”到“永不”的递进中、在情感的深化中揭示主题。
  其次,作者善设伏笔,使情节的发展自然、合理。“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一句就很好地暗示了第一只猫的死亡。“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一句,预示着第二只猫被人捉走的命运。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视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了伏笔。
  精妙的结构,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得三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谓匠心独具。
  (四)独特的风格
  《猫》展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省,但所写之事却是“我家”三次养猫或死亡、或亡失这样的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而在叙写家庭琐事之时,又有着淡淡的哀愁,如“我心里也感着一缕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又如,“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种“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恰恰是郑振铎先生质朴、真率文风的体现。
  三、文本评鉴
  《猫》写的是家庭生活,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时代、人生、人性的思考,折射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与探索。这正是郑振铎小说的特别之处,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似乎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困惑。   (一)文体的淡化
  《猫》是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当我们读过《猫》后,在潜意识里会把它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或者散文。的确如此,因为在《猫》中讲述的家庭生活,叙述时间与故事发展的时间同步;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复杂,只是记写了家养的“三只猫”的生活片段,似乎更像“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这种文体的淡化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诸多的误会和不确定性。如果从生活角度来观照郑振铎的小说作品《猫》,会觉得文章几乎完全是写实,忽视文本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读者的眼光或许就容易被描写小猫可爱、活泼的形象语言所迷惑,局限其中,进而把一篇完整的作品读得支离破碎。“尽管作家主张表现‘血与泪’的人生, 但他只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当拿起笔来表现中国的家庭时,他老老实实地写出自己或别人家庭中发生的事, 探索人性的美, 探索某些人物悲剧命运的家庭社会渊源。”[1]
  (二)主题的多元
  对于《猫》主题思想的理解历来就有很大分歧。
  有人认为:《猫》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悲叹。第一只猫的去世隐含了作者对旧时代人生命运凄婉的伤感。第二只猫的失踪,隐含对自私自利的世态之风的讥讽。第三只猫则是动荡不安的旧中国那些贫苦者、弱小者悲苦命运的象征。
  也有人认为:《猫》表现了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使“我”由一只猫的死引出了深切的悔恨。
  又有人认为:《猫》一文的主题在于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千万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好恶和偏见,这种主观的臆断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还有人认为: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呼唤人们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并反思人类自身的弱点。……
  《猫》以家庭生活为题材,但又折射着作者思想的彷徨以及对时代、对社会的思索。这种主题的隐晦性是读者对主题理解产生诸多分歧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研讨
  我们先来看一篇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
  (选自《课外语文》,作者是四川民族学院孙东平教授)
  1.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品味朴实、深邃的语言;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培育敢于认错、勇于自责的可贵精神。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并努力付诸实践;感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3.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
  ……你们养过猫?喜欢猫吗?(教师展示猫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和他笔下的那些猫!
  (2)朗读课文,初步触摸不同的猫。
  (3)细读课文,定焦第三只猫。
  (4)精读课文,品味体验情感。
  师:我们常说,读书应该知人论世,来看看郑振铎写作此文的背景,也许会对你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帮助。(幻灯片展示郑振铎个人资料及写作背景)
  (5)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诗意表达。
  学习经典,探究作者本意,理解思想感情,是靠近经典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从经典中总结自己的体悟,汲取精神营养。下面请同学就文章中任意一个人、一只猫、一件事,选一个角度,深入思考,读出自我,读出属于自己的体会。
  ……
  师小结:今天学习了郑振铎的《猫》,我们不仅掌握了文章内容,探究了作者的创作本义,还对文章做了个性化的解读,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这篇教学设计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以下两点值得商榷:其一,“我们常说,读书应该知人论世,我们来看看郑振铎写此文的背景,也许会对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帮助”。很显然,孙教授采用的是“知人论世”读懂主题的方法。“知人论世”的确是读懂文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于《猫》一课不适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显得不妥。《猫》一文的主题虽多元,但主流主题还是可以通过文本品读出来的,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就可以了,无须像文艺理论家那样去深究。且“知人论世”的先入为主,外化了学生的阅读行为。殊不知,语文学习更多地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文本中不断“摸爬滚打”,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并最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运用水平的过程。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是其他外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因此,执教此文还是应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勾画文章中作者心理变化和情感抒发的相关语句,并在此基础上品味出主题。
  其二,很多时候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作者的唯一性。因此,“联系实际,读出自我,诗意表达”并不适用于每一篇文章,《猫》一课就是如此。若是学习任何文章,都要来一个“你从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了吗?”等标签式的追问,看似体现了个性,實则过于随意。譬如,学生读完《猫》后,获得“第二只猫的遭遇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各方面都好,讨人喜欢,也不能得意忘形,否则就会招来横祸”这样的感悟,是否有点令人啼笑皆非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
  五、文本互读与比较
  很多名家都写过“猫”,写“猫”的名篇也有很多。我们如果将郑振铎的《猫》与老舍笔下的《猫》,以及王小波的作品《猫》做横向比较,就不难发现郑振铎的《猫》在描写形象和主题挖掘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1.笔下的形象
  老舍对猫这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的观察是细致的,对猫的习性的描写也是到位的,这缘于先生对猫一以贯之的厚爱。老舍笔下的小猫性格中充满着“古怪”,“古怪”中却洋溢着好生气,展现着真性情。相比于老舍,郑振铎既缺少对猫做长期、细腻的观察,也似乎缺少了一份对猫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因为作者对猫的喜恶主要源于猫之外表和性情,他不能对所有的猫做到一视同仁的爱。因而其笔下之猫,虽或活泼有趣,或忧郁懒惰,但总觉得未能将猫在生活中之形象真实、丰富、逼真地还原出来,作者的主观色彩较浓,猫的客观形象却较淡。
  2.语言的表达
  老舍先生的文章读来往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这和叶圣陶“写文章就是写话”的主张是相通的。观其语言表达,特点有二:一是鲜有长句,代之以清楚明白的口语。这样的语言朴素、随和,读来亲切自然。二是句式多变,运用自如。长短结合,整散结合,且陈述之中夹杂反问,句式灵活多变,折射出老舍思维的妙趣。
  郑振铎的《猫》,在语言的质朴自然、亲切随和上,与老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郑振铎的语言相比于老舍的语言又似乎缺少了一点变化的灵动。这或许和二者的生活环境有关,因生活背景不同,文风自然也有所区别。郑振铎的文章带有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而老舍的文章则更鲜活、更贴近普通大众。
  3.主题的挖掘
  郑振铎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写的作品中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鼓吹公道,以及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猫》正是这种思想的折射。文中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正表现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但郑振铎仅仅局限于自我心灵的反思,而缺少更深层次的批判,相较于王小波的《猫》,其主题的广度和深度略浅,缺少应有的厚重性。杨开浪曾说:“王小波在《猫》中则蕴含着显而易见的国民性批判和深刻反思。面对血腥而悲惨的‘虐猫’事件,民众始终是司空见惯、轻描淡写的,他们已被惯常的思维模式所同化,再也不能独立思考真相背后的意义。”[2]的确如此,读王小波的《猫》,我们会发现王小波对暴力专制的控诉和揭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显示出当代知识分子可贵的精神操守和文化良知。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二期课题“基于经典课例实践性解读的教师研修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01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游友基.略论郑振铎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3.
  [2]杨开浪.论王小波早期小说的思想倾向[J].现代语文,2015(12):34.
  付小明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根据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一个分析和评价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纵向、横向及总体的评
该文的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对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各种治理结构安排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经验分析,来发现哪些治理结构的安排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哪些治理结构安排对提高公司业绩是无
该文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以及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首先从西方出现而且发展相对比较完善,因此,研究西方国
无钴电池的推出,确实将给产业链带来重大变革,这并不是说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会大受影响,如今只是开端.但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行业,这是技术的巨大进步.对于行业竞赛
期刊
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国有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即: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进
本文介绍了词的音美特征、发展历史及代表人物,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文章对其词作及译文从音美方面进行了细致探讨.
面对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强劲发展,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并购浪潮的一浪高过一浪,以及中国旅游企业的现状,中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话题不得不及时地提上日程.该文
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深基坑支护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不合理,便会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同性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与主流文化相悖离的一种价值取向,同性题材长期被排斥于正统文学之外,难以登上文学大雅之堂,而女性同性之恋更因其闺阁的私密性与其文
本文的第一章是导论,概括说明了选题原因,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的内容是文献回顾,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及国内外相关论题文献的回顾,作者总结了影响旅行社业市场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