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目光下的回忆与反思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olan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德国历史的重大转折,1990年的两德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转折文学应运而生。东西两德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德国统一进行了回忆和反思。视角差异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使得转折文学作品无论在体裁、主题以及写作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转折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阐述不同视角下转折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关键词】转折文学 两德统一 视角差异
  转折文学是德国当代文学随着历史变迁而衍生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1989年,柏林墙轰然倒塌,东西德以人们始料未及的方式和速度完成统一,风起云涌的社会剧变给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冲击。一大批以统一后的德国社会为背景,描述转折这一历史事件及人们意识形态变化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这些作品虽然以同一历史事件为聚焦点,但在主题的选择,体裁的运用以及审美情趣的把握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作主体的视角差异。
  视角差异的根源
  两德统一,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不是产生出了一个新的国家,而是原民主德国以新联邦州的形式加入联邦德国。在仓促的统一过程中,东德完全放弃了原有的体制,匆匆地实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化。然而,曾经预想的“经济高涨”、“生活改善”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失业、生存危机以及社会地位的丧失。面对困境,很多东德人感到失望、沮丧,甚至开始怀疑统一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两个体制不同的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但巨大的陌生感却存在于东西德民众之间。经济地位的差距,心理上的隔阂以及进而产生的偏见使得两德民众在文化、价值观和民族认同上天壤之别。很多西德人认为东德的并入给联邦德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大量东德民众的涌入打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而对于东德人来说,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巨大落差,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生存竞争都让他们不堪重负。更难以忍受的是西德人的冷漠和居高临下,类似于“Ossi”(东佬)这样充满贬低和歧视的称呼时时刺激着东德人的神经,“二等公民”的挫败感在统一后的很多年都挥之不去。
  民族统一带给两德人民的历史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基于此,东西德作家在创作动机和关注焦点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东德视角下的转折文学及其发展
  面对自己的国家和熟悉的社会准则化为乌有,很多东德人感到无所适从,而民族统一草草实现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困难又将他们置于生活的重压之中。种种迷茫、不适和失望唤起了人们强烈的表达欲望,于是,东德作家成为了那一时期转折文学的创作主力。作为最贴近现场的见证者,他们亲历了历史,转折既是他们的创作对象,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处境。
  从初期的日记、书信、随笔、报告文学、即兴诗,到经历了沉淀和消化后的回忆录、自传、小说,真实的、虚构的,抑或反思的,转折文学的主题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其中的代表作很多,有较早问世的《捍卫童年》(马丁·瓦尔泽),《寂静的第六行》(莫妮卡·马龙),也有稍后的《尼古拉教堂》(埃里希·勒斯特),《像我们一样的英雄》(托马斯·布鲁西格),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德国历史的转折和人民生活的变迁作出了记述。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英果·舒尔策(Ingo Schulze)的长篇小说《简单故事》(Simple Storys)。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由29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单独成章,情节上互不连贯,因而整部小说没有主线,也没有高潮。小说中人物众多,共25个,但每个人物都只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乍看之下,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是串联起各个章节的引线。这些人物将一个个碎片化的情节连缀起来,展示了东德地区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之后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东德民众在统一之后的心路历程。
  《简单故事》中描述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虽然作者语言平实,笔调冷峻,只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但经历了变革的东德社会已经失去了精神支柱,面临生存危机的东德民众却生动地跃然纸上。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不简单的转折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墙倒的那一瞬间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旧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转折文学也随之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最后一代东德人”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了转折文学新的创作主力。他们的少年时代有着深刻的东德烙印。统一的时候,他们还没有能力去理解,一切就尽数改变,待他们长大,试图去理解时,记忆又逐渐模糊。于是,寻找失落的记忆,成为新的表述主题。年轻一代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的评论并非以某种文学理论为出发点,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评断,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小说所体现的政治观点上。
  2002年出版的亚娜·汉瑟(Jana Hensel)的《东区的孩子》(Zonenkinder)可谓新一代转折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从孩童的视角回顾了在民主德国的童年生活和统一后的在联邦德国的成长经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亲切而真实,反复出现的“我们”给予读者强烈的带入感,同时又划出了清晰的“三八线”。作者试图以这样一种方式强调这是一段集体的共同回忆,是她和其他东德成长起来的伙伴与西德的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相较于其他很多作品,汉瑟的小说没有陷入“怀旧东德”的混战,没有试图再现或阐述宏大的历史,而是用精湛的写作技巧将读者带入一个东德孩子的内心世界,简单却有亲切感的描述方式使读者身临其境,进而感同身受。这部作品所展现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东德湮灭后的许多年依然无法和过往潇洒地告别。重提往事时,记得的不是政治上的重压,不是严格的管控,而是生活中温暖的瞬间,是自我认知的归属感。
  西德视角下的转折文学及其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 转折文学并不是一个全德现象。相较于东德作家强烈的倾诉欲望,大多数西德作家对此类内容的创作兴致平平。历史变革对于他们自身生活的冲击是有限的,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引发的思考也非常有限,因而西德作家没有成为转折文学的创作主力。   但统一毕竟是德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社会思潮的洪流将一部分西德作家卷入其中。相较于东德作家倾向于怀旧、回忆,倾向于寻找新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西徳作家的关注重心有所不同。他们所描述的,与其说是民主德国翻天覆地的转折剧变,不如说是德国的统一,是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老牌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长篇小说《说来话长》(Ein weites Feld)。
  这部小说出版于1995年夏天,即刻就在当时的德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是一面倒的负面评价蜂拥而来。
  小说开始于1989年,主人公特欧·乌特克因为狂热地崇拜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冯塔纳,因而被周围的人称为冯提。小说的叙述视角在冯提和冯塔纳之间不断转换,全面地展现了从1848年三月革命到20世纪90年代德国历史的发展,将眼下的两德统一与1870年—1871年俾斯麦统治时期的第一次统一作了对比。格拉斯用讽刺的笔触对统一所带来的尖锐问题进行了反思,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态度。他认为统一是上层建筑操控的结果,其过程中的简单粗暴以及托管局的不良运作使得东德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不合时宜的政治观点,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思想可以说是这部作品招致批评的核心所在。但作为20世纪90年代后第一部详细论述统一主题的长篇小说,《说来话长》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虽然争议颇多,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德国作家以及德国民众对统一所持的另一种态度。
  与老一辈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视角看待统一的写作手法不同,西德年轻作家的转折文学作品呈现出另一种面貌。他们的写作主题大多不是统一这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关注的也并非转折带来的冲击和问题。在他们笔下,历史的细枝末节被删除,“转折”成为叙事的背景或前提,宛若一张幕布,映衬着情节的发展,依托着主人公的存在,成为一种注脚。
  西部作家斯文·雷根纳的长篇小说《雷曼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范例。《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它与众不同的原因——“从德国西部人角度而写的杰出的转折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被朋友们戏称为雷曼先生的酒吧服务生。他没什么远大的志向,在很多地方与主流社会唱反调,但他看中独立思考,富有怀疑精神,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虽然与众不同,但他生动、有魅力,是西德社会中很有典型性的一类人。
  故事开始于1989年的秋天,结束于柏林墙开放的11月9日。虽然时间上跨越了历史的变革,但整部小说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作者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生动描写了主人公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和感受。
  和大多数的西德人一样,对于变革,雷曼先生浑然不觉,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一如既往。对于柏林墙倒塌这样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也只有一句淡淡的“墙开了”,这还是他无意中听人说到的。雷曼先生没有欢呼雀跃,没有激动不已,身边的其他人也是如此。这或许是东德人和西德人在面对统一时不同反应的生动写照吧。对于东德人来说的翻天覆地的剧变没有给雷曼先生带来莫大的喜悦,也没有使他忘记生活的烦恼,留在他记忆里的历史画面或许只有奥贝鲍姆桥上从对面走过来的稀稀拉拉的人群以及莫里茨广场缓缓行驶的汽车长龙。柏林墙倒塌的夜晚,于雷曼先生而言,仅仅是他在酒吧度过的众多夜晚当中的一个,这无疑是很大一部分西德人的真实感受。
  结语
  两德统一给当代德国政治、经济、文化均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写作作为一种唤醒记忆与反思的行为将转折这一剧变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再现。然而,东西德作家在转折中的不同经历、感受以及进而引发的思考使得转折文学有了明显的视角差异。东德视角下作品,从转折初期记录历史发生的过程、描述转折带来的巨大冲击,到稍后反思统一进程中的得失,展现统一后的人事变迁,再到近些年,年轻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寻找失落的记忆,发生了种种改变。而西德视角下的作品,虽然并非主力,但它们使转折文学有了更加全面的客观性。同样是历史参与者的西德民众虽然没有经历翻天覆地的剧变,但他们对于统一的态度和思考是值得记述和关注的,西德视角下的作品正是这样一种存在。
  视角的差异性赋予了转折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文学基调,也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从两种不同的目光下进行的回忆和反思可谓转折文学独有的特点,也是我们在阅读和研究时不可忽略的要点。
  参考文献:
  [1]陈良梅.德国转折文学研究[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8.
  [2]冯亚琳.见证、回忆与身份重构[C].张玉书,卫茂平,朱建华,魏育青,冯亚琳.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6.
  [3]何宁.历史与日常的并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德国文学[J].德国研究,2011,26(1):54-63.
  [4]任卫东.德国统一对德语小说创作的影响[J].外国语文,2013,29(2):3.
  [5]邹沁璐.试论德国统一后的转折文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6):23-26.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摘要]孙少安是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在他身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勤劳、坚韧以及历尽艰难痴心不改的奋斗品质。一直以来,分析其形象内涵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孙少安的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奋斗意识、集体意识和大家庭意识五个角度对他的性格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孙少安;性格特征;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的学生由于多是成人在职学习,对开放教育学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相对困难。教育主体应紧紧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开放开放大学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远程教育形式下意识形态建设有效路径,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贯穿于开放大学各项工作全过程。  [关键词]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意识形态;建
期刊
本試卷满分150分(不含听力),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1. What will Eric do first?  A. Go swimming.  B. Tidy his room.  C. Watch a movie. 
期刊
【摘 要】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艺术人才的基地,是高校艺术演出与交流的媒介,也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艺术团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中的重要讲话就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新举措、新思路,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讲话 大学生艺术团 校园文化  2014年10月15日,中
期刊
本试卷满分150分(不含听力),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1.What does the man do most weekends?  A. He watches matches.  B. He visits museums
期刊
【摘 要】任何科目和知识的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都会卓有成效。英语学习中引入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也同样非常重要。本论文以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论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起到激发兴趣、增强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力、扩充知识、开拓视野等方面的作用,进而引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  【关键词】兴趣 文化背景知识 《新视野大学英语》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
期刊
本试卷满分150分(不含听力),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1. How does the woman probably feel now?  A.Angry.  B. Busy.  C. Full.  2. What has
期刊
【摘 要】新媒介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界面设计延展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传统设计思路向新媒介思路转换。这类课程的课堂训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可以将新媒介艺术课程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入学生的设计练习之中。本文突出了课程实践训练的四个主要方式方法,经过我们新的方法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生在新媒介艺术设计课程中潜在交互设计能力。  【关键词】新媒介艺术设计 界面设计 课堂实践 拓展  关于
期刊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3月11日发布2015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美国哈佛大学依然位居榜首,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名次显著上升。  榜单前十位由英美两国高校包揽。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剑桥和牛津两校分别从去年的第四和第五位上升至第二和第三位,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则分别从去年的第二和第三跌至第四和第五位。  清华大学从去年的第36位升至第26位,北
期刊
[摘要]为完成省级课题:协调好建设大西安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之关系,且进行文化自信之学术探讨,并开发新型旅游文化资源,亲赴大明宫进行实地调研,且检索古今文献、综合分析后认为:建筑群遗址中的弘文馆为唐朝具有多种职能的部门:图书馆;贵族学校(高干子弟学校);儒家文化研究教育场所等。古文献载:“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严格,礼仪轻重皆参议焉。”此文献说明:“弘文馆是一个集文献管理、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