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海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让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取消寄读费、入学开通绿色通道后他们纷纷把子女带到身边读书,外来生由此形成。在政府的优惠政策保证之下,外来生就学得到切实有力的保障,能够安心上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是,这些从五湖四海涌入学校的学生却让教育界人士特别是一线教师苦不堪言、头痛不已:学生道德品质低下、行为偏差、大龄早熟、流动性大以及本地生与外地生的矛盾冲突等问题纷至沓来,这是社会的安全隐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教育改革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改进及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打工人员涌入城市现象不会消失,外来生现象可能越来越普遍,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从长远来看,今天的受教育者必是明天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因此,这些外来生有可能成为农村也更有可能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建设者,为这座城市挥洒青春,他们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未来和发展。只有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国家才有后续发展的力量。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就要担起育人的责任,加强外来生的教育,让外来生感受到爱的阳光:
1.加强宣传力度。在政治课、语文课等课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引导本地生客观公正看待外来生,消除本地学生对外来生的偏见和歧视。凡是外来生就读的学校,要特别重视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异乡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温暖。
2.推行养成教育。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是一个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班级要以《中学生守则》为杆,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重视学生的进步,重视学习的过程,更要重视品质道德的表现,多方面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经制定让同学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凡事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3.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一般来说,外来生可能成绩不理想,但其进步可能是最大的;外来生可能身上有不良习气,但可能是劳动最积极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周或每月进行综合评价,评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助人为乐之星”等等,多维评价机制让外来生感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过程。
4.让同学结对架起互助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结对子”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与其帮扶结对,平时一起学习,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消除外来生的陌生感,让外来生能尽快适应新学校,跟上新教材,从而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5.加强“融合”教育。开展“融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大力宣传“老师面前,众生平等”的思想,让每个学生互相接纳,特别是让本地生真正接纳外来生。做到四海皆朋友,珍惜相处的缘分,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一家人。
其次,要推行“家校合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家长学校”、法制讲座、家庭教育讲座、家校通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他们如何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个道理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重大作用,让他们懂得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欣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看到孩子是明天的希望。
1.制作家校联系卡,加强家校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由于外来人员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对于学习成绩进退不够关注,对于品行道德不懂得引导,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外来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诸如逃课、旷课、厌学、不交作业、沉迷网络等情况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更要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多多沟通。同时,进行不定期家访,或者统一组织邀请家长到校召开家长会,与其父母当面交流教育问题,既让外来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也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2.制作家长监督卡,让家长对当天的学习任务知情。家长可协助学校监督孩子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切实监督孩子的学习,有效支持学校的工作。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家校合育”目的与效果。
3.教育活动和节假日分发告家长书。例如游泳安全告家长书,清明、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放假告家长书,通过分发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家长重视安全教育,告知家长放假时间和相关注意事项,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更好地监管教育孩子。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平等的本质是爱心。外来生的现象是教师无法回避的教育难题,对外来生多一份关爱,教育就会多一份精彩。让教师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本着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让爱的阳光雨露洒满他们的心田。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邓 振
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教育改革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改进及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打工人员涌入城市现象不会消失,外来生现象可能越来越普遍,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从长远来看,今天的受教育者必是明天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因此,这些外来生有可能成为农村也更有可能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建设者,为这座城市挥洒青春,他们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未来和发展。只有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国家才有后续发展的力量。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就要担起育人的责任,加强外来生的教育,让外来生感受到爱的阳光:
1.加强宣传力度。在政治课、语文课等课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引导本地生客观公正看待外来生,消除本地学生对外来生的偏见和歧视。凡是外来生就读的学校,要特别重视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异乡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温暖。
2.推行养成教育。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是一个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班级要以《中学生守则》为杆,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重视学生的进步,重视学习的过程,更要重视品质道德的表现,多方面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经制定让同学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凡事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3.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一般来说,外来生可能成绩不理想,但其进步可能是最大的;外来生可能身上有不良习气,但可能是劳动最积极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周或每月进行综合评价,评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助人为乐之星”等等,多维评价机制让外来生感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过程。
4.让同学结对架起互助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结对子”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与其帮扶结对,平时一起学习,讨论学习中的问题,消除外来生的陌生感,让外来生能尽快适应新学校,跟上新教材,从而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5.加强“融合”教育。开展“融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大力宣传“老师面前,众生平等”的思想,让每个学生互相接纳,特别是让本地生真正接纳外来生。做到四海皆朋友,珍惜相处的缘分,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一家人。
其次,要推行“家校合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家长学校”、法制讲座、家庭教育讲座、家校通等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他们如何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个道理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重大作用,让他们懂得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欣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看到孩子是明天的希望。
1.制作家校联系卡,加强家校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由于外来人员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对于学习成绩进退不够关注,对于品行道德不懂得引导,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外来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一旦发现诸如逃课、旷课、厌学、不交作业、沉迷网络等情况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更要提醒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多多沟通。同时,进行不定期家访,或者统一组织邀请家长到校召开家长会,与其父母当面交流教育问题,既让外来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也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2.制作家长监督卡,让家长对当天的学习任务知情。家长可协助学校监督孩子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切实监督孩子的学习,有效支持学校的工作。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家校合育”目的与效果。
3.教育活动和节假日分发告家长书。例如游泳安全告家长书,清明、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放假告家长书,通过分发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家长重视安全教育,告知家长放假时间和相关注意事项,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更好地监管教育孩子。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平等的本质是爱心。外来生的现象是教师无法回避的教育难题,对外来生多一份关爱,教育就会多一份精彩。让教师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本着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让爱的阳光雨露洒满他们的心田。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锦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