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在课堂中教师对教学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以注重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考虑学生目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要使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建构知识,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是否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是否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主、体验、个性发展”的目标,让教与学的形式“生动、多样、有趣”。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成员,他们应该是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注重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作为一位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它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这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三、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以前数学课堂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行为进行评价,如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即侧重于对教师“如何教”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一主体评价。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服务学生的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是好的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行为表现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四、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新课程中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評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总之,教学的手段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能力与认知水平,是否“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迪开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的东西。
一、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以注重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考虑学生目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要使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建构知识,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是否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是否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主、体验、个性发展”的目标,让教与学的形式“生动、多样、有趣”。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要成员,他们应该是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注重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作为一位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它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这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三、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以前数学课堂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行为进行评价,如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即侧重于对教师“如何教”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一主体评价。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服务学生的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是好的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行为表现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四、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新课程中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評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总之,教学的手段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能力与认知水平,是否“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迪开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