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主动性信贷退出策略的选择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主动性信贷退出即为贷款本息安全收回而有目的地,从授信企业正常到期贷款或潜在风险贷款中部分或全部退出,使信贷资产最优化配置的经营活动。它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形成不良贷款而导致事后清收盘活的高代价和信贷资产的损失。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产业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必须随之调整,主动性信贷退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高级阶段,也是从根本上走出边投放边沉淀怪圈的重要手段。把握好信贷退出的时机是前提,最佳的策略是关键,如果策略不当,既会大大增加退出的难度和成本,又有可能导致一些市场前景尚可的企业因资金无法周转而停产乃至造成破产。有些企业甚至借口逃贷、逃息。还会给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度攀升。为此,主动性信贷退出必须主动安排、科学计划、讲究策略、稳妥实施、因企施策、分类治理。要立足在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综合服务功能,在不投入或少投入信贷资金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做到有收有放、多收少放、逐步实施、逐渐到位。
  一、灵活运用信贷产品的退出策略
  当前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信贷品种日益增多,既有用于生产经营性票据贴现、国际贸易融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又有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中长期项目贷款,还有用于个人住房按揭和消费性贷款等。但从信贷主动退出的途径来看,必须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命周期,灵活配置信贷产品,其主要形式如下:第一,市场性退出。对于周期性、季节性较强或贸易类的中小企业,主要采用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自偿性强的信贷产品,期限短、流动性高,与企业生产销售、商业行为的期限相匹配,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注入资金时,银行能够运用自偿性强的信贷产品随之而增加融资额度,当生产销售下降时,贷款额度可以随之相应退出,而不影响授信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灵活运用这类信贷产品是商业银行主动性信贷退出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二,预期性退出。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项目和企业、房地产开发贷款企业等授信,主要采用中长期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类和债务重组类贷款等,这类信贷产品能否实现如期退出关键在于贷前项目调查评估的可行性和还贷资金来源测算的准确性,经营行必须加强跟踪贷后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收回贷款,严防资金挪用,除非市场环境等发生特殊变化,否则,不得展期或采用其他信贷产品进行收回再贷,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性退出的目的;第三,替代性退出。贸易融资类信贷产品是商业银行主动性信贷退出的有效手段,要不断通过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提高信贷退出效率和质量。对于市场前景不乐观或生产经营潜在风险较大的授信企业,应把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等高风险信贷产品逐步转换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贷款,以逐步降低授信企业信贷风险,尤其是“两高一剩”行业和低端制造业,要加大供应链融资类信贷产品等对存量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力度,实现逐步退出。对于具有一定潜在风险的商业贸易类中小企业,积极运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等信贷产品替代,促进风险相对较高、贷后跟踪管理较难的流动资金逐步退出。对于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产品和节能减排绿色改造项目,可大力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抵押融资业务,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发展绿色产业债券、PPP式绿色产业基金等信贷产品,在拓宽融资渠道和优化信贷结构中实现逐渐退出。
  二、通过“软投入”的退出策略
  第一,服务式退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息灵敏等优势,围绕“大数据+互联网”积极开展服务创新,搭建适宜的服务平台,为授信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投资融资等咨询服务,协助企业清理三角债、盘活生产经营流动资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打开市场,帮助企业促销产品,提升生产经营效益。积极发展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综合性重组并购贷款服务,为有发展前景而管理不善、临时陷入困境的企业积极牵线搭桥,实现资产和债务重组;第二,位移式退出。对于经营管理不善的授信企业,银行要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促进内外资企业兼并、合资经营,使借款主体随之从存量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向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转移。对于关联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银行采取转变承贷方式实现以最优资产置换次优资产,如具有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发展前景堪忧、授信风险增加或信用等级下降时,银行可以通过置换方式,把潜在风险较大的存量债务部分或全部转换到信用等级较高的关联企业,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第三,渐进式退出。对贷款存量较大但发展前景不乐观的授信企业,虽然目前生产经营情况尚可,也可鼓励企业拓展其他融资渠道,在其他渠道资金陆续进入后,适当让出一部分贷款份额。对于缺乏竞争优势或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要在严格控制授信总量的基础上逐步退出。对潜在风险不断积累的企业,可通过提升准入门槛,增加交叉违约条款,完善风险控制措施等,促使企业难以符合贷款条件要求而逐渐退出;第四,以进代退策略。当前,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存量贷款较多、对于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骨干企业,要在风险基本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授信额度,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盘活信贷资金存量,为今后的主动性信贷退出奠定基础;第五,转让式退出。对贷款存量较大、负债率较高但发展前景一般或具有一定潜在风险的授信企业,虽然目前经营管理尚可,但是也要有选择地主动让出部分信贷市场。
  三、创新融资服务的退出策略
  前些年,银行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产能过剩行业,这些所谓的过剩产能在许多省份属于支柱型产业,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下,又有许多急需技改转型升级的项目,这类存量贷款结构单一、隐性风险已出现,信贷退出难度大,要拓宽贷款的内涵,创新融资业务。一是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资产证券化、证券承销等中长期资金融通业务,置换授信集中度高行业贷款。积极发展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等,支持优势企业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信贷退出的重要手段;二是创新供应链融资信贷产品,大力拓宽订单融资、票据、保理等绿色信贷业务,特别是对钢铁、水泥、造船等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信贷+投行+其他金融资产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组合,支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方式逐渐退出;三是银行可以牵头并引导当地优质企业、保险资管、信托、证券、基金等机构联合设立并购基金和专项性基金,用于产业升级、产业整合或收购的同时促进信贷资金退出;四是善于运用新的融资工具,对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未来不确定风险较大,探索股权投资与债权融资相结合的“投贷联动”融资方式,加强与券商和基金的业务联动,拓宽信贷退出内涵,弥补对科技、創新创业等高风险行业信贷退出的短板,实现对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同时,逐渐主动性退出高风险的信贷产品。对于负债率较高的授信企业,要合理运用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暂时摆脱债务困扰,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有助于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在盘活存量信贷资产中实现逐渐退出;五是拓宽担保增信渠道。对于融资项目收益无法按照约定的期限归还贷款的授信企业,可以采取项目收益部分提供担保。积极开展“商业保险+绿色信贷”,对生态环保、节能减排信贷项目提供信贷保险和风险补偿。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分散信贷风险,拓宽商业银行主动性信贷退出渠道和措施。   四、主动应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退出策略
  第一,产品组合式退出,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节能减排或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公开上市、股权转让、股份增发和利用企业应收账款、未来收益权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优化信贷产品组合。对市场前景较好但暂时困难的企业,要通过类似长航油运“剥离、转股、留债”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最大限度降低资产负债率和缩减成本,在支持其恢复活力中逐渐实现信贷退出;第二,抵押式退出,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节能减排或传统产业绿色改造项目,除项目融资外,可积极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节能环保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等信贷产品。同时,要针对碳市场和排污权等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排污权综合金融服务产品等碳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发碳交易保函、碳资产质押授信等信贷业务品种,逐步完善涵盖融资、结算、中间业务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方案,以增加抵押为主要方式,在促进信贷产品优化中逐渐实现主动性退出;第三,强制式退出。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经营状况日趋恶化的企业,坚决压缩退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浪费资源的项目或列入国家明令淘汰的、或有逃汇、骗汇行为等违反国家政策的授信企业,应停止向其发放贷款,只收不贷。对于信用观念薄弱、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和有意拖欠银行本息的企业,则坚决采取依法收贷的手段强制退出。這类授信企业信贷退出难度最大,退出态度必须坚决, 措施必须得当,否则, 退出将难以奏效。为此,要完善信贷强制性的业务操作流程,对于信贷政策不支持的行业,需在信贷业务办理流程中,补充环境和产业风险评估、识别、审核等方面的尽职要求,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因素等纳入到信贷调查评估、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从而准确判断产业或企业的环境风险,及时指导经营行适时实施信贷退出。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不同行业发展态势,前瞻性地提高环保门槛,适应绿色信贷政策逐渐从严的趋势。银行应保守信贷退出秘密,并保持一定时期收贷缓冲期,实行逐步退出。
  五、分类指导的退出策略
  新冠疫情后期,全世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授信企业信贷资产质量的隐性风险大幅度攀升,尤其是出口主导型的集团公司和小微客户群体。为此,上级行要在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景气指数、区域信用环境等宏观因素,尤其是企业发展前景、产品质量等,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确定授信企业主动信贷退出的判断标准,做到定性与定量、实力与潜力、现状与前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并适时动态调整,使所有行业主动性信贷退出的判断标准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在全行上下形成一致的风险偏好,使基层行主动性信贷退出有目标,实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第一,全部主动性退出类企业。因户施策、想方设法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制定加大退出的实施意见,上下齐心协力,部门协同作战,以全部清收为目标。但如果企业有条件提供低风险担保,可临时性恢复信贷关系、给予阶段性支持。如果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主动性退出措施,那么,只好接受既成事实,抓紧进行不良资产的盘活与处置;第二,部分主动性退出类企业。要根据企业集团客户综合授信测算结果,制定逐渐退出的具体计划,把握好主动性退出的节奏和力度。同时要充分运用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优化组合,对超授信额度的果断退出,对风险较高的流动资金贷款等信贷产品以智慧型的供应链融资替代,提高低风险业务信贷占比。对授信额度较大的集团企业,须注意讲究策略,避免采用过激措施,导致企业经营恶化,如一旦风险扩大,应及时列入清收对象;第三,授信总量控制的主动性退出类企业。对传统制造业要在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下的总量控制,着重于通过改善信贷产品、增强担保方式以控制和降低授信风险,牢牢把握退出主动权,为全面退出做好准备;第四,预备主动性退出类企业。对有一定潜在风险或发展前景不确定性高的授信企业,即使有一些临时性信用需求,也不能增加授信额度,还要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态变化,做到进入有度、退出及时、体现灵活的进退策略。
  信贷主动性退出涉及到经营管理的很多方面,要做到退而有序、退而有度,必须有配套的机制做保证。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各行业、区域、企业、产品信贷退出标准;要充分运用信贷限额、经济资本、RAROC、EVA、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金融工具,提升经营行信贷退出的主动性;要建立和完善信贷退出运行机制,制定合理信贷退出三年计划,按年确定退出数量,按季考核,适时调整,确保贷款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预警类和退出类企业进行集体“会诊”,逐户“定策略、定方案、定责任人”,既要看得出风险,更要找得到退出机会,尽力避免或降低贷款损失;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科学奖惩机制,强化经营行一把手管理责任,要通过严厉的责任追究办法保障主动性信贷退出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预测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便把握最佳退出时机。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信贷人员风险甄别能力与退出技巧,使信贷风险既“看得清”,又“退得出”,做到在服务中实现信贷退出、在主动性退出中完善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德俊.关于信贷退出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2年 第07X期.
  [2]鲍其富.中小企业主动性信贷退出问题研究[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10期.
  [3]黄伟,史忠良.银行信贷退出的时机与策略选择[J] 《金融论坛》2010年第07期.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已推出标的为华夏上证5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三只股票期权产品。股票期权产品的丰富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交易、风险转移和资产配置机会,也为证券公司拓宽了盈利渠道。文章结合股票期权的功能与作用,分析证券公司发展股票期权经纪业务的意义和需要考虑的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票期权 经纪业务 财富管理  股票期权是以股票为标的资产的期权。目前,我
期刊
摘要:2019年6月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正式开板,2019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案,全面推行注册制的进程进一步加速。注册制的推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注册制文献综述、改革历程和国际经验等出发,总结分析注册制改革对商业银行上市、估值、业务经营和发展等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注册制改革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注册制 商业银行 A股  我国的股票
期刊
摘要:我国股市自上世纪末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已为我国经济增速做出巨大贡献。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体系来说,我国股市的波动性较大且面临流动性风险。在我国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我国的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机构投资者数量逐渐壮大,研究分析机构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将有利于国家更有效地加强监管,使机构投资者与股市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 股市波动性 股市流动性 持股比例 上市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金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严竣考验。面对种种压力和重重危机,商业银行要深化认识、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营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更好服务经
期刊
摘要: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会导致不同的金融发展趋向。我国高度重视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的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良好的监管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也逐步得到完善,但随着金融监管实践和理论的不断进步,也逐渐发现了一些监管制度上的不足,这些不足亟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关
期刊
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各行各业得以稳定、长远发展的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在世界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之下,我们也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助推能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新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态和实际需求,持续提高市场活力,发现能源经济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为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就支付领域而言,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支付的深入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支付生态系统,驱动支付行业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央行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跨越式发展的支付行业进行监管,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了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汇率改革过程中人民币汇率波动率的变化,本文选取2016年1月11日至2019年1月18日美元兑人民币日度数据,以“逆周期因子”的实施、暂停、重启为节点,将样本分为四个阶段,在各阶段建立EGARCH模型。同时,在均值方程中引入了远期汇率变化率的一阶滞后项,在方差方程中引入关于时间的正弦函数。实证结果显示,远期汇率变化率对汇率收益率存在正向一期滞后影响;汇率收益率波动存在“放大利空”的非
期刊
摘要: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归纳出广东自贸区跨境人民币业务通过跨境结算业务“提效率”、 跨境投融资“扩渠道”和跨境融资改革“增便利”几方面提速增效。最后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推进服务便利化两个角度对广东自贸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自贸区 跨境人民币业务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一、引言  《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人民银行[2019]15号发布的公告显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提升利率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和完善贷款市场利率的定价机制,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因息差收窄、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利率市场风险和舆情风险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LPR 挑战  一、基础概念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