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之年,也是黄道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为了强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黄道乡将全力以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活水平
0.前言
紧紧围绕区委、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努力把结构调优,产业调强,品种调特,效益调高,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黄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基本情况
黄道侗族乡地处万山特区东南部,与湖南芷江、新晃两县接壤,是两省、三县、八乡镇交界地带,万湖公路穿境而过,素有万山东大门之称。全乡总人口1500余人,耕地面积7980亩。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近两年来,农民收入虽然稳步增加,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制约农民增收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没有消除。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途径就是要把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治标,关键要治本。只有确立新理念、理清新思路、探索新途径、拓展新领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3.具体做法
3.1立足乡情定思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根本、是基础。乡党委、政府从摸底调查入手,派出个工作小组,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工作思路,深入各村、组农户开群众会,多方面征求群众意思,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一是重点扶持丹阳村反季节大棚蔬菜,大力大造反季节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全力打造黄道侗族乡油茶示范园;三是以锁溪村和龙江村枣子示范基地为重点,建立黄道侗族乡龙江村和锁溪村枣子示范村。
3.2立足培训转思想、抓技术
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首先召开了全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参加农经济工作会议,让他们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是采取乡与乡、村与村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开拓了干部、群众的视野;再次,积极与万山区相关技术指导部门联系,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拟计划在我乡培训油茶种植技术10余次,培训油茶管理技术人员400余人。
3.3立足优势建基地
基地示范带动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能够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分别在蔬菜、油茶、枣子栽培上抓了几个叫得响的基地,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蔬菜生产上,建立了丹阳村以刘远灯为点型的反季节大棚示范户。为使蔬菜保护地生产在丹阳村迅速发展起来,他无偿地把经验传授给大家,还无偿上门指导。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基本上搞蔬菜保护地生产,丹阳村成为大棚蔬菜生产专业村,通过刘远灯的示范带动,全乡在丹阳村培育了反季节蔬菜示范大户7户,建立了占地50余亩标准化的示范大棚160个,在龙江村培育反季节大棚蔬菜示范户5户,建立反季节大棚蔬菜20亩。在油茶种殖上,充分利用土地开发项目的良好机遇,在锁溪村禾力冲组建立了标准化的油茶示范基地1200余亩。同时,为节约成本,在万山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大榜村培育油茶育苗种植2户,建立了油茶苗基地100余亩。在枣子栽培上,通過测土配方将龙江村的高山葡萄种植基地转为枣子栽培基地,建立了龙江村龙江水库枣子示范基地300亩。
3.4立足项目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为妥善解决各类基地的灌溉水及交通难问题,我乡积极加大项目上跑力度,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支持。一是通过2009年区委组织部的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 ,争取资金15万元,在丹阳村建立了反季节大棚20个,拟在蔬菜基地周围实施防洪堤工程资金300余万元,拟兴修防洪堤2.5公里,在示范基地内兴修了30立方米的蓄水池共计20余个,可蓄水6000余立方米,有效的解决了基地灌溉难的问题。
4.联系实际,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发展
4.1加强领导,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坚持的政治保证
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业产业结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业产业规划及各类矛盾纠纷的协调及市场销售信息的提供工作。
4.2政府引导
引导全乡干部群众能够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多次邀请大棚蔬菜种植能手刘远灯对其它农民群众做技术性指导和收入对比。同时,组织包村干部进村到户,利用召开座谈会,发放明白纸、算帐对比等形式,向群众讲清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通过政府的强势引导,逐步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开阔眼界,在全乡营造了一个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4.3市场运作,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是农民。为此,遵循市场规则,引导农民群众与企业对接,采取委托流转的方式,由农户委托村委,按照农户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的收入比例对折后的标准把土地承包给经营大户,通过委托流转的方式,既确保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又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难调整、地块难集中的问题。
4.4规范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工作中,我乡逐步探索建立了“种植大户+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全乡共建立全乡发展大棚蔬菜70 亩、建立油茶基地 2000 亩、高山葡萄100亩。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步思路
一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行政命令转到依靠市场运作上来,突出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搞好引导服务。
二是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路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市场风险。
三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提升境界,创新体制机制。
四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推动,机制保障,服务跟上,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增强地方比较优势,打造区域规模经济。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活水平
0.前言
紧紧围绕区委、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努力把结构调优,产业调强,品种调特,效益调高,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黄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基本情况
黄道侗族乡地处万山特区东南部,与湖南芷江、新晃两县接壤,是两省、三县、八乡镇交界地带,万湖公路穿境而过,素有万山东大门之称。全乡总人口1500余人,耕地面积7980亩。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近两年来,农民收入虽然稳步增加,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制约农民增收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没有消除。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途径就是要把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向深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治标,关键要治本。只有确立新理念、理清新思路、探索新途径、拓展新领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3.具体做法
3.1立足乡情定思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根本、是基础。乡党委、政府从摸底调查入手,派出个工作小组,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工作思路,深入各村、组农户开群众会,多方面征求群众意思,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一是重点扶持丹阳村反季节大棚蔬菜,大力大造反季节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全力打造黄道侗族乡油茶示范园;三是以锁溪村和龙江村枣子示范基地为重点,建立黄道侗族乡龙江村和锁溪村枣子示范村。
3.2立足培训转思想、抓技术
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首先召开了全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参加农经济工作会议,让他们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是采取乡与乡、村与村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开拓了干部、群众的视野;再次,积极与万山区相关技术指导部门联系,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拟计划在我乡培训油茶种植技术10余次,培训油茶管理技术人员400余人。
3.3立足优势建基地
基地示范带动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能够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分别在蔬菜、油茶、枣子栽培上抓了几个叫得响的基地,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蔬菜生产上,建立了丹阳村以刘远灯为点型的反季节大棚示范户。为使蔬菜保护地生产在丹阳村迅速发展起来,他无偿地把经验传授给大家,还无偿上门指导。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村基本上搞蔬菜保护地生产,丹阳村成为大棚蔬菜生产专业村,通过刘远灯的示范带动,全乡在丹阳村培育了反季节蔬菜示范大户7户,建立了占地50余亩标准化的示范大棚160个,在龙江村培育反季节大棚蔬菜示范户5户,建立反季节大棚蔬菜20亩。在油茶种殖上,充分利用土地开发项目的良好机遇,在锁溪村禾力冲组建立了标准化的油茶示范基地1200余亩。同时,为节约成本,在万山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大榜村培育油茶育苗种植2户,建立了油茶苗基地100余亩。在枣子栽培上,通過测土配方将龙江村的高山葡萄种植基地转为枣子栽培基地,建立了龙江村龙江水库枣子示范基地300亩。
3.4立足项目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为妥善解决各类基地的灌溉水及交通难问题,我乡积极加大项目上跑力度,争取上级各相关部门支持。一是通过2009年区委组织部的村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 ,争取资金15万元,在丹阳村建立了反季节大棚20个,拟在蔬菜基地周围实施防洪堤工程资金300余万元,拟兴修防洪堤2.5公里,在示范基地内兴修了30立方米的蓄水池共计20余个,可蓄水6000余立方米,有效的解决了基地灌溉难的问题。
4.联系实际,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发展
4.1加强领导,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坚持的政治保证
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业产业结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业产业规划及各类矛盾纠纷的协调及市场销售信息的提供工作。
4.2政府引导
引导全乡干部群众能够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多次邀请大棚蔬菜种植能手刘远灯对其它农民群众做技术性指导和收入对比。同时,组织包村干部进村到户,利用召开座谈会,发放明白纸、算帐对比等形式,向群众讲清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通过政府的强势引导,逐步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开阔眼界,在全乡营造了一个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4.3市场运作,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是农民。为此,遵循市场规则,引导农民群众与企业对接,采取委托流转的方式,由农户委托村委,按照农户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的收入比例对折后的标准把土地承包给经营大户,通过委托流转的方式,既确保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又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难调整、地块难集中的问题。
4.4规范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工作中,我乡逐步探索建立了“种植大户+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全乡共建立全乡发展大棚蔬菜70 亩、建立油茶基地 2000 亩、高山葡萄100亩。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步思路
一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行政命令转到依靠市场运作上来,突出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搞好引导服务。
二是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路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市场风险。
三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提升境界,创新体制机制。
四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推动,机制保障,服务跟上,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增强地方比较优势,打造区域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