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感在音乐美学中的自然再现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根据越剧《梁祝》进行的改编创作,其意义在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史上,具有跨时代的影响力,成为西方作曲理论同我国戏曲音乐结合的完美篇章。其中所体现的音乐美学,可以说是人类情感在音乐美学中的自然再现。
  关键词:小提琴  梁祝  音乐美学  人类情感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一首中西结合,古今结合,虚实结合,雅俗结合的成功作品,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在响应国家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群众化的”号召下,由两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钢和何占豪共同创作完成。
   陈钢,作为一名作曲系的高材生,他具有专业的音乐作曲功底;何占豪,曾长期在越剧团工作,具有深厚的民族戏曲音乐功底。陈钢与何占豪的结合,则是将两种不同的诉求结合在了一起,陈钢骨子里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与何占豪的现实主义情怀融合在一起,得到不同一般的效果,成为《梁祝》魅力所在。
   作为一部标题性的单乐章协奏曲,小提琴《梁祝》依据越剧《梁祝》的唱段,选取了三个场景进行创作,即“相爱”、“抗婚”、“化蝶”,完美地将西方的奏鸣曲式结构同我国的戏曲音乐相结合。而在“爱情主旋律”的取材上,就是选用了越剧唱腔中的曲调,该曲调第一次出现是在越剧的第一幕“草桥结拜”中,其后反复贯穿在剧目中。在小提琴《梁祝》中,何占豪就是用滑音、倚音和小提琴的小指泛音来模仿这段戏曲唱腔中的转腔。(见谱例)
  这里,音乐创作的技巧问题,用多少文字都还可以说得明白,但一遇见音乐美学问题,再想用文字说清楚,就往往会突感人类语言的艰难。多长的文字,多少篇章也难说得一清二楚,如同进入玄学的迷宫。因为情感问题是无法用语言论述,但是音乐的美却能极度有力地表达人类的情感。
   乐为心声。这也是陈钢先生所说的:音乐就在他心中。陈钢的音乐美学就在他的音乐情绪中。他的音乐创作深深扎根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土壤中,在人类自然的情感中,从越剧《梁祝》到小提琴《梁祝》,人类最初追寻爱的情感始终如一。正如《乐记》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声”。陈钢先生在《音乐就在您心中》①中就曾写道:“中国古训递给了我们一把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那就是“情”。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陈钢受父亲影响很大,其父是著名作曲家陈歌辛②。陈钢是从父亲那里遗传了音乐的灵气,一出生骨子里就存着大量音乐基因,父母的幸福爱情一遍又一遍的在幼小的陈钢眼前上演,歌唱爱情成为这个家庭的主旋律。音乐成为这个家庭茶余饭后的佐料。
   音乐美学是在探索人类精神上的活动,就是在自然生活中慢慢生成。就如同小提琴拉出第一个音,在很多个音节和空拍后,音再产生于心田的动荡。心在精神上的认同的那一刻,就让音乐之声步入美学。此时的人活在此刻某个音节上,再不是肉体存在于自然的感受,那就是心站在音弦上的神灵之气。此时肉体淡去,只有心存在的审美感受,就是音乐美学存在的时段。
   音乐美学的寻求,渺渺茫茫,恰似向大洋大海里寻针,难倒红尘之人。试想这红尘之辈要有多大的身手才能寻得到音乐的针眼,而这音乐美学的眼却时时刻刻在我们自己身体上自然演变着。一切音乐之美的种种变化是旋律、节奏、圆通来自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垂哀愍示之心,人在乐章中进入下一个千年通道。
   《梁祝》的美是人类情感在音乐美学中的自然再现,是靠在巨人身边,听着爱情这人类永存的主题,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命运的轨道上,看着满天飞舞的蝴蝶,听着这凄美的爱情,创造出的节奏和旋律,这种青春生命的音符,什么时代都是人类永存的主旋律。因此,它超越了陈钢、何占豪他们时代的限制、民族的限制、阶级的限制、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美学观点。两位热血青年,怀着对那个时代的一腔热情,不再是寻求小提琴艺术演奏上技巧的高度,而是寻求人性爱与死亡的激烈冲击,这激情中饱含着青年纯美的火焰,在阶级斗争时代唱出了一首永恒的爱情之歌。
   可以说《梁祝》散发出的美学思想,是他那个时代,校园里盛开出的一朵永不落的异域之花。甚至连作者本人在创作活动时,心中也装满那革命年代的阶级斗争,却无意中弹出一首爱情之歌。多年后,当人们再听到这个旋律,并不感觉带着那个时代的斗争印,反而带着的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的情感。任何时代的革命却不存在太多的宽容,在旋律一次一次修改删去后,在一次次审批后,音乐美的共性旋律深深感动听众,再也无法在听众心中淡去。这自然的、本有的音乐美又一次战胜阶级的权利划分。
   音乐是从自然中走来,音乐是从自由中走来,音乐是从云朵上摘下来,音乐是从花丛中飘过来,音乐是人类对自然发出的爱的火焰,音乐是心中的一团火。
  
  注释:
  ①陈钢:《蝶中蝶:陈钢谈艺录》,《音乐就在你心中》,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63页。
  ②陈歌辛(1914-1961),原名陈昌寿,上海人,著名流行音乐人,人称“歌仙”。代表作《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渔家女》等。
其他文献
摘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海顿早期的作品在维也纳集中创作,其中大部分是三个乐章,带有组曲的特征,风格也欠成熟,嬉游曲的味道较浓。本阶段,作品篇幅小,结构简单。本文通过对海顿《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简要分析,浅谈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质朴、轻快、幽默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海顿 F大调奏鸣曲 早期作品 钢琴奏鸣曲 音乐风格  1
期刊
摘要:近期,“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史学研讨会”在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省日照校区)举办。本文就会议“音乐教育哲学和音乐教育史学”两个主题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进行梳理。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音乐教育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史学 实践 道德  近期,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曲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
期刊
摘要:文章从目前汉族民间音乐丰富的音乐品种和类型中归纳出“一曲多变”的主要实践类型:即兴、移植和改编、传承和传播。它们具体体现在乐人之间的生存竞争、乐人的自娱雅集以及在服侍恩主中娱人娱神的各种实践中。  关键词:汉族民间音乐 “一曲多变”即兴 移植和改编 传承和传播  “一曲多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观念,是中国传统音乐再生和繁荣的重要手段。以下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一曲”在即兴、传承和传播、移植和
期刊
摘要:普契尼的歌剧以他那脍炙人口的旋律,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戏剧直觉思维,深深感动着数以亿计的各种文化背景的歌剧爱好者。但诚如台湾著名音乐学家罗基敏所说:“普契尼的歌剧受欢迎程度和音乐学术界对普契尼歌剧的研究却成反比。因此,有关普契尼的著作虽多,谬误却也不少。”①奠定了普契尼在歌剧史上地位的歌剧《LA BOHEME》中文译名有多个版本的现象是这一问题的现实写照。  关键词:歌剧 波西米亚 价值观 精
期刊
摘要:诗词、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它们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展现和抒发人类的思想感情。诗词与音乐在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碰撞交融,诗由视觉转化为听觉,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音乐通过诗的传递使抽象的声音变得具体形象化。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琵琶协奏曲  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中的和声概念是很多演唱者比较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歌曲表达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本文论述了和声概念在声乐演唱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阐述了如何培养歌唱中的和声概念。  关键词:声乐演唱 和声概念 重要性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绝大多数声乐作品中,乐谱是由横向的旋律和纵向的和声构成,但很多演唱者往往过度重视对歌曲横向旋律部分的表现,缺乏对音乐纵向的“立体思维”。  因此在学习声乐作品时
期刊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游园惊梦,真情依然……”在英国皇家国际音乐比赛第二届声乐比赛现场,一首充满着浓郁戏曲味道的歌曲《游园惊梦》在众多的参赛歌曲中可谓独出心裁。婉转的唱腔,优美的歌词,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艺术完美结合,成功吸引了在场选手以及评委的耳朵。歌曲的演唱者肖雪,当天着一身靓丽的白色旗袍登场,甜美的声音与音乐完美的融合,将这首《游园惊梦》唱得如痴如醉。一曲结束,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期刊
2013年,琥珀四重奏的四位成员在墨尔本亚太国际室内乐比赛中获得四重奏金奖、最佳现代作品诠释奖和比赛最高奖三项大奖,成为第一组获得国际室内乐比赛最高奖的中国四重奏。同年,由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精心制作的同名专辑以“音乐精品”的形式向全球公开发行了。有幸在第一时间得到并反复聆听了这张专辑,深深地为四位年轻的演奏家扎实而充满活力的演奏而感到欣慰!   实事求是地讲,“这不是一份‘完美’的现场录音,但这
期刊
摘要:在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演绎中,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无论是从思想感情还是从音乐的节奏韵律上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元素,有着极大的魅力。特别是集这些特色为一身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魅力,有着非常深刻的民族韵味。文章就是以《刘三
期刊
编者按:随着我国现代音乐创作近几十年来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将创作视角投向了民族乐器,此间由郭文景、谭盾、唐建平、杨青等一批当代杰出作曲家创作的竹笛作品应运而生。由于这些现代作品的产生,对竹笛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演奏者,究竟该如何把握作品的意境?如何来传达现代作品的审美体验?这除了需要演奏者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深度进行二度创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那些源于传统的竹笛演奏技法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