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两本译作的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藏有两本林纾译作的早期印本。这两本书是十来年前在地摊上以今天看来是极低廉的价格买来的。一本是《海外轩渠录》,“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1906年)孟夏月首版”,“中国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第五集第六编,署“英国狂生斯威佛特”原著。另一本是《吟边燕语》,“光绪三十年七月首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说部丛书第一集第八编,原著者署“英国莎士比”。
  《海外轩渠录》即今天大家熟悉的《格利佛游记》,所谓大人国小人国者是也。《吟边燕语》当为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讲述者为英国兰姆姐弟,现代中文本也出过几种,大家也不陌生。林纾研究今天属于近代翻译史的显学,有专门的学会,有超过百人的研究队伍。各家爬梳材料都很勤奋,对其翻译事业的评价也很有见地,没有我置喙的余地。我翻出两本书来是因为民国以后的林译版本还容易见到,清末的本子却真的稀有了,有显摆珍藏的意思。另外,林纾的文集文选我并没有购藏,品尝他的文字,我还得从这两本书的序开始。近年因为钱锺书先生的偏好的影响,很多人迷恋“林译小说”,而我自己觉得林译小说的“序”更值得读一些,也更“不过时”一些。我将手里的两本旧书的“序”照抄如下:
  
  《海外轩渠录》序
  
  余粗有知觉时,即闻长老言,人之至小者,无若焦侥国民,最长者,无如巨无霸,则受而识之。稍长,读《列子》,乃知东北极有人,名日竫,九寸。郭璞图赞:“焦侥极么,竫人惟小,”其证也。《洞冥记》:“末多国,人长四寸。”《独异记》:“李子昂长七寸。”《广志》:“东方有小人,如蝼蛄,撮之满手,得二十枚。”则较焦侥小而又小矣。《河图玉版》:“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洞冥记》:“支提国,人皆三丈三尺。”又佛长一丈六尺,小弟阿难,与从弟调达,俱长一丈四尺五寸,至防风国人,则身横九亩矣。余不知较之长狄侨如何似。侨如长五丈,然则富父以戈椿其喉,富父之高,亦将二丈有半矣。是均荒渺不根之谈。惟余在浙西时,所见之小人,则确二尺,须蓬蓬然。林迪臣先生方守杭州,疑术者以药缩之,将加审讯,寻亦弗果。而徐清惠抚闽时,曾携长人,可丈许,短后荷戟,汗浃其背。余方十岁,亲见之于南台市上。合是二者,则焦侥与长狄之说,又不为无据矣。私念欧西非实闻确见,必不恣为妄语;第不知有是谬说否?及译是书,荒渺竟有甚于《列子》诸书者:其言利里北达,则六人纳之一囊;其称大人国,则御膳必陈一鲸;遂令观者捧腹。吾国之书,叙是怪诞,特数语错见而已,葛利佛所言,长篇累牍,竟若确有其事。嗟夫,葛利佛其殆有缴而言乎!葛著书时,叙记年月,为一千七百余年,去今将二百年,当时英政,不能如今美备,葛利佛傺侘孤愤,拓为奇想,以讽宗国。言小人者,刺执政也。试观论利里北达事,成历历斥其弊端,至谓贵要大臣,成以绳技自进,盖可悲也!其言大人,则一味称其浑朴,且述大人诋毁欧西语,自明己之弗胜,又极称己之爱国,以掩其迹。然则当时英国言论,固亦未能自由耳。嗟夫!屈原之悲,宁独葛氏?葛氏痛斥英国,而英国卒兴。而后人抱屈原之悲者,果见楚之以三户亡秦乎?则不敢知矣!皇帝光绪三十二年三月望日,闽县林纾畏庐父序于望瀛楼。
  
  《吟边燕语》序
  
  欧人之倾我国也,必曰:识见局,思想旧,泥古骇今,好言神怪,因之日就沦弱,渐即颓运。而吾国少年强济之士,遂一力求新,丑诋其故老,放弃其前载,惟新之从。余谓从之诚是也,顾必谓西人之夙行夙言,悉新于中国者,则亦誉人增其义,毁人益其恶耳。英文家之哈葛得,诗家之莎士比,非文明大国英特之士耶?顾吾尝译哈氏之书矣,禁蛇役鬼,累累而见。莎氏之诗,直抗吾国之杜甫,乃立义遣词,往往托象于神怪。西人而果文明,则宜焚弃禁绝,不令淆世知识。然证以吾之所闻,彼中名辈,躭莎氏之诗者,家弦户诵,而又不已,则付之梨园,用为院本。士女联襼而听,欷歔感涕,竞无一斥为思想之旧,而怒其好言神怪者,又何以故?夫彝鼎鳟罍,古绿斑驳,且复累重,此至不适于用者也。而名阀望胄,毋吝千金,必欲得而陈之。亦以罗绮刍豢,生事所宜有者,已备足而无所顾恋。于是追蹑古踪,用以自博其趣,此东坡所谓久餍膏粱,反思螺蛤者也。盖政教两事,与文章无属,政教既美,宜泽以文章,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故西人惟政教是务,赡国利兵,外侮不乘,始以余闲用文章家娱悦其心目,虽哈氏、莎氏,思想之旧,神怪之托,而文明之士,坦然不以为病也。余老矣!既无哈、莎之通涉,特喜译哈、莎之书。挚友仁和魏君春叔,年少英博,淹通西文,长沙张尚书既领译事于京师,余与魏君适厕译席。魏君口述,余则叙致为文章。计二年以来,予二人所分译者得三四种,《拿破仑本纪》为最巨本,秋初可以毕业矣。夜中余闲,魏君偶举莎士比笔记一二则,余就灯起草,积二十日书成,其文均莎诗之纪事也。嗟夫!英人固以新为政者也,而不废莎氏之诗。余今译《莎诗纪事》,或不为吾国新学家之所屏乎?《莎诗纪事》传本至伙,互校颇有同异,且有去取,此本所收,仅二十则,余一一制为新名,以标其目。光绪三十年五月,闽县林纾序。
其他文献
鲁迅曾经盛赞秦汉时期的文化风格:“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当时民族精神的“豁达闳大之风”对社会生活有全面深刻的影响。对于当时的艺术作品,鲁迅也有“惟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肯定性评价。应当说,以富于进取性为基本特征的“闳放”、“雄大”的文化气象,是秦汉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  从生态环境史的视角考察,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都是在生态环境的舞台上完成的。秦汉人的生存空间,已
8月21日早上9点,几十位读者早早就等在北京图书大厦门口。这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邓小平文集(1949-1974)》正式与北京读者见面。“之前就看到新闻,说文集中有很多邓小平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我想早点看到。”拿着新上架的书,读者赵鑫笑着说,自己专程从朝阳区三元桥附近的家中赶来,希望成为最早的读者。  时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又一次及时为读者带来优质图书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彭程的散文特别是他的一些读书随笔,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因为在读彭程的文字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一个词:辞费。“辞费”这里是中性词,是指文辞铺张使人有炫耀之感的意思。  彭程自述,在编辑职业之外,他有两个也只有两个爱好:读书与写作。在《写作的理由》一文中,彭程是这样坦白自己的:“说来着实惭愧,不会跳舞,不会搓麻,不会打扑克,甚至没有耐心看电视。既然如此,谋生的职业之外,又如何排
华少,《中国好声音》的当家主持,在2013年的夏天引爆了一股网络热潮:“正宗好声音,正宗好凉茶。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者xx宝,独家冠名播出的xx宝中国好声音。这个夏天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好听的声音……”。8秒钟113字的广告词,超快语速一时间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竞相模仿。华少由此被人们称为中国好舌头。过去,伶牙俐齿的主持人,往往被人们称为国嘴、省嘴、市嘴;如今,则常常被诙谐地称为中国好舌头、x省x市好舌
美国史学家汤姆斯(Thomas Laqueur)在钻研了西方历代医学和自然哲学的相关文献后,于1990年发表论著(Making sex: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指出: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上的所谓男女差异的言说,其实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二元价值体系支配下,长期以来西方生命科学对有关男女性别差异的自然知识做了一系列非客观的诠释
读到陈俱先生翻译、复旦大学陈绛教授校阅的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muelWells Williams)所著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煌煌两大册,极其厚重,不禁对两位陈先生付出的艰辛劳动由衷敬佩。此书出版,令我心情格外激动,是因为我也曾想将此书译成中文,并已翻译了一部分。后因此项工作实在太艰巨而作罢。2002—2003年,我曾到香港浸会
《浮光流年》是一本随笔集,作者的网名叫西西里柠檬。据说这个人在网络上很火,还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一名干部呢!在封面上找了半天,未知真名何许?出差途中随手翻一翻,就觉得吸目夺魂,不可抵御。轻灵飘逸的思绪、幽婉洒脱的风格、一往情深的诉说、一气呵成的文字,如风吹起,如云飘散,如花初绽,如影摇曳,或激昂、或悠扬、或深沉、或嘹亮,生命的歌咏凝聚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溯流而上,我发现作者的心灵深处埋
官无封建 吏有封建  问:您在新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谈到了近世中国历史关键点的问题,您认为中国历史的关键点都有哪些?  韩毓海:历史的实质就在于变化,而只有抓住历史变化的关键点,方能透悉历史规律——即变化之所以然。  考察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整个汉代乃至古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就在于上层贵族与基层豪族之间的争斗,而国家只有抓住了盐和铁这两个最大的社会财富,才能调停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版,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已清晰明确,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终究是隐性的,如何让隐性的素养显性化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所言:“以往的教学多在知识技能与教材上呈现,现在主要考虑基于教材的情境建构,以及如何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1]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环境,是人们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