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瓦纳大陆解体的三维数值模型解开撒哈拉大西洋未形成之谜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1日《Geology》出版文章“赤道大西洋的斜向裂谷作用:为什么不存在撒哈拉大西洋”(Oblique rifting of the Equatorial Atlantic:Why there is no Saharan Atlantic O-cean),研究人员通过复杂的板块构造理论与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发现1.3亿年前的冈瓦纳超级大陆解体导致形状完全不同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以及今天的撒哈拉大沙漠。研究强调,西非裂谷的走向近乎垂直于大陆延伸方向决定了该裂谷并未扩张形成撒哈拉大西洋。
其他文献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区域GPS资料,结合区域的地震构造以及中小地震活动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六盘山断裂带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探讨引起区域地壳形变的断裂带构造活动,并由此认识
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联合发起地球透镜(Earthscope)计划。2003年该计划获美国国会批准,该为期15年(2003--2018)的探测项
地震前驱波现象在不同观测仪器的记录中都有一些报道,但多是单一观测仪器的记录现象,不能从其他观测仪器得到验证,信度相对较低,因而地震前驱波问题在地震研究中至今没有得到
201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陈颙同志应邀到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区,并在山东省地震局做了题为《加强减灾能力建设的建议》的专题报告。
地下水位在震前、临震、震后发生异常已经被广泛的研究,并已被认定为一种地震预报的参考指标,其主要依据为异常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异常形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受力方式、应力应变状态等)和异常形成机理(岩土力学机制、水动力学机制、水岩耦合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华蓥山断裂带作为四川盆地主体与川东隔挡式褶皱带的分界断裂,是一条深
研究理论地震学计算问题所涉及的数值算法以及计算机实现是一门分支学科。它的诞生得益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大量的高质量地震波形观测资料的获得,是介于理论地震学、计算科学
引言地震活动统计特征的研究是地震学中开展得很早、并且一直是比较活跃的研究分支。在多数地震活动的统计研究中,分析的地震参数是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的位置(经度、纬度、深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云南省盈江MS5.8地震的前震及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1 769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前震序列分布在大盈江断裂第一分支两侧,呈椭圆形分布,长轴约14km;余震序列呈共轭型分布特征;从震源深度上看,所有地震都分布在深度20km以内,其中90%以上的地震分布在深度10km以内,这也是造成盈江地震主震区烈度达Ⅷ度的主要原因。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影响近震震级ML的因素有震源、地震波通过的介质的地区性差异、接收台站和仪器、使用不同震相和不同方法进行测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