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奇的蜗牛世界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关注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能力。我们跟随大班孩子的兴趣需要,先后在班级开展了饲养春蚕、观察小蜗牛、蚂蚁工坊等一系列自然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在自然观察活动中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洞是怎么来的”
  ——追随兴趣,给予探究空间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发现,追随着孩子的视角,我们总能发现更有意思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识别问题的价值、给予孩子探究的空间、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支持。
  为了探索蜗牛喜欢吃什么,孩子们除了给蜗牛喂在幼儿园亲手种植的蔬菜外,还从家中带来各种蔬菜喂给蜗牛吃。今天,瑞明把自己带来的黄瓜片放在装有蜗牛的盒子里,到了下午,孩子们发现黄瓜片上有许多洞。洞是怎么来的呢?他们议论纷纷。路路说:“因为蜗牛爬的时候是螺旋型的,所以吃东西时也转着圈吃,黄瓜片上就会有洞了。”这时馨沐发现一只小蜗牛正往黄瓜的洞里钻,她大声叫起来:“你们快来看啊,小蜗牛在洞里吃黄瓜啦!”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小梅说:“黄瓜这么硬,蜗牛肯定有牙齿的。”希希立刻很兴奋地说道:“对,我和妈妈在家查过资料了,蜗牛的牙齿是长在舌头上的,有一万多颗牙齿呢。不信,你们看看我还做了一本蜗牛的小书,里面画的都是你们不知道的蜗牛秘密呢。”孩子们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成了主动学习者。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并暗暗决定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做一些支持性的工作。
  1.将一个孩子的观察点变成全班孩子的兴趣。以此为契机,鼓励全班孩子都来关注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
  2.投放工具支持孩子们学习探究方法。提供不同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手持放大镜、观察盒、开放式记录单等,支持孩子们学习使用工具、发展探究能力。
  3.支持孩子们相互分享经验。准备一个记录墙,记录墙包括两个版块,一个是“我们的新发现”,以照片和符号的形式分享大家观察到的新的蜗牛特征;一个是“我们的新问题”,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相互分享新的知识经验。
  “蜗牛为什么吃自己的壳”
   ——设置认知挑战,支持深入探究
  学习产生于新旧经验的冲突,在观察小蜗牛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一些与他们生活经验不相符的现象,从而产生了深入探究的动力。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孩子体验“提问——猜想——持续观察——查找资料——分析验证”这一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观察、探究、了解蝸牛的特征和习性后,孩子们对蜗牛的兴趣越发浓厚了。一天,子昂来到了饲养角,专心致志地看着盒子里的蜗牛。“哇!小蜗牛的壳只剩下了一半,它吃掉自己的壳了吗?”只听子昂惊讶地喊道。在旁边一同观察的宗澍急忙说:“那天,我看小蜗牛的时候,它从壳里露出了小脑袋,但是,壳还是在它身上,它真的把自己的壳吃掉啦?它疼不疼呀?”就连平时不言不语的琪琪也参与到这个话题中,她细声细气地说:“小蜗牛会不会是饿了?它还是小宝宝,力气小爬不动,所以就把自己的壳吃掉了。”他们的议论吸引了很多幼儿过来观看,“小蜗牛为什么会吃掉自己的壳呢?”“它的壳硬吗?”“小蜗牛刚生下来这么小,有力气吃壳吗?”……一系列有关蜗牛把自己的壳吃掉的问题产生了。我抛出问题:“你们觉得蜗牛会吃掉自己的壳吗?为什么?”鼓励孩子们去搜集、查阅资料。
  几天后,我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我问:“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有的孩子说:“我和妈妈一起在网上查到的,蜗牛的背壳是起保护作用的,但出壳后的小蜗牛还是会把卵壳吃掉,原因是‘补钙’,会变得更健壮。”有的说:“我看了有关蜗牛的书,看到快出生的蜗牛它的蛋是透明的,出来后壳很软,所以小蜗牛也能咬得动。”……
  小小的蜗牛引发了孩子们一系列的探索,他们自主地查阅资料,在观察、讨论、搜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积极主动、敢于尝试等良好学习品质。
  “蜗牛家大扫除”
   ——鼓励动手动脑,在真实情境中解决
   问题
  孩子们对蜗牛的兴趣一直持续着。蜗牛有了宝宝,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们一起制订了计划,支持他们自己动手饲养蜗牛,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
  早上来园,孩子们发现蜗牛家里面的菜叶一部分被吃掉了,剩下的都开始腐烂了,还有好多蜗牛的便便,而且沙土里已经有小飞虫了。子涵不由自主地说:“要为蜗牛换换好吃的了,不然蜗牛再吃下去就有毒了。”雅琪说:“帮它弄弄干净吧,再放些新鲜的菜叶进去。”接着,他们又讨论起怎么将蜗牛拿出后彻底打扫蜗牛的住处。
  子涵说:“新菜叶放到家里,还是会脏的,因为它的家已经不干净了,怎么办?”雅琪说:“那我们应该把它的家打扫了,再喂它,这样蜗牛在干净的家里待着也会感到很舒服。”这时,沛颖主动过来帮忙,说:“算我一个吧。我们可以先把蜗牛倒出来,然后再弄些水将蜗牛的家洗干净。”于是,三人开始清理蜗牛的家。他们先将蜗牛小心翼翼地安置到了一大片菜叶上,然后,子涵把蜗牛家刷干净了,雅琪更换了新的沙土,最后把蜗牛送回了家。看着蜗牛在干净的家中享用着新鲜的菜叶,三个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饲养蜗牛的活动中,孩子们积累了与同伴合作交往的经验,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一起照顾蜗牛的过程遇到了很多挑战,但孩子们就像小蜗牛一样,一点点吸收新经验、学习新本领。教师通过适宜的指导支持幼儿带着好奇心深入观察,围绕着问题持续观察,运用工具辅助观察,动手动脑体验观察……让自然观察活动迸发出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也成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首先对当前主要的Web挖掘技术和高校档案馆用户兴趣建模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高校档案馆用户在高校档案馆网站浏览内容分析为主,浏览行为分析为辅的高校档案馆用户兴趣挖掘过程模型。而基于Web浏览内容挖掘所得到的用户兴趣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用户的兴趣。  关键词:用户兴趣模型 Web挖掘 个性化服务 档案馆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
提到色彩文化,可能我们立刻会想到代表吉祥、喜庆的中国红,亦或会想起皇权时代皇室御用之黄色。2013年张明玲出版的《色彩文化》一书,就是从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念谈起,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去探寻神秘的色彩文化,以及人们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本文提到的色彩文化,就是将色彩传递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巧妙对接,即将管理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如月周计划用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读绘本《我妈妈》,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的妈妈,并且还给妈妈画了肖像。只有亚康坐着不动。老师问他:“小朋友都画好了,你怎么没有画?”没想到他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但他什么都没有说。  亚康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老师知道他是想妈妈了。于是轻轻地抱住他,对他说:“虽然妈妈不在身边,可是她依然爱你呀!我们一起看《魔法亲亲》吧,看绘本里的小獾熊,怎么感受妈妈不在身边的爱!”亚康的情绪渐
2004年毕业至今,摸爬滚打在幼教工作已11年。记得当时“研究生”进幼儿园还很稀有,所以领导当时直接就叫我“研究生”,完全不记得我的本名。当时的自己身在幼儿园确实感觉自己很另类,对自己的处境感觉很尴尬,不懂得如何走进这个群体,不懂得如何与教师融为一体,更不懂得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幼儿园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走进走进教师,与教师在一起  刚上班的时候,由于家在外地,所以我很“荣幸”地住进幼
幼兒园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尽可能地围绕主题关键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但是仔细梳理分析后发现,有时候同个主题活动下的不同活动内容之间,名称听上去有关联,但却无幼儿发展目标的联系,不同主题活动之间的经验连接更是相当匮乏;有些活动“热闹且有趣”,却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我们将发现的这一问题与老师们一起讨论与交流,让老师们意识到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活动内
编者按:  去年6月初,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抽调了浙江省第一批“安吉游戏”实践园的330份有效问卷,将浙江省第一批实践园提出的关于“真游戏”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与浙江省第一、二批实践园的3666位园长和教师进行在线教研,探讨了“什么是‘真游戏’”及“如何实践‘真游戏’”。持续3个半小时的在线直播,吸引了省内外的幼教从业人员,观看人次达到7.8万。  本次教研聚焦排在前三位的典型性问题:有逼真的场
记得冬季传染病高发时,幼儿园成为重灾区,而应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开窗通风,于是保健医依据上级要求和园内工作实际,对各班提出每日开窗通风三次的要求。  某一日,户外活动时间,我去各班查看开窗通风情况,发现各班开窗程度不同,通风效果各异,有的只开了几个小缝,有的只开了一扇窗户,还有的班根本没有开。当我跟保健医沟通时,保健医皱着眉头说:“要求都提过,她们都知道,可就是不做,我们也没有办法了。
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2020年,恰逢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2020年也是非常之年,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如果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活动中,站在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并进行高效的科学管理,我认为应该不会出现保健老师所担忧的状况。“自主” 的目标是改善和避免消极等待和时间的隐性浪费,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学会自我管理,所以最终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自主”回归儿童的“需要”。具体该如何实施呢?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   合理利用“时间差”,   自主加餐巧安排  一日活动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在
保教管理者非常重视支持教师的自主探究学习,但如何才能实现呢?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经验。这些理念不仅能帮助幼儿实现主动学习,也能帮助保教管理者支持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缺乏对自己作为观察者、支持者这一角色的敏感性,忙碌穿梭于幼儿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