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一得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梁南参加万里采风活动之后,来说一路见闻,无意间甩开手里的折扇,我见上面写着“普救寺留念,九三暮春”,原来是旅游纪念品,细看没有书家署名,写的是崔莺莺吟的那首绝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最后一句却不是被张生认作召唤的“疑是玉人来”,而是:“于事有人来。”
  不是“于是”,而是“于事”,不必深究,反正不管是宋玉跳墙还是张君瑞跳墙,找东邻还是上西厢,夜深人静,月上中天,闺房门前“有人来”,总归是一件“事”。
  扇面上的字,虽谈不上书法,看来还是练过的,比起时下常见的个别人的题词,顺眼多了。我知道扇面也不好写。写的人不过为了赚钱谋生,“九三暮春”所写,九五初夏才卖出,生计也够可怜,虽然在普救寺“改”这首诗,略显些煞风景,但想想我们有头有脸的人士煞风景的事干得还少吗?便觉得不可过于苛责了。
  何况这位写家并没有招摇过市!
  
  一九九五年六月九日
其他文献
儒家哲学至宋代,发展为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程朱理学”,朱指朱熹,程指“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  作为“二程”中的兄长,程颢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师从道州(今湖南道县)周敦颐,研经习道,发奋钻研,一生不辍,“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终成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奉为先贤,祀于孔庙东庑第三十八位。  实际上,程颢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
时下看来,对于世事,聪明的做法就是“闭一只眼”,是为鸟瞰聚焦,“躲进小楼成一统”,翰墨丹青我书成。好在中国之大,容得下放书桌的地方多得是,经心布置,小小舞台亦可尽讨精彩。这得格外的保持清醒、稳健与挺拔,不为外物所挑逗。时势使然,游说断不能使赶潮者收心归降,而清高起来与善解人意者动粗割席未免太绝了,莫如与不嫌贫拒富者联手辟一方“桃花源”,过自给自足的太平日子,况且有礼贤下士的德馨将养,老中青编读拱手
《读书》第九期有李未熟《宰相的角色位置》,末段说:“治理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是对宰相的要求。全国人民都繁荣昌盛了,上面的待遇应该算不了什么大的负担。怕的倒是全国人民干的重活,吃的粗饭,住的破房,走的弯道。那时候你宰相即使坐的是吉普,也是一种奢华。”读之,感慨良久,不由想牢骚两句。别说是宰相,中国大部分乡级以上干部(说具体点,应有百分之九十吧),恐怕早已与吉普说声再见了吧。而中国大部分的工农兄弟呢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齐聚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名为《复兴之路》的大型展览,直到今天热度不减的“中国梦”一词就出自习近平在此次参观时的讲话。几天之后,一位老人也来到展览现场,他走进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最后在一件叠放整齐的法袍前驻足。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父亲正是这件法袍的所有者——原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1946年5月至
“22年前,我带领村里几十个壮劳力在北京亚运村做工程时,一位规划专家问我:‘你们农民总是在为城里人建设城市,能不能为自己造城呢?’我的回答是:‘一定能!’今天,我们把郑各庄打造成了一座城。这座城的规划者、建设者和拥有者就是我们的村民。”台上演讲的人,是现年48岁的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村委会主任黄福水,题目是“创新解难题,思变求发展”;而在台下听讲的,是近100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研究
“精神家园何妨共建谈话录”之三    王:关于道德的问题我想再说几句,我们不能用战争时期特殊状况下形成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今天人们的行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经济建设,是市场经济,这种变化是巨大的,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我听一些部队的同志这样说过:一打仗思想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表现会相当好,相当英勇!炸弹来了,可以扑到别人身上牺牲自己保护同志。但仗一打完,一休整,矛盾又出来了——为什么给他提干不给我提?为什么
2010年7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中国西安,按中国属相属马的她对马俑情有独钟。  默克尔超长任期的结束,意味着中德关系即将迎来新的变数与挑战。  1950年和1972年,中国先后与民主德国(东德)、联邦德国(西德)建交。1990年,柏林墙倒下,两德统一,民主德国的一切权利和义务经由统一后的联邦德国继承,1972年由此成为中德建交之年。  可以说,自中德建交以来,德国历届总理均秉持着对华友好态
在《文化战略》一书中,皮尔森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第2页)它是一幅持续舒展开来的人类心智图景,又是一曲绵延不绝的跋涉者之歌。  人类是文化的缔造者,而文化又因其涵容时空的恢宏气韵得以超然独立于某一个人或某一时空领域内的人之外,成为他们反省自身的一面巨镜。“如果我们要考察人的真正本体,那么我们就必须不再把他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并开始分析人是怎样在他的
读过一九九五年第三期《读书》刘心武先生《“大院”里的孩子们》一文,深有感触,对刘心武先生对经历过文革的人的“三个世界的划分”观点非常赞同,特别是第三世界——即那些有一些生命,被放逐在第一第二两个“世界”(文革中的得意者和文革中的受迫害者所在的“世界”)之外——的划分非常精辟,道破了我多年的困惑,大有顿悟之感。  我本人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分子,觉得除了“大院”里的孩子,从时间上看,介于参与文革的一
读一个十六世纪冒名顶替案    放假回哈佛访友,习惯上要去大学出版社展销部“泡”一会儿。准确些说,是跟进门左手的七架折价书泡。这七架书二三二围成一方天地,中间一小桌,对着览书人的背,桌上贴一纸条,写两个拉丁字“caveatemptor”(读作“概不退款”)。书,都是新书,只是封皮被求书的手无意折了一角,不能再卖新书的价了。规矩是人们都知道的:先标半价,半价若无人问津,则降到书架最底一格“一元书”之